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志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研究,尤长于中国传统哲学与艺术关系研究。本套丛书荟萃了他30余年相关研究的精髓,分别题为《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惟在妙悟》《画者东西影》《法自画生》《扁舟一叶》,涉及哲学、画学、园林、人物研究等多个领域,同时辅以百余幅中国传统名画,图文并茂,寓深邃思想于优美表述中,通过对传统艺术的解读、阐释,抽绎出中国美学的独特精神,每卷不仅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文化含量,更能够成为大众走近和欣赏传统艺术的桥梁。 中国人强调生命本身的价值,因此中国艺术在一定程度上 为心而造 ,注重对人的心灵启发和安顿。《朱良志艺术哲学文存》既透视了中国艺术以生命为本体、为真实的内在精神,又梳理了理学、心学与画学之间互渗的内在逻辑;既揭示了中国艺术将妙悟作为创造的根本途径,与西
1996年10月在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发现了窖藏的大批佛教造像。这批造像数量大、种类繁,雕造精美,彩绘富丽。因而出土以后就引起轰动,受到海内外新闻媒体广泛关注,引起学术、宗教、艺术与社会各界的高度兴趣,并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和中国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龙兴寺遗址发现的佛教造像,有陶、铁、泥、木与石雕,然以石雕居主,且以青州所出石灰岩为多。造像总数达四百余尊,时代跨度从北魏至于北宋,具明确年代刻铭者有北魏永安二年(529)与北宋天圣四年(1026)等作品。但以北朝作品为多数,即以北魏晚期到东魏、北齐时代之作为主流。龙兴寺北朝时期作品,镂刻精妙,工艺特殊,虽然经过毁法时破坏,但仍可见其时佛像造型的丰富多样与时代特征。更极为珍贵的是,佛像多数保存了表面的彩绘贴金,使今人得睹当时
本书为一部道教通史性著作,300余万字,共十八章,分为五卷。 全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根本指导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客观总结了道教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规律, 对道教自身的发展与道教同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的关系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坚持史论结合,努力挖掘和正确评价道教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全面地总结、分析了道教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它的教理教义、道规仪范、修炼方术等等;创造性地建立了中国道教史研究的学科体系,以道教本身发展的历史进程为基本线索,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道教历史分期;通史与专史结合,以道教产生、改革、宗派衍化为纲,以著名道教人物、主要道教经籍为目,剖析了各宗派发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论述了道教著名人物的事迹和思想;探讨了道教同儒、释的相互关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全名《金刚般若波 罗蜜经》。金刚指为坚硬的金属,喻指勇猛的突破 各种关卡,让自己能够顺利的修行证道;般若为梵语 妙智慧一词的音译;波罗意为完成(旧译:到达彼岸) ;密意为无极。经者径也,学佛成佛之路。 宋代书法家张即之的书法深受唐人影响,后转师 米芾,参以晋唐经书汉隶,并能“独传家学”,自成 一家体系。张即之擅长楷书和榜书,尤喜作擘窠大字 。楷书结构严谨、端庄,行书则用笔枯硬,近于刻露 ,毫无温润典雅之感。传世作品有楷书《汪氏报本庵 记》、《大字杜甫诗卷》和这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等。
本书通过对传统儒家责任伦理思想进行较为全面的阐发,力图建构较为系统的儒家责任伦理学。全书一共分为绪论和十二章,主要探讨了儒家责任伦理的基本概念,梳理了儒家责任伦理的基本内涵,诠释了儒家责任伦理的多元结构,探赜了儒家关于自然与人的责任伦理思想、社会责任伦理思想和国家责任伦理思想,阐述了儒家的责任伦理机制思想和责任伦理主体思想;同时把儒家责任伦理思想置于中西伦理学的大视野中,既对它与西方道德责任思想的关系进行了比较性分析,又对其同传统中国道家、墨家、法家等各家各派责任伦理思想的异同进行了理性衡定。
