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试图从国际政治社会学的视角,以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互动为主线,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演变轨迹,认为推动思想演变的主要因素有时代主题、国际共运主角以及国际社会结构与进程等。书中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体系构成、马克思“国际政治的秘密”概念的确切含义、列宁是国际主义者还是民族主义者、斯大林“总危机与战争不可避免理论”的背景、毛泽东思想中的国际主义基调,以及邓小平理论的新国际主义萌芽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结论认为,在和平发展的新时代,中国要走一条适应时代特征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大国成长道路;在肯定国家根本利益的同时,追求一种符合国际社会需求与大国责任的新国际主义,这也是当代形态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的基本要义。
太极是物质本原气自旋轨迹和结构,太极辨证法是宇宙真理的自然常道法则的昭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为和”,是太极辨证法的经典表述,条贯太极模式正反二仪四象八态细化太极和谐六大层次七阶八象会通六种太极文化哲学成果,首倡太极辨证法,太极和谐文化世界大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东方哲学烛天地照亮人类未来。
《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智》系统介绍了智德的修身内涵和治事与治世意义。智德作为仁、义、礼、智、信五德的子系统之一,本质属性是一种德性能量,既具有品格性,也具有能量性,是构成万物生命活力的先天之本。智德属于一种天阳能量,畜养心识而产生后天智识。 《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智》分为“智德”、“培智”、“益智”、“明智”四个部分,重点对智德修身的基本理论,老子上善治水的思想以及方法,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论述。通过谈文论字,对智字的本义、释用和分类,智德的定义、内涵以及智慧与愚昧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析。对智德的廉、耻、检、勤四个子系统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析,阐释了如何培智进贤。详细讲解了智德修身的内在生理机制,并解析了益智的方法,以及如何通过耳识的正善治促进智德修身。后通过几则明
本书从“马克思和正义”的问题人手,考察了“正义”在马克思思想历程中的遭遇,认为马克思对正义经历了继承、反思到批判和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比照了马克思与罗尔斯、哈耶克在正义问题上的不同思考,思考了当代中国走出正义困境的可能路径。
当前,人们的生存和竞争压力普遍比较大,因此内心会有诸多抱怨和郁闷的情绪。《人对了世界就对了》的作者李涛从每个人看世界的角度和内在的信念出发,以调整读者的心态,从而改变一个人内在的信念系统为出发点,在书中讲述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并附带了一系列的相关事例,旨在让人们变得乐观向上,这不着非常积极的社会价值,同时也符合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
实用主义是兴起于19世纪末、盛行于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主流哲学思想,其对于整个20世纪世界哲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全书系统详细地阐述了美国实用主义的起源及流变,以及受实用主义影响的欧洲逻辑实证主义,介绍了实用主义创始人及代表人物皮尔士、詹姆斯和杜威的思想渊源及传承,以及在语言学领域的影响形成了一股语用论的思潮。
《马克思生活哲学引论》一书,以唯物史观为理论依托,在全球化背景下,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贯彻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对话原则,从多维对“生活世界”进行哲学审视。这个立意是值得肯定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其内涵十分丰富。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中华民族近百年不懈探索的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为这个理论体系提供哲学基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进行哲学总结,是哲学界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方面,自觉地承担起现实赋予我们的这一时代重任,将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发挥它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人是什么?人来自何处?人应当怎样生活?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是人的归宿?这是每个人都不得关注的问题。本书所论述的就是西方思想家们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他们处于不同的时代,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因而丰富多彩,在不同的答案中人呈现出各异的面孔。这些不同的思想或令人惊异,或使人沉思,时而令人欢乐,时而使人悲伤,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智慧,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帮助我们认识人生,指导人生,把握人生。本书忠实于原创思想,观点新颖,文笔流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
宣传、捍卫、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钱学森学术生涯后期的重点之一,而且成绩斐然。本书考察了钱学森哲学思想形成、发展的历程和时代背景,分析了其哲学探索的指导思想和知识基础,核心部分是对钱学森构建的由一个殿堂(辩证唯物主义)和11架桥梁(哲学分论)组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进行梳理,揭示他如何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扎根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问题,最后从三个不同视角论述了钱学森哲学探索的重大历史意义。本书适合党政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及社会人士、高校师生阅读。
本书全面系统的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与现代性,主要内容包括:文化哲学的历史线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哲学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哲学、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问题、现代化转型中的政治文化问题、现代性与文化反思等。
