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你在团队中是不是不可替代的人?爱情上,为什么异地恋的相聚能够带来很大的幸福感?游戏中,选择什么样的策略才能在各种游戏中立于不败之地?现实社会中,为什么很少有女性成为CEO?为什么披头士乐队的歌曲会那么流行?……关于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都可以用斯科特·佩奇新书《模型思维》中的模型来回答。斯科特·佩奇是风靡全球的“模型思维课”主讲人,有超过100万各行各业的人反复学习并从中受益。新书《模型思维》讲解了24种模型,从线性回归到随机漫步,从博弈论到合作,涵盖学习、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这些有趣的模型可以把任何人变成天才。芒格说:“要想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你必须拥有多个模型。”这是一个数据爆炸的时代,数据充斥着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但仅拥有数据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学会让数据说话。模型就是让数
股票交易员如何通过练习身体扫描、准确描述感受等训练,大幅提升业绩?医生如何通过把自己的身体当作雷达捕捉患者无法用言语表达出的病情,达成更准确的诊断?普利策奖得主如何在一面墙上绘制错综复杂的写作大纲,从而完成厚达4000页的历史巨著?管理者如何挣脱《乌合之众》带来的偏见,大大提升应对当今社会复杂性的能力?事实上,更好的思考,意味着更少地使用大脑,学着把整个世界变成你思维的延伸,你将获得超越性的思考能力。AGI时代呼啸而来,面对人机协作的生存周期,重新理解大脑的个体意义具体而深远。大脑不是计算机、肌肉,而是喜鹊,这个形象的比喻揭示了“思考”的原理——延展思维决定思考力。延展思维的本质是情境认知的扩展,思考力来自在具体场景中的刻意练习。去建立延展思维的场景智慧,我们才能真/正进入人机共生的
闻名世界的认知科学家、普利策奖得主侯世达凭借独特的智慧与天赋,联合法国心理学家桑德尔,向世人展示了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一解人类认知之谜。人类大脑中的每个概念都源于多年来不知不觉中形成的一长串类比,这些类比赋予每个概念生命,我们在一生中不断充实这些概念。大脑无时无刻都在作类比。类比,就是思考之源和思维之火。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所谓的类比到底是什么?我们是怎么在截然不同的情景间建立起联系的?类比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在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这样的科学发现过程中,类比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表象与本质》深刻地丰富了我们对心智的理解,让读者进入语言、思想和记忆的多彩情境,逐步揭示出隐藏的认知机制。而认知的核心就是:我们总是无意识地联系过往经验作类比。《表象与本质》对人类的思考
《论死亡和濒临死亡》是一部拓荒性的作品,作者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是心理分析医生,长期研究病人临死前的状况和心理活动。她说,临死之际的病人“常常被人回避,没有人对他们诚心诚意。”她主张坐在病人身边,倾听病人诉说他们的心理话。她说,“我的目的是要打破职业偏见,让病人说出他们内心深处的东西。”该书把死亡过程分成五个心理阶段:拒绝,愤怒,挣扎,沮丧,接受。她的观点虽然现在已被广为接受,甚至变成了常识,但在该书出版之际却是革命性的。《时代》杂志曾称她是“20世纪最的思想家之一”。正是由于她的著作和她的教学与实践活动,人们才改变了对死亡的看法,促进了人们对弥留之际的病人的关怀。
本项目依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和社会学学院的师资力量和学科优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和社会学学院学科门类齐全,学术基础雄厚扎实,科研成果多次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具有丰富的哲学经典丛书编撰经验,俞吾金、吴晓明等主编的《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和杨耕等主编的《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国内哲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培养了一批学术涵养深厚和编撰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
本书概览了西方伦理学2500余年的发展,全面讨论了古代幸福论伦理学、中世纪 教伦理学、现代早期的自然 理学、理性主义与情感主义伦理学的争论、功利主义、康德伦理学,以及当代的元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的 发展,展现了作者对于西方伦理思想史全面而精深的把握。本书强调西方伦理思想的连续性而非断裂性,很多看似现代甚至当代的伦理学问题在古典和中世纪思想中都有深入的讨论,不同时代的伦理学家对于幸福、德性、美好生活、道德来源的讨论深深植根于人类的生活经验和共同的思维方式,因此当代的伦理学讨论依然可以从前人那里吸收很多重要的养分。本书突出哲学分析和论证,作者并没有满足于简单介绍每位伦理思想家的理论,而是呈现他们的核心论证,并且对这些论证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分析,同时让不同伦理学派之间形成真正的对话,从而不
