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德国哲学家克朗纳的三种著作,分别讨论德国观念论的基本特色、康德的世界观以及黑格尔哲学的发展。克朗纳以研究德意志观念论史知名于世。本书以一个深刻主题为线索 ,清楚呈现了康德和黑格尔两位大哲学家的终级关怀、思想发展以及历史关系。
本书收录德国哲学家克朗纳的三种著作,分别讨论德国观念论的基本特色、康德的世界观以及黑格尔哲学的发展。克朗纳以研究德意志观念论史知名于世。本书以一个深刻主题为线索 ,清楚呈现了康德和黑格尔两位大哲学家的终级关怀、思想发展以及历史关系。
本书是作者在中国哲学研究方面论文的汇编。书中勾勒了作者研究哲学的历程,分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体系等核心问题,提出五四运动以来的文化是在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激进主义三种力量所形成的张力制约下前行,从中国现代哲学的探索与创新角度指明了中国现代哲学未来发展的方向,并提出了“创建中国解释学”的理论构想,最后还缅怀了中国现代哲学家对中国学术的贡献。
本书比较研究在20世纪影响深远的三位思想家的后形而上学思想。作者以“归家”的隐喻概括尼采、海德格尔和福柯“逃离”现代世界、“回归”本真世界的基本思路与旨趣,考究三位思想家借助古代希腊的想像和艺术的启示而在“现代性批判”、“思想史反思”以及“本真家园之构想”上的异同。作者提出以权力关系和自由关系为核心的“生存关系论”,并以此为坐标辨析三位思想家之思想的意义、价值与疑难,强调关注“生存关系之正当性”的问题对克服现代性危机的重要性。本书的论域和方法突破了哲学、美学和艺术学的学科界限,其思其说别有新意。
本书力求让现象学接近人生,阐明现象学带给我们文化与理智生活的意义与贡献。本书认为,现象学的贡献,就在于使我们前哲学的生活、经验与思考获得正当有效性。对于我们这些受过近代科学启蒙的人来说,理性与科学固然给了我们重大成就,但一旦我们步入后现代时,它们就显得薄弱不足了,而现象学正是在这里启示了我们。 本书力求不走从外围研究现象学的捷径,而是试图对胡塞尔现象学本身的复杂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而这些问题在我国以往现象学研究中尚未集中研究。但是,作为一种对沉重授课的讲义,显然也有它不可避免的缺点,首先研究不可太深,它必须通俗,而且引文限于已有的译文,加之课堂讲解,时有穿插问题,思绪打断,这些者待今后改进。
《大哲学家》是哲学大师雅斯贝尔斯晚期所构想的三卷巨著中仅完成的一卷,于1957年在德国出版。在本书中,雅斯贝尔斯跳出了自己尚以欧洲为中心的存在主义哲学框架,也突破了哲学史的编年史的写作方法,而是以哲学家著作的性和相似的思维方式为取向,将世界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哲学家划分为思维方式的创造者、思辨的集大成者和原创性形而上学家三种类型,详细地阐述了他们光辉的哲学思想。本书确系大手笔写大家的思想风范,学术性较强,资料丰富、层次清晰、思想深刻、分析精辟。
本书力求让现象学接近人生,阐明现象学带给我们文化与理智生活的意义与贡献。本书认为,现象学的贡献,就在于使我们前哲学的生活、经验与思考获得正当有效性。对于我们这些受过近代科学启蒙的人来说,理性与科学固然给了我们重大成就,但一旦我们步入后现代时,它们就显得薄弱不足了,而现象学正是在这里启示了我们。 本书力求不走从外围研究现象学的捷径,而是试图对胡塞尔现象学本身的复杂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而这些问题在我国以往现象学研究中尚未集中研究。但是,作为一种对沉重授课的讲义,显然也有它不可避免的缺点,首先研究不可太深,它必须通俗,而且引文限于已有的译文,加之课堂讲解,时有穿插问题,思绪打断,这些者待今后改进。
本书从主体哲学视角展开了对民法权利能力制度的理论研究。文章从民法的基本单位一一法律关系一一的构造出发,追问民法的根基,认定主体才是民法的真正本原。沿着主体的哲学史路径,探求了主体的本质性特点。通过对民法权利能力的基本了解,作为法律上主体的法律人格脱颖而出,成为了民法的基础。人格在法律领域的实践成了私法最为重要的事项。基于此,必然探讨法律人格实践的开始,即权利能力的开始究竟意味着什么。顺此逻辑,我们也将探讨权利能力开始的真正含义,认定权利能力始于出生并非法律人格始于出生,而是权利享有始于出生。同时也认定权利能力终于死亡也只是意味着,权利享有的终结,但法律人格仍然保留,另外作为权利能力必须关注的组织体人格,我们也进行了探讨和的重构。
