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依据大量手资料,首次对海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的历史进程、核心问题、基本观点予以通盘清理和概括,特别是对海外研究中的挑战性问题进行了系统考察和辨析,探讨了马克思中国化的思想的思想实质问题。
从本质上说,西塞是一位思想家。他的政思想,是结合罗马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对希腊各学加以而成的。他在《论共和国》部著作中对家学说作了系统的阐述。他认为,国家不人为的产物,而是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其根在于人天生就有一种社会性,需要国家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以“共和国”的观念取代希腊人的邦观念,认为国家是“人民的事业”,是“共同拥有法律和各项权利,希冀分享共同利的为数多的人们的集合体”。西塞罗认为,国家政体一般可以分为三种,即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但这三种单一的政体很容蜕变成暴君制、寡头制、暴民制。惟有将这三政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融合成一种混合的政体,才能制约、均衡和调和各面的势力,保持社会的稳定。西塞罗认为罗马共和国就是这种理想的政体。
综观清代头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在争夺对南明史的解读权时,官、私之间实际上一直存在着一种互动的关系。清代康、雍、乾三代君主虽极渴望垄断社会话语的领导权,但在建构对这段历史的社会记忆过程中,他们却无法做到完全随心所欲,而须受到的社会条件所约制。陈永明编著的《清代前期的政治认同与历史书写》旨在探讨清代顺治、康熙、雍正及乾隆四朝,约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内,朝野如何通过对南明(1644-1662)兴亡的评述及南明历史人物的臧否,互动地建构了当时的社会话语,并因时制宜地塑造了对这段历史的集体回忆。
对于信访是什么,一般来讲,人们似乎都能评述几句。但如果你仔细审视这些评述,会发现多有偏颇。信访对于中国人来说,应该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在中国这个具有特殊国情的国度里,信访制度必然会有其独特的一面。纵观我国信访现状,我们肯定能明白中国的信访制度有需要完善之处,有些完善或许还需要像动大手术那样。那么信访本身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人们为什么诟病信访?而那些评述似乎没有告诉我们问题真正地出现在哪里。 本书是在对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近三年的大量调查研究,深入论证基础上形成的。全书大量运用自己的调研数据和事实,以小见大。将信访运作的方方面面做了深刻的剖析,回答了我们想要知道的答案,告诉了我们一个真实的中国基层信访状况。
川东道台是清代众多民事行政道台之一,是解读清代地方行政和海关道台制度的典型范本。作者在查阅大量档案资料的基础上,对川东道台的制度背景、历史沿革与职能变迁、道衙内部组织构成、以及在地方政治中的角色和作用,作了全面的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