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套有关中国思想解读的作品。 在这里带领你读52本思想经典。目录如下:《春秋》《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周易》《诗经》《尚书》《仪礼》《礼记》《周礼》《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老子》《庄子》《荀子》《管子》《国语》《楚辞》《搜神记》《昭明文集》《陶渊明集》《李太白集》《杜工部集》《沧浪诗话》《花间集》《淮海集》《近思录》《传习录》《三国志》《金刚经》《六祖坛经》《心经》《地藏菩萨本愿经》《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理想国》 柏拉图《赫拉克利特残篇》 为战争和杀戮所做的堂皇辩护《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修昔底德《希腊罗马名人传》 普鲁塔克《论自由》 密尔《论出版自由》 弥尔顿《圣诞欢歌》 狄更斯《寡头统治铁律》 米歇尔斯《形而上学》《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沉思录》 奥勒留
本书是一本综合性并具领先地位的中国心理学述评手册,它以空前的复杂性和先进性涵盖了人类机能领域。在全书41个章节中,作者引用学术界研究成果,整合了包括从儿童社会化、数学成绩、情感、双语和中国人思维风格到中国人认同、人际关系、领导力过程以及精神病理学等相关领域的英文和中文研究。对中国人是如何以及为何建立起这样的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书特色:一是全面性和实用性:全面性是本书的*特征,它涵盖了中国心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为本学科提出了一个具有理论性的整体框架,并为具体研究领域提供了方向性引导,有些章节涉及具体案例,使读者能从案例中体会中国心理学的独特性,并从中获得指导,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二是学术性:本书为中国心理学研究的汇编,是该领域的开山之作,手册的每一章节都是具体研究领域的
集异璧-GEB,是数学家哥德尔、版画家艾舍尔、音乐家巴赫三个名字的前缀。本书是在英语世界中有极高评价的科普著作。曾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它通过对哥德尔的数理逻辑,艾舍尔的版画和巴赫的音乐三者的综合阐述,引人入胜地介绍了数理逻辑学、可计算理论、人工智能学、语言学、遗传学、音乐、绘画的理论等方面,构思精巧、含义深刻、视野广阔、富于哲学韵味。本书中译本前后费时十余年,译者都是数学和哲学的专家,还得到原作者的直接参与,译文严谨通达,特别是在原作者的帮助下,把西方的文化典故和说法,尽可能转换为中国文化的典故和说法,使这本译本甚至可看作是一部新的创作,也是中外翻译史上的一个创举。在介绍了马丁·加德纳以后,自然就不得不介绍侯世达(Douglas,R.Hofstardter)。侯世达与马丁·加德纳并不完全相似。马丁·加德纳没有
澄清概念,回溯原点,展现一贯之系统,明本发微,以利正解。 《傅佩荣译解经典系列:傅佩荣译解易经》包含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凝结着远古先哲们的睿智卓识。它用通古达今的哲学思想和完整的符号体系,指证宇宙万物运动的基本规律,揭示人类发展的基本趋势,也诠释了人生福祸吉凶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 跨越智慧的门槛,消除文字的隔阂诠释自然之变化、人世之因应涵盖天地人生之道的生命哲学。
本书由38篇研究论文组成,按照重新理解马克思的总体思路,对它们进行了编排。全书分为三篇。上篇是“马克思哲学的思想定位”,主要论述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来源、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思想之间的差异、马克思哲学的本质,肯定马克思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没有提出过历史唯物主义以外的任何其他的哲学理论。中篇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探讨了马克思关于本体论、人、实践、时间、空问、异化、辩证法等基本概念,力图传统哲学教科书的理解和解释模式,按照马克思的本意,对这些基本概念作出新的阐释。下篇是“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主要探索了马克思哲学在全球化和后现代主义的背景下面临的新的挑战,展示了马克思哲学思想资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巨大的发展潜力。
