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大脑约1.4千克重,却是目前我们在宇宙中发现的最复杂的东西。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由这三磅重、果冻状大脑书写的完整人生。大脑如何影响我们的意识、情感、决策、创造力?大脑如何让我们终身成长,拥有随时重塑自己的能力?这套书是揭示大脑动态运作机制的精妙读物,帮你深度理解生而为人的本质。大卫·伊格曼在“自我进化”四部曲中带你深入探索大脑的奥秘,揭示人类如何在复杂的神经网络中塑造自我、理解世界。在这场对大脑的探索中,你会发现,所谓的“自由意志”或许不过是一串在无数选择中悄然形成的化学反应。那些看似偶然的瞬间,背后隐藏着深不可测的神经回路编织的轨迹。大脑在每一次应对新挑战时,默默进行的调整和适应。这是一场对意识边界的细腻追寻,也是一次对自我认知的诗意重构。
本书成书于1986年,是张岱年先生对中国伦理学说进行了系统梳理之后所撰写出的学术专著。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中国哲学中伦理思想比较丰富,所涉及的问题较多,而且学派繁盛,纷纭错综。作者针对这种情形,对中国伦理学说的基本问题、道德的层次序列、道德的阶级性与继承性、义利之辨与理欲之辨、仁爱学说、三纲五常、意志自由及天人关系等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刻的研究,使中国伦理思想史学科日臻成熟,同时也为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国伦理思想史指明了方向。
义务在人类生活中无处不在,伦理学即是一门指导人们行动的学说。一般来说,一切伦理学说都应当是规范性的,但是,这些规范性要求对我们具有的来自哪里?克里斯蒂娜·科尔斯戈德分析了现代道德哲学家所主张的关于规范性来源的四种不同的解释:唯意志论、实在论、反思性认可和诉诸自律的理论,并以自己修改了的康德主义解释作为全书的结论。 这《规范性的来源》是作者在1992年于发表的关于人类价值的泰纳讲座基础上修改扩充而成,同时收录了G·A·柯亨、雷蒙德·戈伊斯、托马斯-内格尔和伯纳德·威廉斯对她讲演的评论,以及她对这些评论所做的回应。这种以论争的形式出现的著作风格很好地体现了“在相互辩驳中寻求真理、在相互碰撞中推进学术的发展”这一学术的本质。
道德哲学是关于优良道德或道德价值的科学,意味着:道德哲学就其根本特征来说,是一种规范科学或价值科学而不是描述科学或事实科学。这样,在科学的王国里,道德哲学便属于规范科学而与事实科学相对立。 一个社会的道德规范本身,并不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原因;但是,一个社会实行何种道德规范,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原因:推行优良的道德规范是社会进步的基本原因;推行恶劣道德是社会停滞的基本原因。道德哲学正是研究优良道德的科学,因而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便具有莫大的效用、莫大的价值。这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真谛。 本书是《名家通识讲座书系》系列之一的《道德哲学原理十五讲》,内中具体探讨了:从四个命题推导出道德哲学的全部内容、凶手不应该把自己的指纹留在凶器上、应该杀死敌人而不应该杀死老狗
贝叶经是刻写在贝多罗(梵文Pattra)树叶上的佛教经文,最早起源于印度,一般认为贝叶经是在公元7世纪前后随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斯里兰卡,再经缅甸、泰国传入我国云南省西南边疆地区。据调查,云南西双版纳、思茅、临沧、德宏一带发现的傣文贝叶经约有数千卷,目前已收集到大半部分。除傣文贝叶经外,还在上述地区发现了用老挝文、缅甸文、泰国文、僧迦罗文刻写的贝叶经。 傣文贝叶经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除了记载佛教经典之外,还有傣族的天文历法、社会历史、法律法规、民情民俗、医理医药、生产生活、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就佛教典籍而言,贝叶经传入我国傣族地区之后,许多傣族高僧大德根据佛教教义,结合傣族原有文化,撰写出相当数量的著述,这些著述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傣族传统文化。
本书集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晚年思考之大成,在西方的设计界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帕帕奈克关于环境问题的设计构想更加接近于今天的“可持续概念”。帕帕奈克对环境设计的讨论是与社会公平、第三世界的发展以及人类生存的可持续性等问题绑在一起的,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其思考最全面地反映在《绿色律令》里。 在《为真实的世界设计》思考的基础上,帕帕奈克在本书中继续对“人的尺度”、“设计伦理”、“设计的精神”、“设计生态学”、“设计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绿色律令》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理性的分析证明,设计可以而且必须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负责。
在人的潜意识牢房里,看守监管者不安的记忆。它们远离意识,却未被摧毁 我们的部落和国家,他们都依赖于共同的记忆。但是我们也有“瘦”与完全陌生的关系,与我们毫无共同之处的人,除了我们共同的人性。伦理的内存的中心思想是,当激进邪恶攻击我们共同的人性,作为人类我们应该记住受害者。
画册内容,描述自然无为法门的全过程,40幅8开彩图:一、金丹二、灵根三、真传四、还丹五、养丹六、养胎七、脱胎八、合道九、长生
本书从《周易》原典出发,详细阐释了《周易》所包含的重要的美学思想。在绪论之后,逐一分析“美”、“文”、“大和”、“刚”、“柔”、卦象的构成等的美学意义,指出“刚健笃实、光辉日新”是中国美学的伟大精神。全书贯彻了中西美学的比较。书前写了序,进一步谈了当前的看法。
《的陪伴 : 如何面对亲人的衰老和死亡》面向有年迈老人的家庭,从护理、心理、生活质量、心灵关怀等多方面探讨如何帮助步入晚年和邻近死亡的亲人走好生命一程,为老年人和他们的家庭提供实用的生活建议,帮助他们树立对晚年生活和对死亡的积极、正面的态度,让他们的晚年生活身心愉快,也让作为护理者的家庭成员更从容、更坚强地面对亲人的疾病和死亡。 《的陪伴 : 如何面对亲人的衰老和死亡》一方面从日常生活入手,给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实用的生活建议和护理指导;另一方面,通过帮助人们正面认识和积极计划晚年生活,鼓励人们乐观地看待老龄和死亡。书中还介绍了一些西方国家的养老理念,分析其得失,帮助中国家庭建立适合中国国情和符合我国文化背景的养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