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套能让你人生格局更大的生命思维全景导图,为你讲述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与世界相处的国学经典典藏版丛书。 一直以来,庄子的伟大和人生智慧都被教科书式地传播,少有人从如何解决人生各种难题的角度去解说,让大家以为庄子只是学者和中老年人才会去看的东西。其实,我们当下所有的焦虑与困惑,庄子在两千年前就有了答案,而解开这些问题的金钥匙就在《梁冬说庄子》系列里,打开它,你就获得了快乐的终极心法。 只要你明白庄子说什么,任何人生难题都能迎刃而解。 读完本系列,你会从此开心,知道在当下充满变数的时代里如何提升自身价值,用达观的全息视角来看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洞悉人性的真相,不再受各种情绪的牵引,让一切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知行合一王阳明2.四句话读懂阳明心学》“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既是阳明心学的核心,也是非常适合初学者的门径,本书由此入手,为普通人入门、理解和掌握阳明心学,梳理出了清晰易懂的完整体系。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这篇写给长子正宪的家书,便是王阳明著名的家训“三字经”,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地告诫子女如何做人、学习、持家、立业、养
易学作为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的笺注之学,用当今西方用语说是诠释学(或解释学)。说它是诠释学是因为易学以传注、说解、笺疏、释疑、考证等为主要形式理解和解释《周易》文本,探寻《周易》作者意识到的和未意识到的思想或义理,这种注释不仅着眼于《周易》的字词句的意义,即通过训诂对《周易》进行语言和意义的转换,简单地复制、转述《周易》本主和再现作者的生活世界,而且在此基础上依据解释者的知识和体验对《周易》文本进行再创造,使其意义得到拓展和升华,达到更好理解作者思想的目的。
《物演通论》糅合东方“天人合一”之思想与西方“逻辑思辨”之方法于一体,提出和论证了“递弱代偿法则”及其“系统现象形态”:·宇宙演运即造成物类衰变,生物进化就导致种系残弱,文明前行则促进入寰危机。·精神增益是载体趋弱的反比交量,信息扩张是物演分化的边际效应,知识拓展是背离本真的天然尺度。·社会结构是自然实体结构的一脉延伸,文明现象是生物智质代偿的后续恶果,历史进步是人类自取祸殃的必由之路。上述观点无不与当前全人类的各种主流意识形态相左,也无不与当前全世界高度文明发展所致的危机形势(诸如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生态破坏、气候异常、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泛滥以及恐怖主义争端激化等诡异现实)丝丝相扣。读罢此作,不能不令人掩卷长思。故,可视其为“人文存亡之道”的基础理论。
易学作为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的笺注之学,用当今西方用语说是诠释学(或解释学)。说它是诠释学是因为易学以传注、说解、笺疏、释疑、考证等为主要形式理解和解释《周易》文本,探寻《周易》作者意识到的和未意识到的思想或义理,这种注释不仅着眼于《周易》的字词句的意义,即通过训诂对《周易》进行语言和意义的转换,简单地复制、转述《周易》本主和再现作者的生活世界,而且在此基础上依据解释者的知识和体验对《周易》文本进行再创造,使其意义得到拓展和升华,达到更好理解作者思想的目的。
中国古代的圣哲们乃“悟证学家”,“一目了然”观宇宙。他们关闭肉眼,开启“慧目”与“天眼”——“道眼”,“一目了然”,具备“全息、全视”功能,能够洞察显隐,透视虚实,提挈天地,把握阴阳,深参造化。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认知,一开始就心物齐观,自己认知自己,不单认知肉体,而且认知心灵;自己既是被认知的客体,同时又是进行认知的主体,主客一致地加以彻底认知。无须把自己杀死来解剖死尸,而是直视活灵灵的生命过程;没有仪器中介,所以不会曲解,得到的都是生命的真实。而且人天共参,他们不但熟知组成生命体的生命分子之“精”,还了知精中的生命能量流之“气”运行其间,更深知指导气行有序的生命信息体之“神”,并彻知精气神三者之间相互生化的深刻关系,还悉知为神编制生命信息原码的“天命之性”高高在上,从而全知
冯桂芬迄今没有完整的文集问世。本书从存世的冯氏各种已刊、未刊著作、文稿中,选取能够比较全面反映冯桂芬各方面思想面貌、学术成就的内容,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文艺、文论、自然科学)、军事等方面,文体有序、记、跋、题辞、公启、奏疏、札件、函稿、议论、传记等。这些文字主要取自《显志堂稿》、《显志堂稿外集》、《显志堂制艺》与《校邠庐抗议》。本书是部综合性的冯桂芬著作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