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充满生机活力的科学。说它古老是因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在古代希腊、中国、印度产生了;说它充满生机活力是因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在工作和科学研究中被广泛地应用,而且它自身也有了长足的发展,除了传统的形式逻辑,还有辩证逻辑、数理逻辑(符号逻辑)。随着研究的深入,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分支,拓展了逻辑学的研究范围,极大地丰富了它的科学内容。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形式、方法和规律的科学。学逻辑、用逻辑能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使我们的头脑更清楚,说话更明白,更会办事情。在振兴中华的伟业中,有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能更好地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的初衷是提供一些与人道灾难有关的历史知识,并提醒一些与记忆伦理、道德思考和价值抉择有关的问题。这个初衷至今没有改变。然而,不幸的是,新一代人对历史灾难的知识与思考和抉择之间的脱节与错乱,比我当初写这部书的时候更严重了。此次再版也许正是一个再次提醒这些问题的机会。
义务在人类生活中无处不在,伦理学即是一门指导人们行动的学说。一般来说,一切伦理学说都应当是规范性的,但是,这些规范性要求对我们具有的来自哪里?克里斯蒂娜·科尔斯戈德分析了现代道德哲学家所主张的关于规范性来源的四种不同的解释:唯意志论、实在论、反思性认可和诉诸自律的理论,并以自己修改了的康德主义解释作为全书的结论。 这《规范性的来源》是作者在1992年于发表的关于人类价值的泰纳讲座基础上修改扩充而成,同时收录了G·A·柯亨、雷蒙德·戈伊斯、托马斯-内格尔和伯纳德·威廉斯对她讲演的评论,以及她对这些评论所做的回应。这种以论争的形式出现的著作风格很好地体现了“在相互辩驳中寻求真理、在相互碰撞中推进学术的发展”这一学术的本质。
逻辑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充满生机活力的科学。说它古老是因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在古代希腊、中国、印度产生了;说它充满生机活力是因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在工作和科学研究中被广泛地应用,而且它自身也有了长足的发展,除了传统的形式逻辑,还有辩证逻辑、数理逻辑(符号逻辑)。随着研究的深入,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分支,拓展了逻辑学的研究范围,极大地丰富了它的科学内容。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形式、方法和规律的科学。学逻辑、用逻辑能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使我们的头脑更清楚,说话更明白,更会办事情。在振兴中华的伟业中,有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能更好地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传统道德》,共分五卷,包括规范卷、德行卷、教育修养卷、理论卷、名言卷,另有简编本和普及本。由国家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已故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担任顾问。1995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首次出版,作为青少年传统美德教育的参考教材,多年来,受到广泛好评。应广大读者和教育工作要求,现将此书在初版的基础上进行重排,吸收了专家和读者提出的修改意见,改正了初版中的讹误,将此书以更趋完善的姿态呈现给读者。 中国传统道德名言是我们古人对道德实践和人生处世经验的总结。中国古代丰富的伦理文化遗产,相当一部分以“名言”的形式众口传诵,余韵久远。本书收录了自殷周至近代辛亥革命长达三千年间所积累下来的道德名言近四千条,涉及经史子集等文献二百余种,学派涉及儒、墨、道、法。全书