本书系“二十一世纪西方哲学译丛”之一,由二十一世界影响的现象学创造人埃德蒙德·胡赛尔所著。 胡赛尔的著作卷帙浩繁,如果说《现象学的观念》一书是胡赛尔对现象学的总体介绍的话,那么本书则将为读者提供与胡赛尔一同进行现象学操作的可能。尤其是德国著名现象学家,现象学研究协会主席克劳斯·黑尔德为本书写的导言,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清晰德现象学导言,它将成功地引导读者进入现象学地世界。
旨在把维护劳动对人的文化哲学意义和手工劳动的人文特性联系起来,在由自动化机器主导的必要劳动领域之外,让人的生命存在创造性的,而非空虚无聊的生成。它将针对现代文明的技术理性顾问,切实地构成一种逆向的价值运动,在日常生活领域生还曾一种起调节和补偿作用的审美机制。
本书所讲述的“与学”是研究给予和获得,同时又把重点放在研究给予,即“与”的学问。通过研究给予,达到获得的目的,是研究“与学”的目的。 “先与后取”是“与学”的基本立足点。“先与后取”是普遍的规律,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一个置之于动物、植物、人类社会都适用的真理。 “先与后取”、“先人后己”、“让对方获得好处”是“与学”的基本思维方法;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等是“与学”的新的思维方法。 使用“与学”解决问题是有技巧和方法的,其技巧和方法是千变万化的,关键在于善于因地制宜、因时而定、因人而定地综合运用。
老子提出的“人法地”,就是要效法地球母亲的慈爱、无私、宽恕、奉献的精神品格;就是人类要效法地球母亲的三元场性,修身构建上德无私的品格,获得地球母亲的无形乳汁——这个乳汁就是大地之气的能量,升华自己的精神灵魂。 《老子人法地思想揭秘》从外环境及内环境两大领域详细阐述了老子《德道经》“人法地”这一思想。人为自然之子,人类和地球母亲有着千丝万缕的全息联系,地球母亲也必然影响到人的内环境。人类只有尽快适应地球母亲的种种变化,才能够健康和谐地向前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必然最终破坏到人类自身。
人类学哲学是作者提出的对马克思哲学开创的新理解。《马克思人类学哲学:开辟人类学时代的新哲学》篇主要考察马克思人类学哲学的理论生成,指出它是在德国哲学的人类学转向中产生,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经典文献中完成的,并简单概括了人类学哲学的基本理论。第二篇在人的世界历史性发展的基础上,集中考察马克思人类学哲学的哲学立场、哲学精神、思维范式、经济学一人类学一生态学的三维互根等对于开辟人类学时代的理论和方法论意义,并指出人类学哲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世界历史的人类学发展时代。
本书对的生平和思想的形成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中西文化交流是一个相互理解的过程,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对异质文化的诠释既传承了世界轴心文明的原初思想,又充满了中国本土化元素。理解西方文化的方式有借鉴意义,其所创经学诠释模式也有现实意义,他以单纯“信”的状态废弃了“用”的欲望,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纠正了庸俗实用主义倾向,在当今也有消解思想冲击社会秩序的作用。的思想以大众化、生活化、本土化的特点,以“信”废“用”,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塑造了“中国人理解世界”的文明对话模式。
内容简介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的短篇小说《桌球》里,作家讲述了一个著名物理学家,爱德华?布鲁姆,是怎样掷赌于制造一台等同于永动机的装置。在进行演示的那天,他展示了某种扭曲时空的电子喷泉。为了羞辱一名对他抱有怀疑的同僚,詹姆斯?普利斯,他的宿敌,他将装置设在一张桌球台上,而他们二人正是这项游戏的业余选手。他提议普利斯击打演示中的桌球…… 现今炙手可热的欧陆新锐哲学家甘丹?梅亚苏提出了对这一短篇的一种解读,对休谟、康德、波普尔提出的怀疑主义作出了全新的解答,完成了他对于形而上学的精彩讨论。在这篇评论后也附上了《桌球》的译文,正是这个短篇小说将他带入了对产生虚构、科学与科幻小说的概念的提问。 梅亚苏通过对科学外虚构的小说的验证,具象地描述了科学外世界的虚构所构建的世界的样貌。更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