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书写传记,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是在写人物所处时代的简史。弗兰克 麦克林从铁木真崛起的时代背景入手,博采中西方史料,详细叙述了成吉思汗一生的征战与草原帝国的建立。其间涉及大蒙古帝国军政制度的改革、宗教融合的影响以及蒙古扩张的延续性。作者不仅试图塑造一个更为立体鲜明的成吉思汗的形象,也期待能为读者展现13世纪的欧亚大陆上一段 异军突起 的历史。
湘军 是晚清时期对湖南地方武装的称呼,初称 湘勇 ,后称 湘军 ,中国近代史上令中外侧目的一支武装力量。而本书就是一部全面而深入的湘军通史。 晚清,以太平天国为首的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朝廷维稳不力。在紧迫的情势下,咸丰皇帝破格从草根阶层中提拔文臣武将,于是一代湖湘读书人从乡野间崛起,左宗棠、江忠源、刘长佑、罗泽南等人投入了保卫朝廷的战斗,而曾国藩、左宗棠、骆秉章、郭嵩焘等一班前朝的文武官员,也将经受战火的洗礼。 本书以纪实的手法,从史实出发描述了湘军将帅百战百胜的传奇人生,全景再现了湘军金戈铁马的壮阔历史,同时也展示了一场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去向的重大变局。 自1851年起,湘军转战大半个中国,战太平、镇捻军、平西北、兴军屯、办洋务、抗法国、拒日寇,直到1894年的牛庄之役,湘军全军覆没,一段历
本书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史备受推崇的著作。这部耗费了作者6年时间的经典之作,详细记录了从英军敦刻尔克大撤退到诺曼底登陆发起反攻,再到盟军解放欧洲的全过程。在本书中,作者试图解释是什么导致了欧洲均势的破坏而使英国发动战争,为什么希特勒让英国人在敦刻尔克逃亡,为什么希特勒决定入侵苏联,为什么斯大林在雅尔塔赢得了 他*伟大的胜利 等重大历史事件。本书作者坚持认为,战后欧洲的格局是在战争期间决定的;他通过研究战时外交和战略以及政治家和将军的个性对战时政策的影响来观察事件。本书将政治、经济、战略分析与战斗经过巧妙结合,为读者提供了一幅盟军在欧洲战场反败为胜的全景图。
船政是近代中国因应 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试图走向工业化、近代化,由左宗棠创设集舰船制造、海军人才培养、水师建设为一体的国家机构。 陈悦的《船政史》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和新发现的史料的基础上,在按照篇章结构和时间线索全面介绍船政从1866年创设历经清末民国的发展历程。作者在囊括充分资料的基础上,辨析史料档案,提出了大量新观点,并对一些以往未被详细涉及的船政史局部进行了深入探讨。如船政的政治地位、船政水师的历史、淮系势力对船政的影响、船政造军舰的技术情况、船政对北洋海军建设的影响等。另外,本书精选大量相关历史图片作为插图,还附录了精心绘制的地图、海军舰船和飞机线图。 本书堪称船政研究的呕心沥血之作。
《红军长征过雪山行军路线详考》系《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行军路线详考》系列之一,其通过对红军长征过雪上行军路线的全面实地踏勘,并依据相关文献,*次相当清晣、完整、准确地对红军三大主力翻越4000米以上雪山的路线、地名和地理信息进行了一一确认,复原了迄今为止*完整、详细、准确的红军长征过雪山行军路线,这是一部红军长征历史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填补了红军长征史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长征史提供了珍贵而可靠的依据,具有重要的开拓性和研究性。
世界军服图解百科 丛书为指文图书巨资引进,欧美近百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军事*家、作家、画家、编辑历时10年完成的著作。本套丛书共有6本书,分别为《罗马世界甲胄、兵器和战术图解百科》《美国独立战争军服、武器图解百科(1775 1783)》《拿破仑时期军服图解百科》《19世纪军服图解百科》《*次世界大战军服、徽标、武器图解百科》《第二次世界大战军服、徽标、武器图解百科》。 本书介绍:《*次世界大战军服、徽标、武器图解百科》以1914 1918年的*次世界大战为中心,深入解析了这一时期的军服、徽标与武器。*次世界大战是列强争夺霸权与殖民地的全球战争,以英国、法国、俄国为首的协约国集团和以德国、奥匈帝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在各大主战场展开生死搏杀。当时各国的军服还遗留着近代殖民帝国的特点,但大都摒弃了19世纪以来的华丽与繁
丛书介绍:指文图书正版引进的世界军服图解百科系列,聚焦于历史上数个重要的时期,如罗马战争、美国独立战争、拿破仑战争、 19 世纪中的重大战争及两次世界大战,以精美的图文,介绍了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国家和民族的军服、兵器、战术。该系列不仅是难得的军服目录,也是展现各个时期内政治、军事和社会背景的壮丽画卷。 本书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军服、徽标、武器图解百科:英国、美国、德国、苏联及其他同盟国与轴心国》是一本以二战各参战国军队制服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囊括战争多方面题材的图解百科。书内含有超过 600 幅有关二战时期英国、美国、苏联、德国、比利时、丹麦、法国、希腊、波兰、挪威、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日本、芬兰、克罗地亚、匈牙利、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的军官及士兵制服、装具、武器、
