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第尔斯(Hermann Diels,1848 1922)出版《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残篇》,后经过修订增补,在其生前于1906年、1912年、1922年出版第二、三、四版。其学生克兰茨(Walther Kranz,1884 1960)在1934年、1952年分别出版了第五版和第六版,以后各版都是对第六版的重印。本次影印的是1964年重印本。 原书共三册,、二册是文本,第三册是索引;本次只影印、二册,并将这两册合刊。全书共收录了90位哲学家的古典文献,体例分三部分:A部分是历史上对哲学家生平和学说的言论汇编;B部分是哲学家的残篇,该部分都翻译成了德文;C部分是拟作或伪作。
本书是金观涛、刘青峰继《兴盛与危机》、《开放中的变迁》之后,第三部关于“超稳定结构”学说的著作。 本书延续前两本著作的方法理论,继续从中国是一个超稳定结构假说出发,讨论中国历代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演化机制。通过比较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与近代西方文明扩张这两次重大的外来文化冲击,探讨中国文化融合消化外来文化所具有的共同模式,并进而揭示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
人工智能哲学是伴随现代信息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来的一个哲学分支。本书收集了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学者的15篇代表性论文,这些论文为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人工智能哲学的建立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这些论文总结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历程,近年来该学科发展的趋势,以及人工智能中的重要课题。在这些划时代的著作中,包括有:现代计算机理论之父A·M·图灵的“计算机与智能”;美国哲学家J·R·塞尔的“心灵、大脑与程序” ;G·E·欣顿等人的“分布式表述”,以及本书编者、英国人工智能学者M·A·博登的“逃出中文屋”。
芬伯格借鉴了赫伯特·马尔库塞和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激进社会批判传统,该传统承认工具合理性的社会效应,但对合理体系所强加的新的统治形式,并没有提出令人信服的替代方法。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科学、技术和社会(STS)研究的详细分析能够做出贡献。芬伯格运用这些进路调和合理性的要求与公众日益渐增的能动性来干预技术为基础的决策。由此而产生的社会理论,把新兴的抵抗形式,比如,抗议和黑客行为,承认为是在“合理的社会”中对公共生活的基本表达。《技术体系》通过把来自批判理论的重要洞见和STS的经验发现结合起来,促进了现代社会中关于理性的本质和实践的哲学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