苏格拉底为什么拒众人的苦苦哀求,拒越狱,勇于赴死?《理想国》为什么是一部伟大的“失败之书”?康德又是如何实现了既为人类的理性划界,也为上帝和信仰留下地盘?为什么论起抽象和晦涩简直可以说举世无双、独孤求败的黑格尔,却批评我们普通人经常陷入“抽象地思维”?兼有病态的人生和健康的哲学的尼采,为什么说弱者、怨恨之人的灵魂是“歪”的?自由雅典与铁血斯巴达共同之处在于——对“”的不懈追求;提出“我思故我在”这个伟大命题的笛卡尔,居然是个赖床的哲学家;日常生活中“人畜无害”的胖子大卫·休谟,在哲学领域却是一个勇猛精进的斗士;莱辛说人们谈论斯宾诺莎就像谈论“一条死狗”,马克思也说哲学的老王黑格尔死后被当成“一条死狗”,可是如今他们却都死而不僵、借尸还魂了……我们还会发现原来《黑客帝国》的思
这是一套能让你人生格局更大的生命思维全景导图,为你讲述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与世界相处的国学经典典藏版丛书。 一直以来,庄子的伟大和人生智慧都被教科书式地传播,少有人从如何解决人生各种难题的角度去解说,让大家以为庄子只是学者和中老年人才会去看的东西。其实,我们当下所有的焦虑与困惑,庄子在两千年前就有了答案,而解开这些问题的金钥匙就在《梁冬说庄子》系列里,打开它,你就获得了快乐的终极心法。 只要你明白庄子说什么,任何人生难题都能迎刃而解。 读完本系列,你会从此开心,知道在当下充满变数的时代里如何提升自身价值,用达观的全息视角来看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洞悉人性的真相,不再受各种情绪的牵引,让一切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佛教艺术是整个宗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艺术属于复功用艺术,即它既具有审美功用,又具有功利功用,尤其是“精神功利性”方面。这就决定了佛教艺术不能任由匠师随心发挥,其艺术形式、效果乃至内容都会受到来自经典教义等方面的约束和规定,最常见者如佛像的“相好”原则。本书可为造像艺术之导论,从典籍出发,围绕造像,大致分为五个部分:佛教造像的承载空间、基本的造像种类、关于制造佛像的经典(分为两个部分),以及与造像密切相关的法衣服饰、各类庄严器具及法器等。
本卷是朱光潜先生为写作《西方美学史》搜集和翻译的外文资料,是一部未完成的书稿,但其意义和重要性却是不容小视的。朱光潜先生在《编选凡例》中说:本书的“用意一方面是替《西方美学史》的论点提出根据,一方面是让读者接触到一些手资料,以便进行独立研究和思考”。作者花在本卷上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过《西方美学史》的编写工作,可见其注重原典,追求史有实据的严谨的治学精神。当时曾在一些刊物上发表了部分译文,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1962年编印的《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代表人物已有译著出版的,就不再选译,如柏拉图、莱辛和维柯,只在目录中标注。
《和谐拯救危机》是大型公益系列节目的文字版,通过当代高僧法师与节目主持人陈大惠先生的对话,深入剖析当今世界范围内出现的各种危机的根源,阐述以和谐为宗旨的化解之道。书中核心强调弘扬中国儒、释、道三种传统文化,教导人们与人、自然和谐相处,复归心灵的平静,获得美满幸福。 法师把佛法与科学、现实相结合,用通俗的语言来解读佛经,回答了现在很多人内心深处最焦虑、最不安的许多问题。
道家政治哲学乃是比较纯粹的、严格意义上的甚至真正的政治哲学,自有其边界明确的内容范围、理论特征,还发展出某种非常理论性的哲学语言思考和阐述政治性问题。如果说孔子以来的儒家学派是对当时历史趋势的“保守回应”,道家政治哲学则提出了“玄德”“帝道”“执一”等概念,对浩浩汤汤的历史潮流做出了冷静积极的响应。 《道家政治哲学发微》全书分为四编,内容涉及老庄、黄老和儒道会通等,深入掘进、阐幽发微地抉发出道家政治哲学的深邃内容、理论旨趣和精神气质。
何菊所著的《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李提 摩太在华宗教与社会实践研究(1870-1916)》讲述, 英国浸礼会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华生活长达40多年,有 着突出的社会影响。根据他的实践活动,运用人类学 理论与方法考察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关系是 一种新的尝试。在批判西方中心主义的研究视角下, 李提摩太作为传教士在中国社会中扮演“内部他者” 的角色得到突显。他一方面将外部世界的要素带入中 国社会,使之与中国内部的变革要素相结合;另一方 面因为身处中国社会之中又使自己成为中国社会变革 的一种内部力量。通过内外力量的转化,中国社会文 化对传教士等外来要素进行包容和吸纳,整合之后激 发新的社会力量促成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因此,中国 社会变革最终是精英和民众基于本土社会文化的积淀 ,包容和融合外来文化而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