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括相对独立的三卷:英文卷、中文卷、画册。卷一系英文,分为三篇。上篇提供一个中国色情文献的历史概览。中篇包括一个简明的中国春宫画史概要,以及一个稍为详细的明末春宫版画述说。下篇是对翻印于卷三的画册《花营锦阵》中的题跋的注释性翻译。卷二全部是中文资料。在这卷中,汉学家们可以看到卷一中提到的大多数中文著作的全文。最后的卷三是春宫画册《花营锦阵》的翻印本,是用我收藏的那套古印版印刷的。
《成己成物:改造自然界的道德合理性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改造自然界与道德无涉、改造自然界与道德有涉、改造自然界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活动的道德普遍主义、道德相对主义、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性、共同而有区别的道德责任、改造自然界的目的设定等。
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作为当今世界发生的一个严重事件,引起了世人的普遍关切。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在世生存,使得当代人不得不对生态危机问题做出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回应,以求化解由生态危机给人类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在人们寻求医治生态危机各种药方的过程中,反思生态危机发生的原因是关键所在,只有对生态危机做出准确的病理学诊断,才能对症下药、合乎实际地对生态危机进行治疗。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人们对生态危机发生的根源进行了种种探索,提出了人口过剩说、技术滥用说,生产无度说、消费过度说、文化危机说、价值观扭曲说,等等。然而,笔者认为,生态危机实质是人性危机,而人性危机则是人在自然面前迷失了自我。欲将生态从危机中拯救出来,需先将人从危机中解放出来。人在自然面前的解放是找回人的真实自我
“中国文库”主要收选20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优秀著作。这些著作,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大凡名著,均是每一时代震撼智慧的学论、启迪民智的典籍、打动心灵的作品,是时代和民族文化的瑰宝,均应功在当时、利在千秋、传之久远。“中国文库”收集百余年来的名著分类出版,便是以新世纪的历史视野和现实视角,对20世纪出版业绩的宏观回顾,对未来出版事业的积极开拓,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大凡名著,总是生命不老,且历久弥新、常温常新的好书。中国人有“万卷藏书宜子弟”的优良传统,更有当前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要求,中华大地读书热潮
《曾国藩家族家训》所收篇章,按照“训主简介”、“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几个条目进行编著,除了提供原始文字外,为便于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阅读,不仅作了规范性的注释,而且尽力译成符合原意的现代白话文字,并作简单评析,引导读者批判地继承其有益成分。
本丛书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以民族道德传统的形成、发展、演变和弘扬为基本线索,按不同的历史时期深入考察中华民族的道德生活历史。
本书首先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理解“政治伦理学”,并对所讨论的“政治伦理学”从狭义上加以界定,即对政治伦理理念、政治伦理准则、政治伦理规范、政治伦理目标等问题进行研究而形成的政治伦理理论,简言之,政治伦理学就是政治道德哲学。然后,划定了“霍耐特政治伦理学”的问题域,指出本书尽管不舍弃政治伦理学的普遍内涵,譬如关于自由、平等、民主、正义、人权、共同体等问题的反思,但主要是讨论霍耐特政治伦理学的特殊内涵,即承认、正义、伦理问题。再次,考察了霍耐特政治伦理学,尤其是承认理论的思想渊源,强调哈贝马斯、福柯、黑格尔和米德、泰勒等人决定性影响。最后,分析了霍耐特政治伦理学思想演变历程。
本书考察中国近代义利观的发展演变,认为其发展趋势是由重义轻利的传统观念,向义利并重的近代观念演变。全书共分五章,主要包括中国近代义利观的研究现状,传统义利观的近代转型,中国近代义利观的理论基础,中国近代义利观的发展演变,中国近代义利观的结构分析,义利观下的群己关系,中国近代义利观的历史地位等内容。
李春成等编著的《行政伦理两难的深度案例分析》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对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中的诸种伦理两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由一个总论和十二个行政伦理两难深度案例分析构成。“导论”是整《行政伦理两难的深度案例分析》的总纲,作者从现代行政秩序建构的角度阐释了行政伦理的内涵,概括了行政伦理两难的本质特征,对行政伦理两难进行了较为系统而全面的分类,探讨了行政伦理两难的直接成因和深层原因,以及公共管理者应如何应对行政伦理两难的态度。案例分析从行政职业道德两难、公共管理伦理两难和公共治理哲学悖论三个层次进行深度剖析。所选案例素材生动鲜活,理论分析旁征博引,涵盖了行政伦理学的大部分重要概念和理论观点,对问题的讨论基本保持一种开放未决的态度。《行政伦理两难的深度案例分析》既是一本有特色、有深度
《现代伦理本真性思想的道德哲学研究》由赵波、王强著,是从现代性的多元可能性的另一基础本真性,对现代性“主体”行动价值“合理性”的哲学基础的反思,从而在“主体间”、“善的生活”、“个体认同”、“相互承认”的“行动者(Agent)”话语体系中重构现代道德哲学。因而,这一研究思路的展开是在反思现代理性主义规范论伦理学基础之上的德性论进路,并将其理论的建构方法应用于现代伦理学诸体系,从中甄别和梳理出“本真性”伦理学体系本身。当然,研究并不只是到此为止,而是继续反思,对现代“本真性”道德本身的反思,尼采、阿多诺以及泰勒都为此提供了良好的思想资源。从而,思路至此才形成一个反思现代性道德“整全”的视野,这也符合“本真性”思想的本意和初衷。
本书汇集了当代哲学大师在道德哲学领域的反思与讨论,对当代道德层面的发展与规范极具参考意义。全书共分七个部分,除了编者前记和会议综述,其他五个部分分别是:道德哲学基础研究,伦理史研究,伦理学家研究,道德现象个案研究,译作。
雷骥博士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研究》一书,正是这样一个重大领域的研究成果。该书在科学界定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古今中外人性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脉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指导,多维度地论证了“现实的个人”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研究的逻辑起点,从本源性上全面论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人性依据,进而深入具体地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具体规律的人性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原则和方法的人性基础,论证较充分,说服力较强,有利于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的统一,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该书的出版可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研究,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和提高实效性的根本,不仅为我们今天自觉深入贯彻落实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