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 1939年至1945年所爆发的全球性军事冲突,整场战争涉及到全球绝大多数的国家, 温斯顿 丘吉尔,英国战时首相兼国防大臣,作为世界大战一方主要的领袖,撰写了这本独特的 回忆录 。 作者 用词洗练 、 文思敏捷, 从其独有的视角出发,对这场战争的记叙,达到了空前的详尽 ; 其亲身经历与文献引用相得益彰,从战略全局、重大战役全景到战场细节,表述得淋漓尽致 重塑了战时氛围,让读者有亲临其境之感 。 全书语言紧凑,内容详实, 构思严密、语言精彩, 1953年 一举捧得诺贝尔文学奖。
胡德坤主编的《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共9册)》由九卷本组成,通过探讨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系统地论证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再现了战时中国以巨大的民族牺牲对世界历史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贯穿于全书的主题是探讨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各卷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这一主题进行了全面论证:**、二、三卷主要从中国抗日战争与日本世界战略、中国抗日战争与美英东亚战略、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等角度,探讨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第四、五卷主要探讨战时中国外交战略与对外政策;第六、七、八、九卷主要探讨战时美、英、苏、德大国的对华政策。本书的九卷是从不同角度探讨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
这是一套鲜见的“虎”式坦克部队综合战史。由二战史作家丛丕担纲监制,并统筹全稿,将二战德国“虎”式坦克部队全战历尽数收录。卷第二卷共四册逾两千张珍贵历史照片,近三百张为近年新发掘确认!
无
德国Ⅲ号、Ⅳ号、“黑豹”坦克、“虎”式坦克等历史著名坦克车在投入实战前后,曾有许多原型车和计划车型,这些冷门车型要么淹没在历史长河中,要么经过改良,成为批量生产的坦克。在这些坦克投产后,又衍伸出许多不为人知的发展型号和车族。也有一些超前而大胆的坦克研究设计,止步于第三帝国的覆灭。本书把这些不常见的或已经遗失的历史方案展现给大家,讲述这些方案背后的故事,探秘冷门和独特的实车渊源,思考坦克技术新突破和历史重要地位。
《断剑—中途岛海战不为人知的真相》是一部既严谨详实又引人入胜的作品。1942年6月,美国海军上将切斯特?W?尼米兹率领太平洋舰队,在中太平洋地区击败了试图进攻中途岛的日本海军大将指挥的帝国海军联合舰队。在美国现有的大部分史料中,将这一胜利称之为“不可思议的奇迹”,认为中途岛海战是美国海军历史上以弱胜强、逆转战局的胜利。本书以航母为中心视角,重新解析了二战时期太平洋战争中最重要的中途岛海战的真相,纠正了当前史学界对中途岛海战的误解。本书被西方学者誉为“当之无愧的里程碑式的著作”,西方学界公认它为目前世界上关于中途岛海战的最的书籍。
《东江纵队志》内容涵盖东江纵队从初建(1938年10月)至北撤山东(1946年7月)整个战斗历程的方方面面,归纳为十篇刊出:篇综述;第二篇重要会议;第三篇战略行动;第四篇重大事件;第五篇重要战斗;第六篇重要工作;第七篇人物志;第八篇战斗序列;第九篇大事记;第十篇历史文献。
本书生动记叙了广东海防建设和发展的历程,总结了广东海防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展示了广东军民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和大无畏精神,是一部全面了解我省海防工作的重要参考文献,填补了我省海防历史的空白,对于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和海洋安全,更好地服务于我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陆军军官学校,是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校风。
兵役制度是军事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兵役制度史/现代贵州学术精品丛书·第三辑》以历史发展为行文脉络,探讨了以族兵制、世兵制、征兵制和募兵制为主的中国古代四种基本兵役形态,总结出经济、政治、战争和群体要素对兵役制度发展变化所起的作用。
《断剑—中途岛海战不为人知的真相》是一部既严谨详实又引人入胜的作品。1942年6月,美国海军上将切斯特?W?尼米兹率领太平洋舰队,在中太平洋地区击败了试图进攻中途岛的日本海军大将指挥的帝国海军联合舰队。在美国现有的大部分史料中,将这一胜利称之为“不可思议的奇迹”,认为中途岛海战是美国海军历史上以弱胜强、逆转战局的胜利。 本书以航母为中心视角,重新解析了二战时期太平洋战争中最重要的中途岛海战的真相,纠正了当前史学界对中途岛海战的误解。本书被西方学者誉为“当之无愧的里程碑式的著作”,西方学界公认它为目前世界上关于中途岛海战的最的书籍。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01:从战争到战争》中以其政治家的独特视角审时度势,对1919至1939年的欧洲形势进行了全景式描述,分析并介绍了一战对不同政权统治下的欧洲各国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各国的后续政治、军事行动。读者因而能深入了解一战后凡尔赛和约之下欧洲局势的变迁以及英法奉行绥靖政策、对意大利进行制裁和西班牙发生内战等事件是如何影响二战的。书中充分考量了作为战败国的德国与作为主要战胜国的英国和法国的一系列战争政策,并在此基础上详述了二战爆发的缘由:1939年德、俄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仅在一个星期后,即9月1日,德军就大举入侵波兰,二战全面爆发。作者以如椽之笔全方位地向读者呈现了从一战到二战的二十年间波涛汹涌的欧洲形势,并通过大量珍贵文件和重要史料展现出他作为一个政治家和谋略家的远见和睿智。瑞
内容简介:n 俄罗斯国家科学中心航空系统研究院原院长E.A.费多索夫在俄罗斯航空系统研究院工作了半个多世纪。费多索夫以回忆录的形式,每10年作为一个主要发展阶段,描述了苏联和俄罗斯作战飞机和机载武器研制思想的演变过程、取得的技术成就,以及在世界各国的使用情况。在此期间,他向读者展示了其本人,各设计局总设计师、型号总师、试飞员、航空工业及国防领域领导的鲜明个性。他展示的这幅长长的画卷中各人物光彩照人,精彩纷呈,令人赏心悦目。n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军委就编修战史工作作出统一部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国将帅对战史编修工作大力支持,有的还亲自主持编写工作,各有关单位及编写机构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由于多种原因,战史编修工作几经周折,直至上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出版。这是我军的“官修”战史,是我军战史的“标准版”,是后人了解战史、研究战史的依据。
《回忆黄埔军校》收集了二十多位曾在军校任职或学习过的同志的讲话或回忆文章,生动真实地记载了黄埔军校官生在次国共合作期间共同学习、生活和战斗的情景,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大革命时期的一个侧面并汲取国共合作失败的历史教训,以促进第三次国共合作和祖国统一的实现。
1942年5月,强大的德国军队和庞大的苏联红军展开了一场艰苦的战役。起初,部队迅速深入苏联境内,但到1941年冬季时被苏联红军逼停。红军的反击战瓦解了德军对莫斯科的入侵。1942年春季时,苏联领导层认为部队已是强弩之末,觉得红军若是在前线南端的哈尔科夫城近进行反突击,就能有效地逼退德军。然而事与愿违,苏联的自负带来的结果是数十万士兵付出生命的代价,在俄罗斯军事目前,是结局很为惨痛的进攻战。半个多世纪以来,苏联对这次战役的惨重结果秘而不宣,次年,苏联取得哈尔科夫第三次战役的胜利后,更是淡化了此次战役的失败。直到近三十年来一些档案公开后,世人才有机会探究战役的内情。大卫·M.格兰茨在苏联军事战略和作战艺术研究方面是一位大家,在当代档案和文献的研究基础上,对苏联军事技巧和苏联在哈尔科夫惨败方面为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