庄子文,汪洋肆恣,变化无方;庄子思想,曲折隐晦,寓意深遂。这就给后人阅读、理解《庄子》带来了莫大的难度。更令人无奈的是,要了解中国文化,甚至说作为中国人,《庄子》却又像一座蕴藏富饶但无法绕开的高山、一条景色瑰丽却处处有险礁暗流的大河。爬山涉水,如何跨越这重重障碍,当然得从消解庄文所给我们带来的困难着手,也就是对文本的解读与思想的梳理。作者正是综合这方面的研究,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以清晰的理路,给出合理的判断。书中的许多观点与结论是令人信服的,具有学术价值与启发意义。
《后马克思主义导论》是迄今为止所有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争议的一种理论。自其诞生以来,对它的诛伐可谓一波未止一波又起,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激烈的交锋与诘问驳难之中,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其特有的思想品格与性的阐释路径一而再、再而三地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成为众多理论家与学者回应的对象。
本书以近现代社会实践,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为基础,阐释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发展,着重介绍马克思恩格斯所构建的理论体系,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的运用和新发展。在无产阶级政党取得国家政权之后,唯物辩证法可分为“国家哲学”与“学坛哲学”两种形态,本书回顾了我们新中国成立后实际情况,着力提升和概括一些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哲学范畴与规律,完善唯物辩证法理论内容。最后,着重构建当代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由若干成对范畴与基本规律构成之立体网状结构的开放体系。
本书为作者女性主义思想方面的力作,分两部分。部分论“女性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比较,对女性主义的认识论、价值论、本体论等核心问题展开讨论,并涉及文化哲学、认识论、儒家灵肉观、全球化与公共哲学以及文化权利等文化大背景。第二部分为哲学思辨及个案研究,具体而微地讨论了女性身体的美学意涵。
《因明论稿》是作者20多年因明研究的结晶,在许多方面有独特见解。例如在对法称因明的研究中,认为法称论式中并未删除喻依,不同意传统的“因喻合一”的说法。此外,在汉传因明研究中对前人较少涉及的慧沼、智周的因明思想作了专题研究,在藏传因明方面,除了从逻辑、哲学的分析外,还重视对藏、汉因明做比较研究。《因明论稿》中包含了《因明学说史纲要》的学术成果,能对当前的因明学术研究起到的参鉴价值和积极作用。
《现代性之后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技术与社会变革》探讨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回应资本主义在20世纪后期和21世纪初期发生的主要社会、经济和技术变革的方式。本书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媒体、审美和大众文化,资本主义与技术,全球化与政治抵抗,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和政治。每一部分都先评述了马克思关于该主题的著述,然后考察了后现代主义思想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文化、意识形态和革命学说的关系。《现代性之后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技术与社会变革》作者罗斯·阿比奈特(RossAbbint),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现为英国伯明翰(UniversityofBirlmingham)高级讲师。
周立升(1937~),山东庆云人,山东大学哲学系教授,著有《老子的智慧》等。:本书内容有:《淮南子》的易道观、孟喜的易学思想、京房的象数易学、郑玄关于宇宙生成与衍化的象数理论、荀爽的易学思想等。
本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支柱的十三部经典著作进行全面介绍和疏解的一部。它可以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有关“十三经”的基本知识,从而把握儒家思想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其中涉及到的礼仪、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十三经”在中国文化思想领域的影响和走向,以及因此而形成的经学、小学诸学派不同的学术成就,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学术史的发展脉络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本书对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诸经的内容、成书背景、编撰情况及其版本源流,进行了较详细的解说。本书既可用作本科生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也可作为广大读者学习国学的参考辅导读物。
《生存论境域中的科学:马克思科学观研究》是一本少见的专门研究马克思科学观的著作。《生存论境域中的科学:马克思科学观研究》认为,马克思科学观是一个关乎马克思思想之当代性的课题,并通过对马克思科学观的两条线索和两个阶段的阐述体现其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观从初步形成到具体展开的过程。编通过“感性”之基本范畴及科学与生产之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说,旨在澄清马克思科学观的哲学存在论基础,表明马克思的科学观是在与以往旧哲学本质不同的生存论境域中展开的,具有深刻的当代意义。其所谓“一门科学”的思想须在此存在论基础的革命中才能得到切近的理解。第二编通过对自然科学与资本的结合、自然科学与劳动的分离、自然科学对自然的控制三个方面的论述具体展现了马克思对科学与资本主义社会之关系的全面考察与批判,得出近代以
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各民族文化遗产在保持文化独特性基础上的相互交流与借鉴,是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一般规律。以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为指导研究文化遗产,对于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并促进当代和未莱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保护和研究文化遗产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无尽头的、细致的文化遗产意识教育和培养过程。
《菜根谈》这本书汲取了中国几千年为人处事之道的精义,是人们立身处世的经典范本,因而流传很广,影响很大。清朝康熙帝为教育子弟如何做人处世,曾经亲自编录“满汉合璧本”《菜根谈》。《菜根谈》流传到日本以后,被日本人奉为宝典而一直盛传不衰,曾在江户时代一再重刊,风行整个岛国,而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本书更是成为日本商人用来充实自己、以期使自己在商界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食粮。近年来,国人对《菜根谈》也颇为重视,纷纷争读《菜根谈》。《菜根谈》是一本富于人情哲理和生活艺术、充满人生智慧的处世经典,但它并非无缺。作者洪应明毕竟生活在四百多年前的晚期时期,他的思想观念当然会受着他所处的封建时代的局限,因此在他的作品《菜根谈》中,毫不例外地存在着一些迂腐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并不适合我们这个时代,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