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作为一个思考的范畴,它的有效性经常受到置疑。但是在形成自身知识传统的问题上,我感觉到把东亚作为一个知识范畴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地理想象空间,有它的合理性和不可取代的价值。正是东亚邻国知识分子的逼问,使得一个往往被中国知识分子忽略的问题凸显出来:为什么要谈东亚和为什么不谈东亚,同样是一个历史的问题,也同样是一个没有理论想象力就无法把握的问题。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绵延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而明代是科举制的鼎盛时期。本书以与明代科举制度相关的诸多问题为研究对象,对明代科举制的完善,三级学校制、三级考试制的臻于完备,八股文及八股取士的创制发展及演变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与探讨。插配的相关历史图片,也是难得一见的文献资料。 《明代科举图鉴》共分为四卷,尤以与明代科举制度相关的诸多问题为研究对象,对明代科举制度的完善,如三级学校制度、三级考试制度、八股文及八股取仕的创制发展和演变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和探讨。煌煌70万言,不疾不徐,娓娓道来,虽然谈的是科举制度和八股文,呈现的则是一幅幅立体的社会图轴,当时的政局、市井、时态在过去了成百上千年后无不一一跃然于纸上。
这部作品被誉为《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的姊妹篇。1944年,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冲破重重阻碍,从国民党控制下的重庆一路北上,到达延安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抗日根据地进行战地采访,写下了轰动中外的《红色中国报道》(后译为《北行漫记》)。福尔曼在采访中,不仅接触了王震、聂荣臻、朱德、毛泽东、陈毅以及蒋纬国、胡宗南、阎锡山等众多的著名政治人物,而且将目光投向普普通通的八路军战士、少先队员和儿童团员。作者跋涉千里,通过亲身经历和亲眼所见,反映了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及深刻的政治变革。更有意思的是,福尔曼这次北行,原本是在国民党的监视下进行“采风”的,结果作者完全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所感动,后来竟在随军采访中,主动拿起武器,直接成为一名亲身抗击日寇的伟大国际主义战士。 这
本书以明与帖木儿朝往来的汉文史料为基础,首次系统地整理和分析了《明实录》中所记帖木儿朝的史料,并利用明与帖木儿帝国来往使节留下的记载,以及相关的外文资料,以勘对照,同时梳理明嘉靖至清乾隆时期汉文中有关帖木儿朝史地诸著作间的源流传承关系。此是本课题研究的起点。其次,通过对帖木儿朝与明之间的来往使臣、贡赐贸易、礼仪制度、语言沟通以及明朝对帖木儿朝的外交政策的历史考察,展现明与帖木儿朝交往的历史情景,探讨双方往来的发展过程及其存在的问题。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第三,对《明史·西域传》中有关帖木儿朝的部分内容作适当的考证,为进一步研究明与帖木儿朝关系打下基础。
本书构建了应然政治逻辑的分析框架:政治合理性、政治治理原则、制度安排三环节结构,并应用这一框架从纵向历史的视角系统梳理了西方政治思想史应然政治逻辑的经典范型,对其政治逻辑的预设、前提、推演、转化、结论及其蕴涵的现实可能和缺失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应用同一分析框架对应然政治逻辑所涉及的相关问题作出横向比较并给出正面阐释,提出人本政治研究的主要脉络。对应然政治逻辑的当代回应进行了评析。
水历来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政治问题,世界各国古代就发生过多次争夺水源的战争,而今天水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稀缺资源,还将“最严重地威胁着我们和我们星球地球的生存”。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也曾经预言:“今后某些地区的战争将不是政治的战争,而是水的战争。” ???水资源的保护和水的供应是一项公共产品服务还是私人营利手段呢?近年来,随着水资源危机的日益严重,在世界范围内,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重要议题。 ???本书从不同维度对全球水资源危机进行了深刻剖析,全面梳理了从公共生存保障到全球治理机制的发展过程,详细介绍了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政治学理论,是为数不多的对水的政治进行解读的著作之一。
士人游幕的盛行及其影响的深远,是清代历史上值得特别注意的现象。在《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一书中,作者对此曾有所论述。但是,由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使得进一步研究清代士人之游幕,仍然非常必要。首先,就研究对象而言,《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研究的主要是清代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学人”的游幕活动,那些地位相对较低、影响相对较小的普通之“士”的游幕活动,基本上没有纳入讨论范围。其次,就研究内容而言,《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主要是通过研究学入游幕活动与他们学术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探究清代学术发达的原因。因此,学人游幕活动中的一些与此主题关系不大的问题,并没有纳入论述范围,或虽有所论而语焉不祥。 从时间跨度看,本项研究跨越清朝一代,长达258年,是一个长时期。在此期间,清朝统治形势和社会环境
《索尔费里诺回忆录》由亨利·杜南所著,作为索尔费里诺战役的亲历者,亨利·杜南描述了激烈而残酷的战争过程和被遗弃伤兵的惨状,讴歌了志愿者的奉献精神。为了减轻战争的恐怖,杜南在书中建议:用人性与真正的精神建立一个“伤病救护组织”即运动的雏形。
本书收录了作者探讨闽台传统社会的16篇论文,大致可以分为乡族组织与共有经济、家庭结构与宗族组织、民间信仰与仪式传统、地方行政与社会转型四个专题。这些论文的共同主题,在于通过考察明清时代的乡族组织与地方政治,探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转型。
本书讲述的华中地区某乡镇基层政权,村级组织和农民在复杂的互动结构中博弈共生的过程和状况,为读者提供了新颖而富启发性的视角,是一部有思想冲击力的学术著作。 本书采用“”,的方式叙述,生动展现了农村基层政权以及村,组和农民个体多方面多层次的工作和生活实态,人物鲜活、情节曲折、可读性强,同时又对描述的对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释,是对当下中国农村的不可多得的“深度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