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与类比》 自《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面世以来,侯世达在许多作品中一再强调他的哲学:人类伟大创造性的核心机制在于类比。类比即流动性概念间的转换,这些概念从一个复杂的多层架构中涌现出来,该架构中交织着诸多 自下而上 和 自上而下 的影响。作为侯世达与 流动性类比研究小组 多年实践工作的集大成之作,本书对一系列旨在模拟创造与类比的计算模型进行了清晰的解读,既延续了侯世达早期作品的核心主旨与创作风格,又进一步揭示了人类思维的古怪与精妙之处,充斥着对人类创造性本质的深刻洞见。
本书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哲学所做的系统、全面的研究。作者宋希仁以历时态的方式详细地梳理、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在伦理、道德的各个方面所作的论述,为读者完整地整理、深度地剖析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哲学理论,是国内相关研究中非常厚重的一部。
本书以现代逻辑为指导说明思维的产生与构成,以及如何进行思维等。分三篇:练思之问题,提出何谓思想,练思之重要性及心理训练之目的与方法等;逻辑大旨,论述了逻辑上概念判断、推理、具体与抽象、经验与科学的思维等;练思:动作与练思、语言文字与练思、教学与练思等。
这是一本从周易总览宇宙与生命大道并指导如何性命双修互融的书。
《新约导论》是新约学术研究方面的经典作。除了基本的导论议题外,《新约导论》对新约各书卷的作者、日期、来源、主旨、写作对象等历史问题做了深入研究,并且给出了新约文献的大纲以及背后的理据。作者还为广大研究新约的读者提供了每卷书的研究近况,并点出了每卷新约文献对正典的神学贡献。在相关议题的处理上,作者保证了学术性与客观的立场,其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高的水平,是每个希望认真研究新约的人不能错过的经典导论。
老子提出的“人法地”,就是要效法地球母亲的慈爱、无私、宽恕、奉献的精神品格;就是人类要效法地球母亲的三元场性,修身构建上德无私的品格,获得地球母亲的无形乳汁——这个乳汁就是大地之气的能量,升华自己的精神灵魂。《老子人法地思想揭秘》从外环境及内环境两大领域详细阐述了老子《德道经》“人法地”这一思想。人为自然之子,人类和地球母亲有着千丝万缕的全息联系,地球母亲也必然影响到人的内环境。人类只有尽快适应地球母亲的种种变化,才能够健康和谐地向前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必然最终破坏到人类自身。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周易热”,使人们对一向被称为中国古代“群经之首”的《周易》进行了重新认识,开展了热烈讨论。这次争论和以往不同的一个特点是参与此次讨论的学者有不少是主要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们着重于探讨现代自然科学和《周易》关系,并紧密结合当前各种实际问题(这一方向被称为科学易)。李树菁先生是在国内外最早倡导科学易的学者之一,发表了许多有关文章,对促进科学易的成长和发展起了十分重要作用。《周易》的主要内容归纳为“象数义理”四大部分。自大约1800年前王弼扫象(出象数而重义理)以来,对“象数”的研究因涉及“卜筮”而经常被忽视,甚至被多次“封杀”。在西学东渐;尤其进人二十世纪以后,学者多视“象数学”为异端邪说,很少学者去进行深人研讨。李老对当代自然科学,尤其一些科学前沿,有
本书是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宁镇疆和历史系讲师赵争合编的一部研究论文集,收录专业学术论文17篇,对迄今出土的四古本《老子》,即郭店楚简《老子》、帛书本《老子》、北大汉简《老子》进行了细致的考证与比较,着重研究这些《老子》“早期传本”的分章、章次、分篇、篇次等结构方面的表现形态及演变。以《老子》一书为个案,深化了对古书形成的认识。
《灵长类视觉》并非一部研究“灵长类动物学”或“灵长类视觉”的著作,而是关于灵长类动物学话语如何被建构为一种秩序化“视觉”的批判之作。此书的抱负是非凡的,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想让这本书对灵长类学学者、科学史家、文化理论学家,对广义的左派,对反种族主义者、反殖民主义者和女性运动,对动物,并且对严肃故事的爱好者产生影响”,此书的叙述本身也是一种巨大的理论综合的产物,涉及文化生产理论、科学和技术的历史和社会研究理论以及女性主义和反种族主义理论的运动和理论。作为唐纳·哈拉维的代表作之一,它以文化研究的方法将批判的触角深入到了通常被现代科学话语视为禁脔的“生物学科学”及其历史之中,并深刻地推动了当代文化研究版图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