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正念》是一行禅师的切身体会和他所观察到的种种,呼吁现代人应学会静默,通过正念呼吸,调节自己的生活步调,平息内心的喧嚣。作者看到生活在喧嚣的都市人们,每天都步履匆匆,为工作,为物质生活而忙碌,无暇顾及自己的内心世界,因此身体变得更加疲惫,内心变得焦躁、空虚。面对这种现状,他提出了解决的方法,沉默可以让自己更专注于自己的内心,正念是让自己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可以带来内心的开阔和平静。静默是无为亦是有为,它于你所追逐的东西无益,但却让你的内心远离喧嚣,可以更加真切的感受到你身边的事物,风声、鸟鸣……听到内心最深切的召唤,排除内心的喧嚣。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静默,需要止息内心的喧嚣,倾听生命里各种奇妙的声音,这样可以让我们活的真实,活的深刻。
对于执政党的角色定位及统治策略研究,不仅是新时期对执政党提出的新的要求,同时也是新形势下对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提出的新的课题。纵观电影史与人类文明史,作为与社会现实最为贴近的艺术形式,纪实影片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与意识形态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战争年代,纪实影片起到了武器无法起到的作用;在和平时代,纪实影片充当了“装在盒子里的形象大使”的角色。在世界各国,无论意识形态存在多么巨大的差异,作为各国执政党,都无一例外地对纪实影片产生了浓厚兴趣,引起了其异乎寻常的重视。因此对于执政党与纪实影片的关系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本书是“执政党研究丛书”中的第三本。
《人活动的效率(修订版)》是郭湛的博士论文《人活动的效率》的修订版,在原书八章基础上增加到十二章。作者从马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立场讨论人类活动的效率问题,认为在人类活动中存在着不懈的效率追求。为了有效地满足人们多方面的、日益增长的需要,人们必然要求自己活动本身的有效性,追求更高的活动效率。这种效率是人的活动的有效性的比率,具有综合性和历史性。《人活动的效率(修订版)》考察了制约人活动效率的因素,包括活动的主体、客体、中介和制约因素系统,特别是人的活动方式对于活动效率的决定性作用。书中讨论了人的活动效率的规律性,以及节奏和速度、有序和无序、分工和协作、压力和竞争、效能和效益等与效率的关系,分析了实践和思维的有效性的实现及其偏差的矫正,并论述了认识的效率意义、认识的进步与效率的关系
成素梅主编的这本《科学技术哲学国际理论前沿》就科技哲学的前沿问题作了梳理和探讨,主要涉及历史认识论、体知认识论、社会本体论、认知科学哲学、技术的社会塑形、技术现象学、信息技术伦理等问题,分析全面、深刻,对于相关读者了解、把握本领域的前沿发展问题有较大的帮助。
迄今为止,人们尚未能真正解说西方人为什么从象形文字跳跃到了字母文字的原因,却清楚地看到了中国人从象形文字顺理成章地发展到了象意文字。究竟是文字发展的不同路径,规范了不同的思维方法,还是思维方法的差异,影响了文字发展的不同路径?对此问题多少年来乏人问津。西方人注重演绎方法,是否与运用字母文字有内在联系,不敢遽下定论;但中国人注重类比方法,与运用象意文字有内在联系,则基本可以肯定。
本书对意识理论进行全面研究,建立在近代神经科学基础上、致力于对意识的产生、及人们对意识的认识如何帮助其“把严格的科学描述与人类知识和经验的宽广领域联系起来”等问题进行解答。
《批判与实践》从“批判”与“实践”这两个基本概念出发,探讨了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并在此框架内进行了深入的学术研究,讨论了一些在中国和西方都有重大实践意义的理论问题,既揭露了西方哲学的意蕴,又展现了中国哲学的内涵。
“文学史”一词,其一是指文学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其二是指各种研究文学发展历史的著述。文学史哲学研究,将人们习以为常的文学史观念作为批判反思的对象;对文学、艺术、历史、存在、真理、价值、审美等观念的前提进行清理;对文学发展的历史与规律、文学史的书写方法与模式进行反思性批判与知识学分析。立足于理论的普遍性这一基点,通过统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史现象、文学史研究成果,初步建立了涵盖文学普遍性状貌的理论框架。其内容包括文学发展史的主要问题(上篇)、文学史书写与研究的基本理论(中篇)、文学史书写的个案研究(下篇)三个部分。
本书收录“海峡两岸生死哲学学术与实务研讨会”与会论文二十余篇。从生死哲学学术与实务两个角度,就中国人生死哲学的知识建构、悲伤辅导与生死辅导、临终关怀与生死关怀、生死管理与殡葬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个人学、教、研究儒家经典凡三十年,愈学愈知自己浅薄,正所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近些年兴趣在《礼记》,几乎每读一段,都有疑难,好在有不少古代注疏与前人研究成果足资参鉴。读古书,不能太快,还是要慢慢咀嚼,慢慢找相关文献。……尝读季刚先生的《黄侃手批白文十三经》,黄焯(耀先)先生的序文使某知道什么叫学问功夫。……过去数十年,流寓港台的文化巨人,如钱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坚持文化理想,自植灵根,把儒家价值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开辟了文化精神的新方向。他们的思想成果返回大陆,影响甚巨。近二十多年来,因缘聚会,中国文化终而返回本土,文化复兴已成燎原大势。但某等清醒得很,儒学仍在边缘,儒学仍受到形形色色的误解与歪曲。某等还要动心忍
本书从哲学的视角和方法出发,系统探究了文化价值观的相关问题,旨在建构一个较为完整的解释框架和理论体系。在界定文化价值观哲学内涵的基础上,从文化的价值冲突、文化的价值评价、文化的价值认同、文化的价值创建几个方面,勾勒并阐释了文化价值观的历史图景和内在机制,并以文化价值观的哲学反省为基础,进一步关照和检审近代以来持续不断的古今中西文化争论,力图探寻当代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历史脉络和未来走向。
本书是作者的哲学随笔,凝聚着作者睿智而深刻的哲思。上篇就哲学本身以及与哲学相关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如“走出神圣的哲学殿堂”“关于回归生活世界”“哲学的远见卓识”“哲学的妙用”“哲学的真理性”等,中篇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问题进行全面探讨,如“有预见的马克思”“辩证思维的灵活性与确定性”“辩证法的现实性”等,下篇侧重于人生中的重要问题,如情感、幸福、良心等问题展开论述,全书语言生动,逻辑清晰,观点明确,对于年轻人深入学习哲学以及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全书共分为19章。书中内容对中国哲学做出了表层结构的具体诠释,深层结构的义理诠释,整体结构的真实诠释,展现了中国哲学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