《中国历代战争史》是蒋介石亲自下令台湾三军大学编撰的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1955年,台湾三军大学奉蒋介石手令,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开始着手编纂工作。16年间,一批实战经验和学养兼具的将校军官捉刀执笔,多位各学科造诣一流的教授亲预审校,《中国历代战争史》于1972年面市。后来,台湾各研究机构和多所大学,还包括美国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胡佛研究所等,纷纷致函索求。为满足广泛的社会需要,该书于1975年开始修订,析为18分册,于1979再版。整个修订工作,由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屈万里、宋晞等学术名家担任指导委员,成就了这部中国战争史的扛鼎之作。 《中国历代战争史》结构依历史朝代顺序,分为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本书是一部全景式再现朝鲜战争历史风云的经典作品,以恢宏的气势、凝练的语言、多维度的视角记述和分析了朝鲜战争成因、决策过程、五次战役及板门店停战谈判等重大事件,包括战前国际国内形势、重要战役战况、双方将帅决策过程及这场战争中涌现的堪称“军神”级人物,塑造了一大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同时,本书通过翔实的史料全面揭开朝鲜战争台前幕后的诸多历史真相,如中美苏朝高领导层的博弈较量,朝鲜人民军南征的真相,中国出兵朝鲜真相,中美军战力真实对比,苏联对华军援、空军参战的内幕,志愿军战俘的真实境遇,板门店谈判过程等等,破除了有关朝鲜战争的种种迷思与误解,非常真实出彩。 本书曾被广大军迷誉为朝鲜战争题材国内品质扛鼎的作品,30万册,本版在原有精彩内容基础上,新增了百余幅朝鲜战争历史照片,给读者以极
《海权对法国大革命和帝国的影响(1793-1812)(全译本)》介绍了在“海权论”中,马汉将控制海洋提高到国家兴衰的 战略层面来探讨,他认为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并提出“海权包括凭借海洋或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民族的一切东西”。马汉的海权论思想是对历史的总结,也集中反映了世界主要军事大国对海洋战略地位重要性的认识。自马汉去世以后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世界战略格局的变化,也验证了海权论的观点。
全书以1948-2006年发生在中东阿以双方的机械化装甲战争为主线,贯穿历史、政治、技术装备和战例、战史,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二战结束后,人类历史上规模、时间跨度最长、对抗强度最高的机械化装甲战事。
《忠义救国军浮沉录》是原创作品。国内关于以军统特工活动为主题的书籍比比皆是,但是,以忠义救国军为主题的专着尚无出版。作者收集了大量关于忠救军的史料,特别是利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查阅了许多关于忠救军的档案资料,因此,这部着作具有坚实的史料基础,对忠救军的历史活动和主要人物的反映得既准确又丰富。它的公开出版将填补对国内忠救军研究的空白。 本书在答疑解惑方面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迄今史学界对它缺乏研究,以至人们对它的历史面貌十分模糊,近年来网络及媒体上更出现了以讹传讹及胡编乱造的现象。本书详细记述了忠救军建军及发展的过程,客观介绍了忠救军的历史全貌及功过是非,既满足了读者了解忠救军来龙去脉的愿望,又是对各种以讹传讹、胡编乱造现象的正本清源。 忠义救国军是国民党在“
《战争史》生动详细地记述了从古到今有关的战争,它在同类著作中是独特的,因为该书图文并茂并且提出了一个西方社会里关于战争会导致西方全球优势的独特道路这样一个有争议的论点。
从公元前 8 世纪罗马建城,到 1453 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于奥斯曼土耳其,罗马在军事方面对全世界产生了无可匹敌的影响。罗马征服了无数的敌人,之后便忙于保卫这个庞大的帝国。罗马人*初与意大利本土的民族作战,然后与凯尔特人、高卢人、布立吞人,以及欧洲西北部和中部形形色色的日耳曼部族作战。而迦太基人、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加上东部的帕提亚人、萨尔马提亚人、叙利亚人和犹太人都被罗马人击败了,他们若是反抗,罗马将再次进行征服。有时候,罗马军队会被击败,有些战败甚至是灾难性的,比如公元 9 年的条顿堡森林之战。另外,罗马在东方遇到了令人生畏的军队,后者主要以弓骑兵和重骑兵为主力,这是与罗马截然不同的战术。此后,罗马在大迁徙时代遇到了游牧的蛮族,比如哥特人、汪达尔人和匈人,西罗马在他们的攻势下多次战败,*
1943年12月24日,苏联红军对冯?曼施泰因指挥的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发起一连串冬季攻势,总体目标是解放被德军占领的乌克兰西部。苏军第一场进攻战役由瓦图京将军率领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辖内部队遂行,打击装甲兵上将劳斯指挥的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苏联历史学家们称之为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进攻战役。三周内,瓦图京辖内部队取得一场壮观的胜利,在各个地段逼退第4装甲集团军。他们解放了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和该地域另外一些城镇,截至1月中旬,乌克兰第1方面军已实现几乎所有初期目标。但此时,冯?曼施泰因已抽调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部协助防御,德国人开始对许多苏军前进部队过度拉伸的阵地展开一连串反冲击,意图恢复支离破碎的防线。德军在接下来三周实施的这些反冲击,成功地形成一系列松散的包围圈,给红军的人员和物资造成相当大的损
本文分上下两编。上编叙述明代军屯的制度和作用。主要内容是军屯的历史渊源、建置、经营、旗军拨屯比例、军余顶种、军屯地土、军屯分地、屯田子粒、军屯作用等等。下编叙述军屯上的生产关系及军屯的破坏。主要内容有承当军差的军户,执行军差屯军和军余,屯军所遭受的封建政治压迫、经济剥削,以及屯军怠耕、典卖屯地、投献屯地、逃亡、反抗等形式所进行的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摧毁明代军屯的主力,而屯地的占夺等等加速了军屯破坏的趋势,所以也一并提及。以军屯演变的必然归宿——“民田”化——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