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哲学家》是哲学大师雅斯贝尔斯晚期所构想的三卷巨著中仅完成的一卷,于1957年在德国出版。在本书中,雅斯贝尔斯跳出了自己尚以欧洲为中心的存在主义哲学框架,也突破了哲学史的编年史的写作方法,而是以哲学家著作的性和相似的思维方式为取向,将世界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哲学家划分为思维方式的创造者、思辨的集大成者和原创性形而上学家三种类型,详细地阐述了他们光辉的哲学思想。本书确系大手笔写大家的思想风范,学术性较强,资料丰富、层次清晰、思想深刻、分析精辟。
本书力求让现象学接近人生,阐明现象学带给我们文化与理智生活的意义与贡献。本书认为,现象学的贡献,就在于使我们前哲学的生活、经验与思考获得正当有效性。对于我们这些受过近代科学启蒙的人来说,理性与科学固然给了我们重大成就,但一旦我们步入后现代时,它们就显得薄弱不足了,而现象学正是在这里启示了我们。 本书力求不走从外围研究现象学的捷径,而是试图对胡塞尔现象学本身的复杂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而这些问题在我国以往现象学研究中尚未集中研究。但是,作为一种对沉重授课的讲义,显然也有它不可避免的缺点,首先研究不可太深,它必须通俗,而且引文限于已有的译文,加之课堂讲解,时有穿插问题,思绪打断,这些者待今后改进。
本书比较研究在20世纪影响深远的三位思想家的后形而上学思想。作者以“归家”的隐喻概括尼采、海德格尔和福柯“逃离”现代世界、“回归”本真世界的基本思路与旨趣,考究三位思想家借助古代希腊的想像和艺术的启示而在“现代性批判”、“思想史反思”以及“本真家园之构想”上的异同。作者提出以权力关系和自由关系为核心的“生存关系论”,并以此为坐标辨析三位思想家之思想的意义、价值与疑难,强调关注“生存关系之正当性”的问题对克服现代性危机的重要性。本书的论域和方法突破了哲学、美学和艺术学的学科界限,其思其说别有新意。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的最终成果,也是目前国内部全面系统地研究非理性认识论的学术专著。作者认为,人的认识本来就是理性与非理性两种认识方式的有机结合,但我们以往的认识论却只研究理性认识,而忘记了非理性认识。该书告诉人们,要想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首先就应该去寻找人类认识的原始动因及认识选择性的主要依据。为此,只有到主体自身的欲望、需要、情绪、情感、兴趣、爱好等非理性认识要素中去寻找。而人的认识和实践成功与否,又和人的理想、信念、意志等非理性或介于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诸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再则,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文学艺术的创作,也离不开联想、想象、直觉、灵感、顿悟和潜意识这些非理性的认识形式。鉴此,作者在该书中全面、系统地研究和探讨了主体认识结构中的非理性要素、非理性认
古中国一直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几乎完全倚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虽然并不是完全的陆地国家,但因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一直深处内陆,并没有建立发达的海洋文化。农业经济“脸朝黄土背朝天”,信奉“皇天后土”,自给自足,听天由命。与海洋文明相比,古中国的黄河文明实际上是一种“大河文明”。人们面对奔流的河水和面对浩瀚的海洋产生的情怀是完全不同的,人们一方面感谢大河的恩赐,知恩图报,一方面惭愧于自我的渺小,随遇而安。古往今来数千年,多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怅然喟叹,却少有“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而欣然自喜的河伯在“望洋向若而叹”后的自我反省。自然经济和大河文明相互结合孕育产生了独特的华夏文明,形成了延绵不断的中国“乡土社会”。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
现象学是20世纪初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的一种哲学理论,20~30年代传入法国,50~60年代成为法国主要哲学流派之一。之后,现象学又传入英、美、日、加、印度、苏联和东欧等国家。至此,现象学成为一股国际性的哲学思潮。本书对现象学研究方法与步骤作一些探讨。全书共分十二章,主要内容包括作为理论的现象学,体验与反思,体验与反思,资料分析,现象学研究实践探讨,反思与评价等。
《沉默的世界》是20世纪的重要哲学论著,曾影响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和思潮。《沉默的世界》作者马克斯皮卡德用他富于诗意、激情和真诚的语言阐释了沉默的本质和意义,从而唤起了人们对未被人类自身意识到的沉默本源的认识。
本书并不自诩详尽地探讨了神学与形而上学思辨之间的关系这一艰深的问题,但的确希望对此有所阐明。以利奇尔为代表的现代——当代反形而上学神学家力图寻求一种独立于一切形而上学图式的基督教思想,与此相反,本书坚决主张,任何令人满意的、健全的基督教神学绝不能离开某些综合的形而上学图式,脱离了它们,这种基督教神学便无法构建,因为正是这些图式,用某种方法将人类在最广泛意义上获取的关于世界的经验和知识连接为一个合理的统一体。
