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中观学,既有对佛教实践者的理论指导意义,又富极高的思辨性,所以多为教、学两界所重视。然而真正能较准确地把握中观学精神的著作却并不多,由亨廷顿、南杰旺钦格西著的《空性的空性(印度早期中观导论)/觉群佛学译丛》虽为一西方学者的著作,但并无碍出版者郑重地向读者。本书由两部分组成:靠前部分中作者对以龙树为代表的大乘中观学派,尤其是后期中观学的重要人物月称的佛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述介。第二部分是作者对月称的代表作《入中论》的翻译(英译)。两部分结合,体现了作者哲学与文献学上的功力。在哲学上,作者主要借用现代解构主义和实用主义来说明中观的特性及其精神内核。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并不认同大部分现代学者所认为的所谓大乘佛教与原始佛教的分别,他强调龙树的中观学恰恰是为了恢复佛陀教义的本质所做的
借助本雅明和德里达来重读马克思,本书作者试图建立一种解放哲学。弗莱切(Matthias Fritsch)探索了不义记忆是怎样与民主社会从文艺复兴起就继承下来的正义承诺相关联的。他认为,记忆与承诺本身是片面的,且如果它们之间暗含的关系没有被揭示出来的话,就潜在地会有使暴力合法化的倾向。他考察了在对俄国与德国革命失望之后,本雅明对马克思思想的重新解读,以及在苏联解体之后,德里达的马克思“弥赛亚”遗产。本书还通过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目标及德国批判理论与结构伦理学和政治学的讨论联系起来,研讨当代政治哲学。
《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以当代分析哲学的原则和方法为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进行辩护,这个理论有时被称为技术的解释,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经济结构又决定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柯亨独特地论证了决定者功能地解释被决定者,这种“功能性解释”既承认被决定者的作用,又有效地说明了决定者的首要性。为了清楚地区分解释者和被解释者,柯亨以社会的物质属性和社会属性这一基本的区分为线索,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屋建筑等等一系列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作了精细的区分和澄清。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人间是个好地方,它活生生,它趣味万端;人间是个好地方,品尝过方能体会滋味;人间是个好地方,见到过方能领悟世相;人间是个好地方,你要用心修行,在这人间的每一日,在这当下的每一刻!在世间处世,在人间为人,在红尘堆里学山居;修好自己的命,看好自己的心,种好自己的福田;如此,方得自在——自在自在,自己要在!送给您的365日贴心叮咛!
所有的刻意和造作到头来都是制造混乱和灾难,所谓好事和坏事的区别只在于一种是在造福的假象后面隐藏着祸端,而另一种是直接制造祸端而已。因此真正有大智大慧的圣人都是对所谓事业不感兴趣的人,都是远离刻意和造作的天真烂漫的真人。真正的圣人都是无事人。何以见得?赵文竹所著的《圣人不折腾》列举几位我们熟悉的圣人,看看他们是否是这个样子。
《灵长类视觉》并非一部研究“灵长类动物学”或“灵长类视觉”的著作,而是关于灵长类动物学话语如何被建构为一种秩序化“视觉”的批判之作。此书的抱负是非凡的,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想让这本书对灵长类学学者、科学史家、文化理论学家,对广义的左派,对反种族主义者、反殖民主义者和女性运动,对动物,并且对严肃故事的爱好者产生影响”,此书的叙述本身也是一种巨大的理论综合的产物,涉及文化生产理论、科学和技术的历史和社会研究理论以及女性主义和反种族主义理论的运动和理论。作为唐纳·哈拉维的代表作之一,它以文化研究的方法将批判的触角深入到了通常被现代科学话语视为禁脔的“生物学科学”及其历史之中,并深刻地推动了当代文化研究版图的改变。
禅之一字,滥觞已久,虽本意高超,却也终于在世事变迁中飞入了寻常人家:禅意,禅茶,禅味,甚至禅咖啡都出来了;禅成了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寻找清净的一个籍口,成了高山流水古曲般的一种风雅,又犹如博尔赫斯笔下的谜语般的东方哲思,具备了神秘的身份却也因此面目模糊。欲明禅的本意,唯有追本溯源。影响中国文化接近1500年的禅宗,又是如何说禅?看看当年达摩祖师将禅带进中国时的阐述吧:“直见本性,名之为禅。”本性是什么?“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瞧,问题又回来了?那么,什么又是心?如何又是直见?……这,可不是一朝半夕能明了事情。当年慧可大师见到达摩,不就是问如何心安么?慧可雪地断臂,血流如注,达摩才说了句“为汝安心竟”。这谜语般的对答就是禅么?凡俗人还是不明了呀!谁能解开这个千古谜团
海德格尔思想与国家社会主义理论(以及纳粹)的关系早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与著作讨论的热点问题。本书是对两者之共有主题的一份可靠的考察。巴姆巴赫在历史的背景下解读了海德格尔从1933年到1945年间的著作。作者表明,海德格尔曾致力于就德意志民族的真正使命这一问题与国家社会主义者们和其他一些德国右翼人士展开对话,而且这一主题对于他的所有思想而言是核心性的。作者描述了海德格尔作品中有关扎根(Bodenscaendigkeit)的思想的发展过程,其标志是:对在故乡与祖先那里扎根的信念,以及关于与古希腊人之间的某种特权性、源初性关联的观念。作者阐明,海德格尔对两方历史的哲学阐释是由关于德国命运的~种宏大的形而上学图景构建起来的,而德围命运则被视作某种扎根于土壤之中的事物,海德格尔在1933年之后的所有作品都可被解读为一些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正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政治、经济、文化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无不渗透着技术的力量。与之相应,对技术的思考与研究也正成为社会公众和学术界的一大热点,技术哲学便是其中从哲学的高度对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的一门新的学科。本书对技术哲学的历史发展、技术本质论、技术价值论、技术发展模式论、技术与社会,以及技术与人类未来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本书可作为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研究者和科学技术政策决策部门工作者的参考书,以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
老庄和《老子》、《庄子》是中国道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和经典之作,无论其人其文,无不华采丰高,慧见超俗,其启悟、沾溉后人可谓深长。本书对老庄哲学思想的阐释深刻而独到。作者以冷静的智慧和诗性的笔触描摹出老庄的精彩境界和人生,笔谈之间,咳唾成珠,启人心智,益人识见。学林随笔中此方独步。作者为文史专家,其文章以思理明晰、文字洗练为特色,尤善对人事深沉之思,见解独到深刻。老庄思想之所以称为“无”因为它不相信人所订立的秩序和价值能够稳定地存续,能够使人生活得更好,他相信的是一种人道,“道可道,非常道”,谁能把自己有余的部分拿出来供给天下,就是有道之人。本书是涉及到一些道家思想,具体内容包括:恍惚的老子,放诞的庄子,大道玄妙,天地不仁,虚静的观照……39个人生哲学故事
是一本认识密宗的入门书,对象是首次接触密宗的人。将一些密宗的基本概念,通过文字,让读者了解到修行密宗的基本方法,进而生起对密宗的热情。这是作者在200年到2003年的两年间,在香港九龙塘修明佛院每周六向普通会员介绍密宗的讲词,由弟子林丽萍记录并整理,再由作者修改润色。其中数篇,是密宗弟子结集时我加写进去的。无论如何,此书作为入门书,是非常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