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映著的《海德格尔哲学概论(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精)》讨论了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所程示的一些关键性概念如存在、此在、时间、真理、艺术、语言以及存在之作为历史等。整体上展现了海德格尔以《存在与时间》为代表的哲学思考路径:从存在者出发追问存在本身,从“是于世中”出发反思传统认识论,从人生在世的基本情绪出发领悟人的生存本质,人“在情绪中现身,在筹划中领悟,在语言中交流,在存在中展开存在本身”。
本书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8年修订版)的逻辑结构和主要内容,结合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选择了该课程教学中遇到的们非常关注并需要作出解答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解析。在对每一问题的解析中,还精心设计了历史资料汇纂、经典论述导读、理论问题透视、参考资料建议等模块内容,使对问题的分析深入透彻,从而帮助师生更好地把握内容,释疑解惑,明辨是非,加深对这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本书对的生平和思想的形成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中西文化交流是一个相互理解的过程,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对异质文化的诠释既传承了世界轴心文明的原初思想,又充满了中国本土化元素。理解西方文化的方式有借鉴意义,其所创经学诠释模式也有现实意义,他以单纯“信”的状态废弃了“用”的欲望,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纠正了庸俗实用主义倾向,在当今也有消解思想冲击社会秩序的作用。的思想以大众化、生活化、本土化的特点,以“信”废“用”,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塑造了“中国人理解世界”的文明对话模式。
本书分别对熊十力、陈寅恪、钱钟书的阐释思想进行专门探讨和比较研究。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这三个个案颇具典型意义。从学科专业来看,他们阐释思想分别代表了20世纪中国哲学、史学、文学这三个学科的阐释思想所曾达到的成就。从知识背景来看,他们之中有根本没有受过系统的现代教育者,不曾走出过国门半步,对于西方学术没有直接了解。从他们的思想中可以看到,他们强调主体性自觉与弘扬的角度并不完全相同。本书是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研究基地项目的最终成果。
本书的基本结构是这样的,一个导言和上、下、两篇。在导言中,我主要是介绍列宁“哲学笔记”的文献情况,评说传统列宁“哲学笔记”研究中已有的工作和存在的问题,而重点是说明我在本书中新提出来的思想构境理论,特别是与其同构的拟文本解读方法和思想史构型。在上篇主要是青年列宁在哲学理论认识上的一个概要的早期思想线索,这从1894年他所写下的篇哲学论文《什么是“人民之友”?》开始,一直到他写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前后的哲学思想变化过程。下篇的中心思想,是在颠覆前苏联学者的“计划构想论”先验构架后,发现列宁在接近黑格尔哲学的认识过程中发生的深刻思想转变,即从理论构架向自主性阅读构境空间的转换。关于这转变的分析和讨论,是本书关于列宁哲学思想研究最重要的进展,它改变了长期以来前苏东学者在列宁哲学
第九卷收《美在自由中欧美学思想比较研究》一书。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几十年里,作者所逐渐形成的有体系的哲学观,意在引导人追求chao越主客关系的万物一体的精神境界。作者认为此种精神境界乃高层次之美,人在此种美感中,因chao越低级欲求的限制,以至chao越理性法则的限制,而达到高的自由,故此种美具有神圣性。因此,作者在近几十年来的哲学追求中,也就很自然地做了一些美学方面的探讨,此书收集的几十篇论文就是这方面的一点研究成果。
主要论述了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马克思主义所走过的一个半世纪多的历程,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科学规律,以宏阔的理论视野,翔实的文献资料,明确的科学概念,清晰的历史脉络,深刻的理论论证,凸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的内在统一性,凸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的历史发展和当代意义。并紧密结合当代世界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际,对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作出了探索,提出了新的见解。
《马克思的幽灵:和考古学家会话》分5章,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的遗产、V·戈登·柴尔德和公开对话、漠视、交锋和对话(1945~1980)、理论争辩和对话(1975-1990)显性的马克思主义考古学:批评与争辩、趋同和对话(1990年以后)。
张树平所著的《从辨物居方到明分使群(中国传统政治知识形态生成研究)》的基本假设是任何成熟而稳定的政治形态都有一个相应的成熟而稳定的政治知识形态作为基础。《从辨物居方到明分使群(中国传统政治知识形态生成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中国传统政治知识形态的生成过程与生成逻辑。通过知识考古(知识溯源)学和知识政治学的方法,藉助于“生活形态”、“政治知识”、“政治形态”三者之间的“横联”和“纵通”,对从上古迄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政治知识形态的独特行程进行了政治学分析,揭示出中国传统政治知识形态从孕育、开展、转折到落实的演转逻辑及其基本内涵。
本书指认的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在一定历史时期出现似自然性和物役性现象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中历史辩证法逻辑主体向度的重要内容。可是,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马克思这一得要的科学批判话语却一直为人所忽略。本书作者在对大量经典文献的精心研读之上,重新提出和确证了这一重要学说: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并非永远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只是在人类社会实践功能度的特定水平上,社会历史发展才呈现类似自然界盲目运动的历史现象;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中,人类主体畸变为外部力量(自然和人的物化世界)的奴隶,而社会历史发展则外化为一种近似于自然历史运动的“无主体过程”;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似自然性与物径性并不是记恒的自然规律,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最终将这一历史性生存状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史前时期走
本书原著者(德)狄芝根(JosefDietzgen),是一位制革出身的哲学家。他的哲学著作已经成为辩证法的唯物哲学的古典名著。本书原名为《论逻辑书——特别地德莫拉西的普罗列搭利亚的逻辑》,译者认为原名不能表达此书的精义,副题又嫌太长,故改为《辩证法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