李达同志生于一八九年。他从青年时候起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党成立前后到一九二七年这一期间,他在《新青年》、《湘报》等刊物上,发表了许多文章,在我国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活动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在大革命失败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二十多年里,李达同志在国民党统治区任教,虽然政治环境十分险恶,但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陆续写作和出版了《社会学大纲》、《经济学大纲》、《货币学概论》等著作。同时还翻译了《唯物辩证法教程》等书,把苏联批判德波林学派的成果介绍到国内来。其中,《社会学大纲》这部著作,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他这一时期理论工作的主要成果。李达同志曾经把它寄到革命圣地延安,得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称赞。
????《存在主义》英文版首版于1990年,1999年出版《存在主义(第2版)》。《存在主义(第2版)》被视为英美哲学界对这一主题的经典性介绍,并促发了英美学界对存在主义哲学的新兴趣。作者大卫·E·科珀利用新近出版的一手资料,基于海德格尔、萨特、梅洛一庞蒂等哲学家秀的著作,重构性地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这一哲学思潮的富有原创性的介绍。存在主义被视为“克服”各种异化的努力,包括自我与世界、与他人以及与自身关系的异化。作者从消解了笛卡儿式形而上学二元论的存在主义现象学开始,并在随后的章节中讨论了自我、他人、畏和荒诞等问题.最后则落脚于存在的自由以及对存在主义伦理学的展望。本书论及的哲学家还包括胡塞尔、雅斯贝尔斯、马丁·布伯、马塞尔、奥特加。作者将存在主义置于伟大的哲学传统中,力图表明分析哲学也应当像欧陆哲学一样
实践辩证法是中国语境下辩证法研究的重要篇章,它的出场是与当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哲学变革关联在一起的。将辩证法置于实践哲学视域中加以考察,不仅能够诠释它的思想内涵,还能澄明它与辩证法史及生活世界之间的关联。本书通过重新考察实践辩证法的内在逻辑,厘清实践与辩证法的关系,进而将辩证法作为一种实践哲学来理解,建构当代辩证法的实践话语方式,意在澄明其实践本质,彰显其价值意蕴。
本书系《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诠释学研究”栏目论文选粹。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诠释学研究”栏目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末,正式开办于1996年5月,持续刊发20多期近百篇诠释学专题文章,其作者既包括德国诠释学大师伽达默尔、哈贝马斯、舒尔茨,也包括海内外著名诠释学研究专家帕尔默、成中英、林安梧、潘德荣、张祥龙、郑湧、张汝伦等人,所刊论文不少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全文转载或摘要介绍,海内外学术界都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2010年被评为“全国高校学报特色栏目”。 本书分为五个板块:(一)“经典之声”选辑了西方诠释学家的原创论文。(二)“历史追踪”选辑了探究西方诠释学发展历史的文章。(三)“理论探赜与应用”选辑了对哲学诠释学做理论探赜以及应用诠释学理论探究相关学科领域问题的论
本书除在导论性著作《现代思想的源流》一书中扼要评述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和胡塞尔这“四位的思索者”外,还以三十卷的篇幅分别评述现代西方主要哲学流派三十位哲学家和思想家,对他们的哲学思想作了相当全面的阐述和细致的分析,具有学术价值。二是选材恰当,所选人物代表性强。三是视角新颖,具有参考价值。卢卡奇(1885-1971)匈牙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文学史家。在布达佩斯大、柏林大学习法律、哲学美学。在世纪末的历史状况中,怎样恢复和美学。在世纪末的历史状况中,怎样恢复濒机的人类生存的整体性?卢卡奇为追求对此问题的解答展开思索。1918年加入共产党,参加了匈牙利革命。革命失败后亡命维也纳,后去莫斯科,任职于国家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回国后就任布达佩斯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近代戏曲发展史》、《灵魂与形式》、《
本书共分为八讲,主题涉及自我、生命、心灵、爱和科学等,由上海季风书园邀请的八位来自上海高校的哲学教师担任主讲。他们结合当下的中国语境,针对青少年的知识和心理背景,将经典的哲学命题循循善诱地展开,开启一趟趟有趣的智慧之旅。
本书共分八章,先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心理学开始讲起,一直到十七至十九世纪荷兰和德国理性主义心理学思想;还介绍科学心理学的创建和发展,其间,具体介绍了各学派的不同心理学理论,如日内瓦学派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完行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等,供广大读者阅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