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氏家训》是一篇无价的宝典,是钱家先祖后唐时期吴越国王钱镠留给子孙的精神遗产。钱氏家族把《钱氏家训》在钱家代代相传,成为人才辈出的不竭动力。《钱氏家训》分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大部分,对钱氏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国的思想行为,作了全面的规范和教诲。《钱氏家训》不只是钱氏后人的行为准则,更是留给每个中国人的宝贵精神遗产,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认真学习的成长训言。
20纪初的中国文化界,相当重视西方伦理学的介绍。陈独秀曾讲,吾人之觉悟是伦理学之觉悟。在20世纪初出现的一大批伦理学译著中,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一书是影响的一种。该书由蔡元培在1910年6月翻译。《伦理学原理》出版后,销路颇好,商务印书馆1910年初版,次年就再版,1915年4版,1921年6版,至1927年已发行了8版,1940年又再度重版,编入该馆“汉译世界名著”丛书。 该译本曾成为当时的湖南师范学校 “修身”课教材。在该校求学的毛泽东曾怀着极大的兴趣认真阅读过此书,除了用红、墨笔打记的圈点、单杠、三角、叉等符号外,还在书中的上下空白处及字行之间,写下了全文达12000字的批语。可以说是一本对毛泽东产生较大影响的伦理学著作。
《抱朴子内外篇校注(上中下)》作者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注释《抱朴子内外篇》,1985年作者见到了王明先生的《抱朴子内篇校释》,1992年和1997年分别见到杨明照先生的《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和下,此时再停手已经来不及了。但经过对勘,发现互有优长,不必尽弃。其缘由主要是因为《抱朴子》这部书涉及面广,较难注释,其中内外丹、房中术、遁甲、仙传等方面,及医药、哲学、宗教、科技等方面,都有进一步深入注释的可能。于是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吸取优长,补其不备。具体说来,主要是针对《内篇校释》较简的问题,注解加详;而针对《外篇校笺》之错漏及偶误,颇多订正,注解亦更细致。至于《抱朴子》内外篇当不当合注,会有不同意见,《内篇》道家,《外篇》儒家,许多书目都是内外篇分开来著录,但毕竟有联系,是整体,合起来注也有明显
逻辑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充满生机活力的科学。说它古老是因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在古代希腊、中国、印度产生了;说它充满生机活力是因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在工作和科学研究中被广泛地应用,而且它自身也有了长足的发展,除了传统的形式逻辑,还有辩证逻辑、数理逻辑(符号逻辑)。随着研究的深入,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分支,拓展了逻辑学的研究范围,极大地丰富了它的科学内容。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形式、方法和规律的科学。学逻辑、用逻辑能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使我们的头脑更清楚,说话更明白,更会办事情。在振兴中华的伟业中,有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能更好地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自身的自我》共十章内容。作者从自己对美国道德教育尝试的调查入手,提出当代美国道德教育的普遍途径是通过锻炼孩子们对自由意志的控制而强化其道德意识。这种途径的基本理念根据是“自由意志使人能够也必须承担道德责任”,引出了“自由意志”话题。而在随后几章的内容中基于新脑科学所得出的“实验”内容正是作者所提供的“新内容”。“新内容”的核心提示是,人类并没有天赋的“自由意志”,人行动不是由自由意志决定,而是由如下三个因素共同决定:自然、教养和现实环境,三种因素的有效协调为一种新伦理学提供了建构性框架,从而迥异于传统的自由意志框架。正是在此意义上,作者把《自身的自我》称为一种“非传统史”。
《孝经》是儒家伦理学著作,共分18章。它以孝为中心,集中阐发儒家伦理思想,认为孝是诸德之本,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便能“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朝人郭居敬编录的用来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其故事大多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取材于《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 海报:
先生的《著作: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增订版)》是近年史学界一部大著作,对中唐以来的思想史和社会史都有最重要的发明,对清代及近代史的研究,启发甚多。
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要观点是:当现代性到了自我批判、自我毁誉、自我拆除的阶段时很多以前的伦理学理论所遵循的路径,开始看上去像一条盲目的小径,同时,对道德现象进行激进、新颖性之门被开启了。
本书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20世纪以来现代西方伦理学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伦理思想,其中包括现象学价值伦理学、存在主义伦理学和人们非常感兴趣的精神分析伦理学、美国实用主义伦理学,还有新托马斯主义伦理学、新正教派伦理学、境遇伦理学、行为技术伦理学、自我实现伦理学、新功利主义伦理学和当代美国伦理学。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论述严谨、分析透彻,既可作为大专院校教材,又可作为伦理学爱好者、研究者了解现代西方伦理学的基础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