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套能让你人生格局更大的生命思维全景导图,为你讲述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与世界相处的国学经典典藏版丛书。 一直以来,庄子的伟大和人生智慧都被教科书式地传播,少有人从如何解决人生各种难题的角度去解说,让大家以为庄子只是学者和中老年人才会去看的东西。其实,我们当下所有的焦虑与困惑,庄子在两千年前就有了答案,而解开这些问题的金钥匙就在《梁冬说庄子》系列里,打开它,你就获得了快乐的终极心法。 只要你明白庄子说什么,任何人生难题都能迎刃而解。 读完本系列,你会从此开心,知道在当下充满变数的时代里如何提升自身价值,用达观的全息视角来看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洞悉人性的真相,不再受各种情绪的牵引,让一切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知行合一王阳明2.四句话读懂阳明心学》“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既是阳明心学的核心,也是非常适合初学者的门径,本书由此入手,为普通人入门、理解和掌握阳明心学,梳理出了清晰易懂的完整体系。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这篇写给长子正宪的家书,便是王阳明著名的家训“三字经”,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地告诫子女如何做人、学习、持家、立业、养
《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知行合一王阳明2.四句话读懂阳明心学》“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既是阳明心学的核心,也是非常适合初学者的门径,本书由此入手,为普通人入门、理解和掌握阳明心学,梳理出了清晰易懂的完整体系。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这篇写给长子正宪的家书,便是王阳明著名的家训“三字经”,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地告诫子女如何做人、学习、持家、立业、养
《朱子语类》由[宋]黄士毅编
陈赟所著的《儒家思想与中国之道》以古今中西之争为大背景,对儒家的精神气质、思想架构、成人之道、政教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考察。该书从宋明儒佛之辨的梳理出发,引出在中西之争的大时代情境中儒学的自我归正问题,又从文明论高度思考儒家思想与中华民族复兴、世界格局转变之间的深刻关联。该书不仅对古典儒学有深入而细致的研究,而且,本着儒家的立场对时代问题做了独特而富有深度的辨析,提供了一种立足于儒家思想而思考中国道路的可能性。
围绕《论语》一书,梁漱溟先生从自己的理解出发,把儒家思想解释为十三个方面:乐、讷言敏行、看自己、看当下、反宗教、毋意必固我、非功利、非刑罚、礼乐、孝弟、不迁怒不贰过、天命。同时,还结合*国现时的思想及西方思想,谈了新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再审视,再理解。大家之笔,尽是神来之处,寥寥十万字把一个“儒”解释得淋漓尽致。
我们今天遇到的、讨论的、感到困惑的许多思想文化问题,也是民国时期的人们曾遇到过的、讨论过的、感到困惑过的问题。对民国思想史的研究,能为我们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该书作为《民国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的续集,分五编考察了清末民初的思想演变、次世界大战对五四思想界的影响、五四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派别、九一八事变与思想界的应对以及三十年代的中国思想界,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与形成、五四后梁启超的思想属性、学衡派与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民族主义的新变化、苏联“一五计划”对3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影响以及1949年后留在大陆的现代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全书内容丰富,新意迭出,文笔流畅,思想犀利,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一切思想和艺术的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为语言问题。先秦诸子的所思所论及其对后代的影响已说明了这一点。《老子》一书开首揭药的命题--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即为道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对这关系的不同认识,牵涉到语言的地位和性质。王弼的注释,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这理解几乎是为大家所接受了的。然而我们从帛书《老子》上读到这样一段文字:「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自此可以悟及怎样才是恒道:可道不可道相生相成方是恒道。光是可道,自然不是恒道,但把可道从恒道中排除出去,也不成其为恒道。不把可道不可道加以析离,才符合老子的朴或道的观念。这样一来,就可见出语言在老子的道论中占有何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