本书从构成中国庞大网民的主力军这一特定国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传播学和伦理学理论为指导,以多学科角度剖析当代网络行为的道德失范为研究向度,以大量的实证研究为佐证,突破了网络新媒介对思想道德影响的一般性描述。本书通过对网络传播环境下群体网络行为的展开与分析,围绕“道德是否可以虚拟”这一命题深入阐释了网络道德的存在基础与架构;针对当代典型网络行为现象——以网络游戏行为和校园BBS为例进行了以点带面的实证研究与道德考量;进而将网络行为道德失范的成因机理概括为“SPSS”——主体(Subject)、心理(Psychology)、社会(Society)、制度(System);并对网络道德行为的引导和规范进行了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对策研究。本书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复旦“211”学科建设资助项目。
《自律的发明--近代道德哲学史(上下)》以《自律的发明》为题,展示了近代道德哲学家对道德的理解是如何从作为服从的道德、作为自治的道德再发展到作为自律的道德,并一步步为人类争得自己应有的价值与尊严的。它不仅阐明了康德道德哲学的核心问题以及他得出自己独特的伦理学观点的过程,而且还揭示出宗教思想、政治思想与道德哲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错综复杂的交织关系。最后,作者还对道德哲学以及道德哲学史本身作出了自己的独到理解。它不仅能让读者把握近代道德哲学史的发展脉络,更能让读者见识思想交锋中思想家们精致入微的分辨力和洞察力。无论读者是否同意其观点,阅读过程本身都是一种思想的历练。本书是迄今为止对近代道德哲学史所作出的最为全面的研究,其中所用的大量史料都鲜为人知。波士顿大学的克努得?哈康森(KnudKaasonssen
为了探究促动日本近代资本主义生成和护展的真正的精神动因,弥补此研究领域迄今存在的历史与逻辑不尽统一的缺憾,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为指导,授用伦理学、历史学、社会文化学的理论,采用“将哲学的方法与历史的方法相结合”的方法,从耸理思想史的角度,对日本近世町人(商、工)阶级的生成发展及其伦理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轨迹,町人价值伦理的内涵和精神指向,以及它在日本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了历史性考察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日本前近代的德川时代,惟有掌握了经济和文化主导权、成为推进近世商品经济发展主体势力町人阶级,才是德川社会导权、成为阶级中的阶级,只有町人阶级“惟以货币为贵”、“以金钱为本位”、“以营利为善”和以正直、俭约、精
《西方伦理学思想史》作为伦理学思想史与一般伦理思想史有什么区别,在这里有必要首先作一个交代。应该说,伦理思想是这两种思想史的共同内容或研究对象。但是,作为一般伦理思想史它可以是从各个领域的思想资料中提取具有伦理价值的内容,而伦理学思想史则是专注于作为伦理学学科的思想和理论的内容。两者差一个“学”字,实则有学科与非学科的区别。用一个不很恰当的比喻,两者好比一个是专业的,一个是非专业的;一个是作为学科思想和理论的有内在联系的发展,一个是散见于各个领域的思想汇集。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西方伦理学思想史》拟从学科史的角度对待西方伦理思想和理论的发展,对其基本的思想史实,如人物、著作、活动、事件及其影响等,力求从学科思想的脉络和发展进程上去把握。所谓思想、理论的发展,主要是指学
刘隽编著的《怪异的道德(休谟问题的缘起研究)》是一部从道德语言角度探讨道德属性的学术著作。《怪异的道德(休谟问题的缘起研究)》从道德的怪异性出发,分析了道德语词、道德判断、道德推理等诸个层面道德领域与自然领域之间的分野。在理清“休谟问题”的缘起过程中揭示了道德属性,并为道德知识的获取,道德客观性基础的论证提供了理论依据。
天台教观,是日本佛教,尤其日本天台宗的根源。天台教观中的《法华经》信仰,对日本文学、艺术的影响至深,可说是日本佛教或日本文化的源头。故此,应着力认真研究天台一教,舍此则无从充分理解和发明日本佛教与日本文化。《现代世界化学文库:天台思想》将依《法华经》树立自己思想体系的天台智者大师思想,通俗易懂地介绍于大众,可以说是《法华经》研究的重要参考书。同时,《现代世界化学文库:天台思想》从比较文化论的角度来思考天台思想,自然也深具宗教的和学术的价值。
本书立足爱、自由和责任三个关键词,不仅分析了奥古斯丁爱的哲学的确立和对古典伦理学的终结,分析了贯穿中世纪的意志主义的奠基和流变,而且分析了中世纪道德观对后世哲学和伦理学的重要效应,尤其是对马丁?路德、康德和约纳斯的责任思想和普遍伦理的深远影响。此外,本书试图阐明中世纪这一前现代的哲学形态与后现代思想的内在精神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