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括相对独立的三卷:英文卷、中文卷、画册。卷一系英文,分为三篇。上篇提供一个中国色情文献的历史概览。中篇包括一个简明的中国春宫画史概要,以及一个稍为详细的明末春宫版画述说。下篇是对翻印于卷三的画册《花营锦阵》中的题跋的注释性翻译。卷二全部是中文资料。在这卷中,汉学家们可以看到卷一中提到的大多数中文著作的全文。最后的卷三是春宫画册《花营锦阵》的翻印本,是用我收藏的那套古印版印刷的。
《论死亡和濒临死亡》是一部拓荒性的作品,作者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是心理分析医生,长期研究病人临死前的状况和心理活动。她说,临死之际的病人“常常被人回避,没有人对他们诚心诚意。”她主张坐在病人身边,倾听病人诉说他们的心理话。她说,“我的目的是要打破职业偏见,让病人说出他们内心深处的东西。”该书把死亡过程分成五个心理阶段:拒绝,愤怒,挣扎,沮丧,接受。她的观点虽然现在已被广为接受,甚至变成了常识,但在该书出版之际却是革命性的。《时代》杂志曾称她是“20世纪最的思想家之一”。正是由于她的著作和她的教学与实践活动,人们才改变了对死亡的看法,促进了人们对弥留之际的病人的关怀。
本书是对道德教育本体的研究,也是别具一格的道德教育史论著。有关德育史的著作是很少见的,仅见到的几本是中国或外国“德育思想史”,大都是依据社会发展阶段,介绍一些代表人物的德育思想之类的,当然难得有“德育课程史”、“德育教学史”的著作,那也是很单薄的。而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她以历史上道德人生成为主线,阐明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德育目标、德育功能、德育方法和德育制度等,阐明了历史上道德教育的转型。本书在第四章和结语的部分,对中国道德教育改革以及多元价值与和谐的辩证关系,发表了很好的见解。本书对西方不同国家的道德教育形态作了比较,同时也比较了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教育形态。这样一来,探讨西方德育演变与探讨中国德育的演变自然地结合起来,对中西的德育研究形成了一个整体。
本书是曾钊新教授就人生、婚恋、读书、风气、科研、品格等问题,与在读博士生“对话”的记录。围绕着学问、学位及为人、做事的主题,讨论伦理的现实问题,在讲述中启迪青年淡泊养志、宁静致远,独善其身、兼善天下,学而有成、报效祖国。书中闪光的见解、独到的界说、寻味的格言,读来爱不释手,是集睿智、育人、学术于一体的非凡之作。
本书主要考察中国云南地区的佤族,并以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为主,兼及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等地的佤族。通过对佤族传统伦理道德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考察,力图客观全面地展现佤族在处理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关系的独特伦理智慧。
《成己成物:改造自然界的道德合理性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改造自然界与道德无涉、改造自然界与道德有涉、改造自然界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活动的道德普遍主义、道德相对主义、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性、共同而有区别的道德责任、改造自然界的目的设定等。
依笔者的理解,罗尔斯对政治正义观念的稳定性的论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公民具备基本的道德能力,能够成为充分参与社会公平合作的成员;第二,政治正义观念要成为各种完备性学说达成的重叠共识的核心,从而能够获得这些学说的支持;第三,在宪法根本和正义基本问题发生危机时,公民能够通过诉诸公共理性来解决问题。 罗尔斯对“稳定性”问题的重视,是由他的正义理论的伦理实践性品格所决定的。因此,本书对罗尔斯正义理论之稳定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书主要考察中国云南地区的佤族,并以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为主,兼及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等地的佤族。通过对佤族传统伦理道德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考察,力图客观全面地展现佤族在处理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关系的独特伦理智慧。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伦理思想史》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以重要著作、重要思想家为重点,论述了中国伦理思想史从先秦到清末近代的发展历程,内容包括封建伦理思想的奠基与形成、封建伦理思想的系统化及其统治地位的确立、封建伦理思想的演变以及深化和成熟、封建伦理思想的衰落、早期启蒙主义伦理思想兴起、资产阶级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介绍中国伦理思想史发展历史上的重要思想和流派,并力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给予恰当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