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中国农村精英问题的一部兼具学术性与纪实性的专著,既是一部历史学著作,也是一部社会学著作。作者在个人亲身生活经历、历史档案材料研究和实地社会访谈基础上,描述并分析1840-1990年间福建中北部一个以学名徐村为中心的小区域的政治变迁史。通过对19世纪后期、民国时期、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以及改革开放后四个主要历史时期徐村精英命运沉浮的生动而具体的叙述,反映了中国农村政治在一个半世纪中的巨大变化。说明农村精英的资源同时来自于乡场、市场和官场,农村精英因而历史上就是社会精英、经济精英和政治精英;现代化进程不是农村精英消亡的过程,相反扩大了农村精英在乡场、市场和官场的活动领域。农村精英在现今中国农村社会转型中具有重要地位与作用。本书对了解和研究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具有的参考价值。
本书客观反映了人民政协视察工作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是对50年视察工作发展历程的回顾、记录和总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真实情况。
本书围绕《周礼》六冕制度及其对历代冕制的影响,探讨了服饰礼制与政治权力的关系。六冕并非真实的周朝原生礼制,而是《周礼》的建构,反映的是周朝政权与神权的分配,具有“君臣通用”特点。随汉廷尊儒,中国制度史上出现了“古礼复兴运动”,其间古冕被重新采用。王朝在宗经、复古思潮促动下,重新采用占冕;同时从尊君、实用出发,立足现行品位结构而调整古冕等级。经学家对古冕的不同阐释,也引起了诸多纷争。理性化、世俗化倾向,最终导致了“服周之冕”的低落。《周礼》六冕的漫长兴衰变异,折射出了服饰与权力、学术与政治在传统中国的复杂关系。
兵人编著的《日沉孤岛(瓜岛战役)》讲述了: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的胜利,是美国海军和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荣耀。 在那场拉锯般的岛屿争夺战中,日军的战略失误使他们精锐尽失,再无力量发动攻势。美军却在那个绿色的“地狱”中得到了铁与血的磨炼,成为了能打硬仗的威武之师。 在那片热带丛林中,美军用火力战胜了日军的意志,日军的任何优势都荡然无存。如果说中途岛海战使日美双方重回均势,那么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就使美军有效掌握了太平洋战争的主动权。
《邓小平和陈云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一书全面介绍了邓小平和陈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历史功绩。主要内容包括:历史转折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75年整顿,粉碎“四人帮”以后孕育历史的转机,思想解放大潮中吹响历史转折的号角等。
日后在东北亚史的领域中必定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现在,从《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一书的学术价值来看,卫国无疑是朝着这个目标在迈进的。 《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一书综合了明清史、韩国史、中韩关系史和思想史各方面的论述,可谓议论恢弘。本书的主要论点是建立在中韩文原始文献的基础之上,同时又广泛征用了英文和日文的资料,对具体事件做了详尽的分析。我可以有把握地说,能够运用四种不同语文的材料做研究,在年轻一代的史学工作者当中至今还很少有人做得到。谈到本书的深度,我想特别提醒读者注意本书对待所谓资料[即其他学者的著作]的态度。如今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历史研究早已经告别了“闭门造车”的时代。所谓“闭门造车”,就是只顾及原始文献,而不理会资料的存在,甚至以为所有的脚注都是原始材料才堪称好书
本书系统探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形成的过程、内容、特征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忧患与图强的互动中奋勇开拓的理念和意志。全书分为三篇:上篇为宏观描述,对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忧患意识演进的历史轨迹作了宏观勾勒;中篇为微观透视,对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忧患意识的个案作了具体探讨;下篇为比较分析,对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忧患意识的异同作了分析对照,进一步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忧患意识发展的特点和优点。 本书是魏继昆教授多年辛勤探索而成的专著。石仲泉等学者认为:这是一部严肃认真、颇具开拓性的学术力作。
“新村社共同体”是与传统小农村共同体相对应,相区别的一个概念,是建立在非农化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新型村社共同体”,主要有“工业化”的村社型共同体与“后工业化”的村社型共同体。本研究关注的都市村庄是一个“后工业化”的“新村社共同体”,即都市村社共同体,因而,本研究是关于“新村社共同体”的一种具体类型的研究。 该书提出了都市村社共同体的概念,为村落共同体的研究增添了一种”走向终结的村社共同体“的类型。书中通过对与城中村相伴生的、具有鲜明过渡性意涵的都市村社共同体的研究,提示出,正是依托于这一独特的社区,依托于这一”小传统“所塑造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轴心国阵营中实力最强的两个国家,德国与日本都以各自的坦克和反坦克作战能力而闻名。《挡车之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军反坦克战》分为上下两册,本书为下册。上册详细介绍了日军炮兵和步兵的各种反坦克武器及其战术,下册结合具体战史,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在中国大陆、太平洋诸岛屿、东南亚等各战场上的反坦克战。本书参考很多文献和资料,图文结合,详细介绍了二战中日军炮兵和步兵的各种反坦克武器及其战术,包括反坦克炮、野战炮、高射炮、岸防炮、反坦克枪榴弹、反坦克雷、日军步兵反坦克战术等等内容。
本书致力于说明,两方思想史的自由概念主要是由柏拉图、奥古斯丁、马丁·路德、齐克果等思想家来推动的。这些哲学家的讨论形成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传统。这个传统有两条基本原则,即柏拉图的求善原则和基督教的拯救概念。这两条原则在概念上互相排斥,却又共存于人们的思想运动中;于是造就了一种张力,调整人们对自由概念的理解和定义。在讨论各个思想家的定义方式时本书采用了生存分析法,注重分析思想家在他的生存中所关注的问题,追踪他的生存关注和他的自由观之间的关系,分析他的自由观是如何处理他的生存问题的。本书以这两条原则及其互动关系为主线,对它们在不同哲学家的思想运动中所造成的张力进行追踪,力图揭示自由概念在西方思想史上的主要发展线索。
以往的政治社会化研究主要关注阶级、阶层、社会经济地位、种族等客观因素对于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影响,而本书通过对农民工子女的实证研究发现: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对他们的政治态度与行为模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书试图回答以下问题:首先,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是通过什么方式形成的?不同的政治社会化媒介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其次,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是如何影响他们的政治态度与行为模式的?最后,如果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会对他们政治观念与行为产生重大影响,那么,围绕身份差异而形成的政治态度与行为模式的分化究竟有多大?农民王子女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者,抑或形成了一套相对自主的底层文化?如此一来,看似后现代的“认同政治”就与政治学的传统议题一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阶级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