《物理主义》作者丹尼尔·斯图尔加是研究物理主义的名家,这本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西方哲学界颇受关注。在书中,作者重点讨论了三组问题:组问题涉及物理主义观点的阐释,第二组问题涉及物理主义的真或假,第三组问题关心物理主义的哲学意义。通过对三组问题的讨论,作者得出的观点是:对物理主义的怀疑是正确的,但这并未给文献中经常描绘的那种哲学带来灾难性影响。本书内容丰富,对物理主义的介绍全面均衡,对相关的代表性理论的分析透彻深入,是目前对该主题的导论。
《爱情论》是出自一个“恋爱过”的人之手,它开始写于1819年,基本上完成于1820年春,1822年出版。这时的司汤达将近四十岁,他已经饱经人世沧桑,有过不少逢场作戏的男女关系,也经历了他一生中最主要的几次恋爱失败与痛苦,特别是他对美蒂尔德的单恋、苦恋,更直接引发了《爱情论》一书的写作。这是一部很有份量的心理学巨著,专门就爱情这种人类特定的感情写出如此规模巨大的论著,对这种心理作出那么系统的论述和分析,就充分说明了作者对此具有广博而精深的研究。这样的一部著作,不论在文学史上还是在心理学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辑·现象学:历史与现状》系《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丛书之第十二专辑,主要收录了2009年第十四届现象学年会“现象学:历史与现状”会议论文,其中关于“文化现象学”的讨论是《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辑·现象学:历史与现状》的重要内容,展示了国际现象学界在文化现象学研究领域的基本思考方向、讨论问题与讨论方法。
《物质进化论的人本哲学》从哲学的角度围绕人类问题展开四方面的研究。世界观研究,提出包括物质形态进化论和存在形态进化论的物质进化理论;哲学人类观研究,通过对人类的起源、人类的存在与本质、人类的进化与结局的研究,提出一个全面、完整的人类观-人类来龙去脉理论;文化观研究,揭示文化与人类的关系,提出文化系统进化论;新工业革命论则阐述了文明形态和生产方式的演进,工业危机等内容。
左翼激进政治理论是斯洛文尼亚哲学家、精神分析学家斯拉沃热·齐泽克整体思想的重心。齐泽克政治理论以拉康精神分析学为根基,以拉康精神分析学“空无”概念解读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进行现实政治批判。当代全球资本主义是专家管理和多元利益协调的“治理”,是缺乏真正歧义性“政治”的“后政治”。“后政治”时代的主导意识形态是“自由-民主”霸权,以及作为必要补充的现代犬儒主义。
《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主要在晚明思想裂变的大背景下,讨论西学的传入与晚明学者的回应。作者认为,明代在王阳明以后心学流弊丛生,佛门衰颓,思想界呈“裂变”态势,如何落实道德实践成为一个最重要的难题。以晚明的这种现实问题为基本立足点,作者讨论了西学的传入过程、策略与基本内容(基督教天主观、灵魂观、修习观)以及相对应的晚明学者的回应,对西学之无法解决当时的问题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对晚明学者立足儒家立场所进行的道德实践探索作出了精到的分析。在方法上,作者以哲学的讨论为核心,又将具体的哲学见解放在整体的历史背景与时代问题中来看待,将思想与历史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作者对晚明传入之西学及士大夫之回应的研究就显示出了相当的深度,富有立体感。书中创见迭出,尤其是从明代思想演进的内在脉络,即中
由阎亚军编著的《新课程改革的哲学审视寻求恰当的改革之路》从课程改革的界定和课程改革的现状出发,从哲学视角上对课程改革的观念假设、课程改革的有限性以及其内蕴的复杂关系等几个方面展开深入分析,得出课程改革要稳步前行,走向未来,其发展应遵循适切性、进步性和正义性的基本原则的结论。
萧俊明、贺慧玲、杜鹃主编的《哲学在西方精神空间中的地位(第欧根尼中文精选版)》汇集了20篇国际知名哲学家的新近力作,分为“对于哲学的重新思考”、“跨学科性与哲学”和“多维视野中的哲学”三个部分,向读者展示哲学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其中有些论文虽然谈论的是老话题,却有很多新发现、新见解,耐人寻味;有些论文探讨的问题很有前沿性,值得关注;还有一些论文会把你引入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读后会产生无限的联想和感叹。《哲学在西方精神空间中的地位(第欧根尼中文精选版)》的特点在于罕见哲学的繁琐与枯燥,却不乏哲学的深邃与澄明,尤其是一些惊人断语更是让人体会到哲学的真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