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又称《老子》《五千言》等 道家思想 的代表作之 ,对后世的哲学、科 学、文学等各大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1973年湖 南长沙马 堆汉幕出土了帛书老子,用篆书抄写 的名为甲本,用隶书抄写的名为乙本,更接 老 子所书原典,方便大家更深入、更直观理解老子 本义。
《帛书道德经》 关于道德经—— 历史上有各个不同版本的《道德经》,本书在编校过程中,涵盖了帛书甲本、帛书乙本,河上公本、王弼本《道德经》。附录收录了竹简本《道德经》,力求完整。 《道德经》,又称《老子》《五千言》等,是道家思想著名的代表作,对后世的哲学、科学、文学等各大领域影响深远。 《帛书周易》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与《连山》《归藏》并为“三易”。-说《连山》《归藏》皆为《周易》的衍生物。至秦汉时,《连山》《归藏》都已失传。汉武帝时,《周易》和《易传》被称为《易经》,或直接称为《易》。自此以后,有称《周易》,有称《易经》,有称《易》。《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周易》的形成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相传,上古伏羲,留天地之象;中古周文王演《易经》之道;近古孔子及弟子后学,注《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其内容全面丰富,集天文、地理、军事、政治、经济、道德规范、环境保护、自然规律、社会发展、治国用兵、内政外交、仁义礼仪、名利得失、修身养性、学习工作、为人处世等众多内容于一体,荟萃了中华民族春秋时期的文化精髓。 《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国历史上完整的哲学著作。
袁了凡,本名袁黄,字坤仅;江苏省吴江县人,是明神宗万历十四(公元1586年)年进士,曾做过宝坻知县,对星象律、水利、理数、兵备、政治、勘探等都有一定研究。 《了凡四圳》是了凡先生在六十九岁时所作的戒子家训。篇幅虽然短小,然而寓理内涵深刻,兼融儒释道三家思想。 相信大家在读过此书后,能够更深刻地体会了凡先生的人生经验,明白立命安身、修道立德的根本在于内而不在外。正如当代一位大德所说:求人不如求己。从《了凡四训》入手,效法了凡先生,转无福为有福,转病天为长寿,真正受持此书,改造自己的命运。
一位二十多岁的英国年轻女孩,在海拔一万三千二百尺的喜马拉雅山上的一个雪洞中独自一人修行了十二年,一次次面临生死的考验。她最终抵达了人类的身心极限,完成了这项不寻常的闭关修行。她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她这样做,她在洞中是怎样生活的,她究竟屋悟到了什么?她要告诉世人什么?丹津?巴默出生及成长于伦敦,十八岁皈依为佛教徒,二十岁到印度,二十一岁出家,出家后,她在喜马拉雅山修行长达二十年之久。近年来,她奔波世界各地弘法。 《雪洞:喜马拉雅山上的悟道历程》由英国著名记者维琪?麦肯基执笔,平实而生动的记载了丹津?巴默的悟道历程。作为一本个人传记,《雪洞:喜马拉雅山上的悟道历程》充满吸引力。作为一次漫长的修行心路历程,《雪洞:喜马拉雅山上的悟道历程》往往令读者再三陷入深层的心灵思
本书以文化心理结构或者说中国文化的三个预设——此世取向、关系本位合团体主义为理论基础,分别从大一统、德治、人伦、孝治、礼治、风化合制度几方面分析儒家治道产生的深层土壤,深入批评了学界盛行的制度决定论思维。
本书是对《黄帝内经》里关于养生智慧内容的系统讲解。作为“张一帖”医学世家的传承人,张其成结合家族传承数百年的长寿养生法,从《素问》到《灵枢》,讲透《黄帝内经》养生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脏腑脉象等核心问题,并通过一个个典型案例,生动讲解了四季调养、五脏调理、饮食之道、减肥窍门、男女身心保养等与日常保健相关的实用知识,以“治未病”“不外求”为重要原则,本于自然,重视整体,带领读者从《黄帝内经》的古老智慧中找到以精气神为核心、适合中国人体质的自然养生要诀。
本书是对《黄帝内经》里关于养生智慧内容的系统讲解。作为“张一帖”医学世家的传承人,张其成结合家族传承数百年的长寿养生法,从《素问》到《灵枢》,讲透《黄帝内经》养生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脏腑脉象等核心问题,并通过一个个典型案例,生动讲解了四季调养、五脏调理、饮食之道、减肥窍门、男女身心保养等与日常保健相关的实用知识,以“治未病”“不外求”为重要原则,本于自然,重视整体,带领读者从《黄帝内经》的古老智慧中找到以精气神为核心、适合中国人体质的自然养生要诀。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博大精深,要想真正运用于生活中更是难上加难。度阴山精选阳明心学21大核心思想,一天一课,用生动的案例和扎实的理论为你真正讲透如何“立志”,如何“致良知”……养成心学思维习惯。 第一课立志立志用功,如种树然。——《传习录·陆澄录》 立志如种树,切忌急功近利,更要念念不忘,专注于目标而不受他人干扰。 【度阴山曰】项羽和刘邦都看到秦始皇出行的豪华阵仗,项羽说:“我可以取代他。”刘邦则说:“爷们儿就应该这样威风!”二人虽都立下大志,但项羽的志向在于“竞争上岗”,刘邦的志向则强调自我发展。二者互不干扰,也无须攀比。 第二课格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大学问》 格物就是首先要做对的事,才有可能把事做对;也只有把事做对,才对自身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