很高兴《儒家角色伦理学》(英文版)一书现在有了一个较为可靠的中文译本。这要感谢孟巍隆(BenjamiHammer)、田辰山和黄田园等译者以及编辑们的艰苦努力,中文译本才得以完成。通过《儒家角色伦理学》中文译本,我期待与中国学术界同事进行更深入、热烈的交流。 我创作“儒家角色伦理”的初衷就是基于儒家角色伦理的当中“关系”这个事实。我们活着,并非只是在肉体意义上的一个生命;我们做的一切,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毋庸置疑是关系的、协作的。儒家角色伦理看重人的各种特殊角色;各种特殊角色成为约定俗成的各种关系样态,呈现为家庭与社会的生活——作为儿子、教师、祖母、邻居等我们离不开的各种生活角色。 在儒家思想之中,这些特殊角色不仅仅是我们关系的表述,它们也具有指示性,示意着家庭与社会角色本身含有的规范
穆瑞·罗斯巴德的经典著作《自由的伦理》是对自由主义政治立场的最严密和有哲理性的阐述之一。这本著作的特色在于它把自由扎根于自然权利的观念之中,并且将其适用于大量实践问题之上。尽管罗斯巴德的结论是激进的——一个严格遵循私有财产权的社会秩序必须排除国家本身存在的制度化侵犯——他对自由主义原则的应用却惊人地显示出其在大量社会难题上的实用性,这些解决方案规避了传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这一版本包含了一个导言,其中专门涉及了罗伯特·诺齐克和穆瑞·罗斯巴德之间的争论。
《颠覆与生存:德国思想与鲁迅前期的自我观念(1906-1927)》将遵循概念分析方法对相关的概念进行多角度的透视,并立秋一个概念走向另一个概念以及后一个概念返回到前一个概念的思想逻辑,努力揭示鲁迅自我观念的流变过程及其复杂性。因此,《颠覆与生存:德国思想与鲁迅前期的自我观念(1906-1927)》的作者无意于对鲁迅的思想整体做出系统的论述,而只是试图从自我观念的角度来把握鲁迅前期的思想发展。同时,由于鲁迅思想本身并不具有某种严密的系统性,从一个思路到别一个思路常常呈现出跳跃的局面,因此,《颠覆与生存:德国思想与鲁迅前期的自我观念(1906-1927)》的分析并不太拘泥于实证的方法,而是辅以理论的想象来完成对鲁迅思想的重构工作。
《职业伦理新论》讲述了面对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的相互激荡,道德建设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需要正确对待和研究解决。因此,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这其中,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切入点和关键环节。
《纵欲与虚无之上:现在情境里的政治伦理》收录了《黑格尔:西方古典哲学传统的最后一位大宗师》、《纪念伯林之死》、《社会整合与罗尔斯自由主义的政治性格》、《略谈“公共型”的知识分子》等二十余篇文章。
人类是脆弱的,人类生命常常被伤痛、疾病与残疾所威胁,因此,人类的生存也经常需要依靠他人。然而,纵观西方道德哲学的历史,人类的脆弱性和依赖性并未得到足够的关注,首要的道德行动者往往被塑造成理性、健康和不受干扰的形象,而残疾人则被视为他者。在这本原创性的著作中,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从本体论层面对人类的脆弱性和依赖性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生命的脆弱性、生存的依赖性使得人类的共处只有在德性的状态下才可能得到兴旺与昌盛,这才是人类生存的真理。
工程实践中的伦理问题是当代世界所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这一问题彰显了工程的多重背景,即技术背景、商业背景、职业背景、社会政治背景,等等,多重背景之间的相经关系也凸显出来。旨在提高工程专业服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标准的工程伦理研究与实践,在工程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特别是美国,已经形成的规模,并得出很有价值的成果。随着我国工程建设的迅猛发展,工程问题不断出现,学者们开始关注工程伦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美国工程伦理为研究对象,揭示其形成和发展的深层原因、理论的内在逻辑结构、研究方法与实践策略以及它对未来工程伦理研究走向和跨文化工程伦理问题解决可能产生的影响,对于我国工程伦理体系建构和实践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培根论人生》是一部智者的思想记录。其可贵之处在于著者与他人殊异的论人生的角度。其中探讨的,有很多都是关于健康、完善、和谐的人生的认识极其建立的根基,既包含了知识的内容,也有价值观和信念的取向,全书坦示了一种反省和思辨的力量。其思想之博大精深,足可使人们汲取人生路上的精神养分。
《论美与德性观念的根源》内容简介:作为人类全面深刻认识自身本质、能力和责任,反思人与自然、社会之关系的一场巨大社会思想运动——启蒙运动,是西方历史上的转折点之一,至今仍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西方世界的文化。不仅如此,由于战争、殖民、贸易及和平的文化交流,它的影响也流布到西方以外的其他地方。今天我们生活的世界,其主导的思想观念乃是启蒙运动思想家们创导并发展起来的。严格地说,21世纪初的我们仍然是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产儿。
本书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道德哲学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作者仔细解读了斯密主要伦理学著作《道德情操论》的文本,从同情心理论、正义理论、良心理论、效用与习惯理论、德性理论等多个方面深入研究了斯密伦理学的基本内容。该书的特点是考察了斯密伦理学思想旋律在《道德情操论》版到第6版之间的若干变化及其主要原因;广泛地讨论了斯密伦理学思想与前人以及当代思潮之间的联系。 本书问题意识突出,运用资料丰富,在若干重大学术问题上形成具有新意的新观点。是中国学者对国际性的“斯密复兴运动”运动作出积极回应的重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