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李耳)的著作,被视为道家哲学的根本经典之一。全书共分为两部分:《道经》和《德经》,包含81章,字数约五千余字。《道德经》的内容涵盖了宇宙观、人生观、政治观等多个层面,其核心思想包括“道”的概念、无为而治、顺应自然、淡泊名利、内在修养等。另外还收录了《庄子》,以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道家哲学体系。各节皆有原文、译文、解析,还附有中外著 名事例作为证解,以期深化理解,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牟宗三先生,被认为是当代新儒家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师承于熊十力先生,熊先生称之为北大哲学系“可造之人”。牟先生与唐君毅先生、徐复观先生并肩而立,号称熊氏的弟子。 这套《牟宗三文集》编者遴选了牟宗三先生最重要的著作,包括《中国哲学的特质》《道德的理想主义》《中国哲学十九讲》等,共计十三种。本册为《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
牟宗三先生,被认为是当代新儒家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师承于熊十力先生,熊先生称之为北大哲学系“可造之人”。牟先生与唐君毅先生、徐复观先生并肩而立,号称熊氏的弟子。 这套《牟宗三文集》编者遴选了牟宗三先生最重要的著作,包括《中国哲学的特质》《道德的理想主义》《中国哲学十九讲》等,共计十三种。本册为《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
牟宗三先生,被认为是当代新儒家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师承于熊十力先生,熊先生称之为北大哲学系“可造之人”。牟先生与唐君毅先生、徐复观先生并肩而立,号称熊氏的弟子。 这套《牟宗三文集》编者遴选了牟宗三先生最重要的著作,包括《中国哲学的特质》《道德的理想主义》《中国哲学十九讲》等,共计十三种。本册为《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
《新唯识论》为作者熊十力最主要的哲学著作,标志着熊十力哲学思想体系的完全成熟。在《新唯识论》中,作者继承并改造了佛教中的唯识宗,接受了唯识宗的“万法唯识”思想,认为“识”或“本心”乃宇宙之本体、万化之根源。同时,在对唯识宗的阿赖耶识和种子说的层层破斥的基础上,又建立了自己“体用不二”的本体论,并由此出发建构了独具创意的“翕辟成变”的宇宙论和“性量分殊”的认识论,从而构成了“新唯识论”哲学思想体系的理论框架。本书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年出版。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熊十力卷)》主要从熊十力先生民国时期的著述中,选取其代表作汇编而成,以展示其主要的哲学慧识。全书分部分:部分选录其哲学体系的主要内容,便于读者阅读《新唯识论》的核心章节“明宗”、“转变”、“功能”、“成物”、“明心”等,理解其哲学体系建构及其要旨。第二部分选录作者有关哲学范畴与命题的论述,如心体与性体、本心与习心、体与用、心与境、性智与量智等。第三部分选录作者的中西文化观、哲学观与儒学思想的相关讨论。第四部分选录作者有关治学与做人的范文。最后附有年谱。透过此书,可领略熊十力大师其人其学的神髓。
这个运动兴盛于1928年至1936年间,它所形成的文学理论,在当时的新文学界举足轻重,之后也保持强大的、主导性的影响。不过新文学界对它的评价,从其形成之初起,就很不一致;到建国后的不同时期,是非减否,更相悬殊。它在“十七年”中深受尊崇,其基本观念被作为衡量其他文论派别和进行创作批评的标尺;“新时期”以后,则一变而处于被审判的地位,逐渐受到整体性的否定,或被认为已无一顾的必要。近几年来,左翼文学运动及其文论又受到重视,并且论者的思路比较开阔,评述比较严谨,还有意于探讨它在今天的意义,表现出一种比较严肃、认真
《俞樾的经学思想与经学研究风格》的作者是罗雄飞。《俞樾的经学思想与经学研究风格》讲述了俞樾(1821—1907)是晚清的经学家与经学教育家。作为一位经学大师,他继承了乾嘉时期汉学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的治学方法,围绕经学研究,遍注群经、诸子,在校勘、训诂古代典籍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他又归纳总结古代汉语的内在规律,发明古文“文例”88条,从而开汉语文法研究之先河。俞樾继承了乾嘉汉学实事求是的精神,校勘、训诂群经、诸子,能尽可能摆脱具体的学派立场束缚,并冲破古人的注疏重围。他以“声义相通”的方法,根据可靠的材料和文章的内在逻辑,订正、训释古籍中的语句、文字。这是对乾嘉汉学成果的继承。在此基础上,他形成了自己的治学风格和特点。这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重视以“文法”、“文例”治群经、诸子。前人对
1949年参加工作之后,大学梦一上在脑海萦绕。“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终使自己梦想成真。1956年,作为调干生,作者考取了的复旦大学历史系。《民主与近代中国》这本自选集,是以近代中国以民主与现代化的追求为主线,从作者近200篇论文和文章中挑出来的。除个别错漏字外,一仍其旧,以存其真。从中,既能少察历史车轮曲折前时的轨迹,也能映现自己坎坷前行的步履。“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比之于人哺养之恩、教师培育之恩,作者的回报也许微不足道,但奉献的毕竟是作者的一片赤城和心血结晶。诚恳地企盼读者不吝赐教,俾能再有寸进。
今日中国人在想什么?此乃世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概言之,国泰民安是古往今来的基本诉求,善治效政是与时俱进的社会期待,优质生活是持之以恒的发展愿景,等等。本书基于跨文化历史研究方法,尝试在中外文化会通的现代语境中溯本探源,重思重识国人时常涉及的主要思想观念,尝试借鉴他者来深化解析本土传统的利弊,拓展“阐旧邦以辅新命”的视域,促进创造性转换或转化性创构的可能。
陈亮(1143-1194),字同甫,也作同父,号龙川,浙江永康人。他出身贫寒,但矢志力学,究心于历代史策的钻研而别有心得;性格豪迈,有“开拓万古之心胸”;重视学术的现实效用,强调“王霸之道不抗”,坚持道德应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其价值的转换。陈亮是当时浙东学术群体中的主要一员。他志存高远,关切现实,始终以经略四方自期;他为人慷慨,性格坦直,敢于坚持自己的独立思想与独立人格;他文采飞扬,措辞激烈,指陈时弊,略无隐讳,勇于坚持对现实的理性批判;虽然经历过政治上的屡次挫折以及生活中的多次磨难,但他始终保持着抗击金人、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为之奔走呼号,为之激切陈词,他的思想与学说都是围绕着这一最为鲜明的时代主题而展开的。尽管陈亮的思想学说始终都未能融入当时的学术主流,被视为“谋利计功”的“功利之学”
《李泽厚对话集廿一世纪》主要收录了有名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在21世2007-2014年关于哲学、美学相关问题的的对话问答文章,展现了他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对读者了解他的学术思想、治学经验很有帮助,对读者如何治学也很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