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死亡和濒临死亡》是一部拓荒性的作品,作者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是心理分析医生,长期研究病人临死前的状况和心理活动。她说,临死之际的病人“常常被人回避,没有人对他们诚心诚意。”她主张坐在病人身边,倾听病人诉说他们的心理话。她说,“我的目的是要打破职业偏见,让病人说出他们内心深处的东西。”该书把死亡过程分成五个心理阶段:拒绝,愤怒,挣扎,沮丧,接受。她的观点虽然现在已被广为接受,甚至变成了常识,但在该书出版之际却是革命性的。《时代》杂志曾称她是“20世纪最的思想家之一”。正是由于她的著作和她的教学与实践活动,人们才改变了对死亡的看法,促进了人们对弥留之际的病人的关怀。
《道德经白话解说》是迄今最早的《道德经》白话注解版本,作于民国八年(1919年)。当时“一战”初息,“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作者目睹“战火所及,生灵涂炭”,不忍坐视缄默,于是著是书,期以“昌明道德,消弭战杀,挽回世运,救正人心”。是书乃仁者之言,其字字皆泪也!“五四”运动乃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之时,是书上承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下接世界各大文化体系之真髓,着力于中西文化之融合。遂决定将其整理出来,以飨有志于国学的同仁们。
《道德情操论》共分七部分,修订过六次。在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相比《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而它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伦理学已经是当代西方哲学界的显学。当代最、最重要的哲学家中,几乎很少不介入伦理学研究领域的。在过去的四十余年间,整个西方伦理学的学术研究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地缘意义上看,以欧洲大陆为主体的思想风潮向以英语世界为主的地区转变;从研究重心来看,英语世界的伦理学研究由分析的伦理学重新向规范伦理学转换,或在分析哲学的基础上进行规范伦理学的研究与再造。《爱智文丛:当代西方伦理思想研究》深入地考察、分析了英美元伦理学、功利主义、义务论、契约论伦理学和德性论在这四十佘年里的发展、理论缘起和方法特征,同时分析了其理论创新和困境。这五个方面也基本涵盖了当代西方伦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爱智文丛:当代西方伦理思想研究》的前沿性对目前国内的研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穆瑞·罗斯巴德的经典著作《自由的伦理》是对自由主义政治立场的最严密和有哲理性的阐述之一。这本著作的特色在于它把自由扎根于自然权利的观念之中,并且将其适用于大量实践问题之上。尽管罗斯巴德的结论是激进的——一个严格遵循私有财产权的社会秩序必须排除国家本身存在的制度化侵犯——他对自由主义原则的应用却惊人地显示出其在大量社会难题上的实用性,这些解决方案规避了传统,具有的创新性。 这一版本包含了一个导言,其中专门涉及了罗伯特·诺齐克和穆瑞·罗斯巴德之间的争论。
玛莉亚·葛莫利回顾了萨提尔的基本概念、哲学理念和疗愈工具,涵盖了她对改变、一致性、健康家庭、沟通理论、冰山概念和自我价值感的看法。协助读者去辨识家庭重塑的目的、历程和情境。哪些关键因素能使家庭重塑发挥效益,并讨论各种不同的形式与变化,说明引导者、主角和角色扮演者的任务。 第二部包括五个华人家庭重塑实例,案子的议题非常困难,有自杀意念、极度害怕和生气、丧失认同感与自恨,皆取自真实的家庭重塑历程。 想学习家庭重塑,想深入认识维琴尼亚·萨提尔的信念、思想与历程的人,以及想了解、运用或教授萨提尔模式的人,曾看过萨提尔本人的著作,参力加过运用萨提尔各种方法的经验型工作坊,并对自己的原生家庭问题有所觉察的人,将会从本书得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