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保罗·奥苏贝尔著的《意义学习新论:获得与保持知识的认知观》是奥苏贝尔在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或者同化理论流行了30多年以后,在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写成的,其时他已经80岁高龄。本书可以看成是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理论的回顾和总结,也是奥苏贝尔很新的研究成果。我国改革开放后,奥苏贝尔的理论一直广受传播,对我们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理论参照作用。正是基于这一点考虑,我们不揣浅薄,决定翻译本书。不要觉得这同教学设计理论相距很远,不要觉得一线的教师会难以领会深奥的理论。奥苏贝尔在本书中再次鲜明地提出“知识理应是有意义的”“意义学习是主动学习”“意义学习大部分是接受学习”……这样一些十分重要且宝贵的观点经过了岁月积淀,经历了实证研究检验,应该让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领域更多的研究者和实践
人道主义意义上说的人是否在以窘迫的方式变成非人? × 人之“本”是否就在于人身上住着非人? 这里汇集的“漫谈”没有宣言或者专论的功能和价值,如利奥塔所言,它们都是一些应邀写的文章,大多数是针对非专业的读者,其余的则是私下的交流。在书里的一系列广泛讨论中,利奥塔研究了康德、海德格尔、阿多诺和德里达的哲学,并着眼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如塞尚、德彪西和布列兹——的作品。他还探讨了时间与记忆、崇高与先锋派,以及美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等议题。在这些讨论中,他着重思考了现代性、进步与人之间密切但疑窦丛生的联系,以及向后现代性的过渡。利奥塔声称,文学、哲学和艺术的任务就是见证并解释这一艰难的过渡。
本书是《当代中国哲学丛书》中的一种,对西方哲学中的语言存在论和佛教中的唯识宗理论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具体阐述了语言与自我、名言与物器、境与相等问题、并详尽地分析了唯识宗的主要理论:“阿赖耶识”、“种子说”、“四分说”等。是一本全面、深入了解佛教理论、用现代哲学对之进行诠释的学术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