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比较研究在20世纪影响深远的三位思想家的后形而上学思想。作者以“归家”的隐喻概括尼采、海德格尔和福柯“逃离”现代世界、“回归”本真世界的基本思路与旨趣,考究三位思想家借助古代希腊的想像和艺术的启示而在“现代性批判”、“思想史反思”以及“本真家园之构想”上的异同。作者提出以权力关系和自由关系为核心的“生存关系论”,并以此为坐标辨析三位思想家之思想的意义、价值与疑难,强调关注“生存关系之正当性”的问题对克服现代性危机的重要性。本书的论域和方法突破了哲学、美学和艺术学的学科界限,其思其说别有新意。
本书收录德国哲学家克朗纳的三种著作,分别讨论德国观念论的基本特色、康德的世界观以及黑格尔哲学的发展。克朗纳以研究德意志观念论史知名于世。本书以一个深刻主题为线索 ,清楚呈现了康德和黑格尔两位大哲学家的终级关怀、思想发展以及历史关系。
本书力求让现象学接近人生,阐明现象学带给我们文化与理智生活的意义与贡献。本书认为,现象学的贡献,就在于使我们前哲学的生活、经验与思考获得正当有效性。对于我们这些受过近代科学启蒙的人来说,理性与科学固然给了我们重大成就,但一旦我们步入后现代时,它们就显得薄弱不足了,而现象学正是在这里启示了我们。 本书力求不走从外围研究现象学的捷径,而是试图对胡塞尔现象学本身的复杂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而这些问题在我国以往现象学研究中尚未集中研究。但是,作为一种对沉重授课的讲义,显然也有它不可避免的缺点,首先研究不可太深,它必须通俗,而且引文限于已有的译文,加之课堂讲解,时有穿插问题,思绪打断,这些者待今后改进。
好的笑话本身就是出色的哲学。在这本结构紧凑的笑话集中,齐泽克拿出他擅长的语言装配形式,举重若轻地将读者引入他的哲学空间:他反复玩味着那些又猥琐又好笑的段子,分析它们背后的逻辑,用笑话的荒谬去对冲某些常识结构或理性情境。通过笑话,人们将了解到这些情境的可笑,它们不再必然合理,甚至是可以抛诸脑后的东西。“笑声,在这种意义上,就是革命。”
本书系《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诠释学研究”栏目论文选粹。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诠释学研究”栏目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末,正式开办于1996年5月,持续刊发20多期近百篇诠释学专题文章,其作者既包括德国诠释学大师伽达默尔、哈贝马斯、舒尔茨,也包括海内外著名诠释学研究专家帕尔默、成中英、林安梧、潘德荣、张祥龙、郑湧、张汝伦等人,所刊论文不少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全文转载或摘要介绍,海内外学术界都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2010年被评为“全国高校学报特色栏目”。 本书分为五个板块:(一)“经典之声”选辑了西方诠释学家的原创论文。(二)“历史追踪”选辑了探究西方诠释学发展历史的文章。(三)“理论探赜与应用”选辑了对哲学诠释学做理论探赜以及应用诠释学理论探究相关学科领域问题的论
本书收录德国哲学家克朗纳的三种著作,分别讨论德国观念论的基本特色、康德的世界观以及黑格尔哲学的发展。克朗纳以研究德意志观念论史知名于世。本书以一个深刻主题为线索 ,清楚呈现了康德和黑格尔两位大哲学家的终级关怀、思想发展以及历史关系。
本书是“费耶阿本德哲学文集”之一,全书共分17个章节,主要对实在论理性主义和科学方法作了探讨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经验实在论解释尝试、论科学理论解释、论科学术语的“含义”、语言学论证与科学方法、唯物主义与心物问题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形上智慧如何可能中国现代哲学的沉思》紧扣“在科学时代,形上学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可能?”的问题,对中国现代哲学作了一番整体考察,在肯定其多方面思辨成就的同时,也提出了批判超过中国现代形上学的新课题。
法哲学所要者,是引领法律理念、观念的健康成长。观古往今来,成为法律文化资源的法哲学,皆有此等特质。当今之势,人域渐狭,人际渐寛,人域他域的和谐、同构、互助已成必然大势;建构的后现代,正在悄然地改变人的质地和价值,通往所向,衢道峰还。依此趋势,法律与法学正有承担、规置的新空间。是以说法改换、价值重塑、制度再拟、门庭更张,是其所当然。本书依此理路,着力讨论法律制度及其理念趋变的道理、逻辑、原则、可能性;对传统的主体构成性的法律体系,既有评判解析,又有引伸开新;还进而探讨了人类制度文明走向公共化、自然化的前景,这个前景的载体便是人际同构法和共权。此外,本书还梳理了法、法律演化的必然性及链条逻辑,证明了人际同构法的不拔之策。本书属讲义性的著作,有通俗易懂的优势,适合相关专业的学
熊十力是五四以来真正具有原创性的少数几位哲学家之一,是现代新儒家学派的中心开启性人物,是现代新儒学形而上的奠基者。他精进健动的人格和深湛睿智的思考对当代思想家有着极大的感召力,其汲汲一生苦心经营的哲学体系也成了时下学者反思与悟解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内核的最为切近的参照性资源。本书而深入地评介了熊十力的哲学思想,从中国现代哲学波澜起伏而又复杂多样的背景出发,对“新唯识论”的理论渊源及其演变过程做了全面而细密的分析,梳清了熊十力哲学与中国现代文化思潮及近现代佛学之间的关系。
由阎亚军编著的《新课程改革的哲学审视寻求恰当的改革之路》从课程改革的界定和课程改革的现状出发,从哲学视角上对课程改革的观念假设、课程改革的有限性以及其内蕴的复杂关系等几个方面展开深入分析,得出课程改革要稳步前行,走向未来,其发展应遵循适切性、进步性和正义性的基本原则的结论。
《中国现代唯物史观史》主要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入、发展及其中国化的历程、特点和基本规律。在撰写过程中。我们力图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在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在理论与史料的结合上。对中国现代历史唯物主义代表人物的思想做出准确的分析与评价:力图正确说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历程及其历史必然性:力图科学总结中国现代唯物史观在矛盾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以期说明现代中国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选择是惟一正确的选择,从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提供借鉴作用。
《历史哲学》作于上个世纪50年代,当时牟宗三先生初到,痛感时运之剧变,发愤著书,从历史入手,围绕众所周知的先秦两汉的大事件,通观时代精神之发展,进而探明精神本身的表现途径,解决中国“内圣”之学的“外王”问题。
《从能动者到社会行动者:从社会个体生成论看当代心灵哲学的出路》认为,当今我们就心灵哲学而言所需要做的工作,根本不是“把心灵哲学的研究模式、研究方法、乃至研究结论推广运用到社会哲学研究领域”,而是完全相反——只有通过逐步实现对惟理智主义的基本立场、思维方式、研究模式和研究方法的根本性变革,把人当作在现实生活之中不断生存繁衍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把心灵当作这样的人实际上所具有的、不断生成发展的主观精神世界来看待,心灵哲学的研究者才有可能真正从其各种各样的“科学的迷梦”之中醒来,通过尽可能恰当地理解作为其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个体所实际拥有的主观精神世界,逐步开辟并走上能够使心灵哲学研究得以健康发展的坦途。此一思路无疑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