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为一种美而屏住呼吸,或尖叫、或落泪的时刻,那打动我们的究竟是什么?在万物表面呈现给我们的样子之外,是否还存在着另外一种真实?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家?为什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美、离不开艺术的滋养?这本小书带给你的不单是美学的知识和常识,还有美的享受。从作者心泉泊泊流溢的文字 清新、蕴藉、隽永,带领你认识美、领略美、咏叹美,并在感受到美的那一刻体验到幸福!
本书为1999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西方美学通史》(7卷本)的修订版,曾荣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八五”“九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在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先生主持下,经近十年的努力才完成,这么大规模的西方美学史著,在国际都是。以时间作为分期,分别为古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文艺复兴美学;十七十八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十九世纪美学;二十世纪美学(上);二十世纪(下)
《艺术符号美学:苏珊·朗格符号美学研究》勾勒了朗格的生平,揭示了朗格哲学美学思想演化的内在脉络,解剖了朗格美学思想的体系构架,阐述了朗格的符号论思想、艺术表现人类情感概念的美学思想、以及逻辑形式、生命形式、逻辑类似、艺术幻象、审美直觉等理论,揭示了她的“艺术即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这一命题的理论内涵。
本书为1999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西方美学通史》(7卷本)的修订版,曾荣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八五”“九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在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先生主持下,经近十年的努力才完成,这么大规模的西方美学史著,在国际都是。以时间作为分期,分别为古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文艺复兴美学;十七十八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十九世纪美学;二十世纪美学(上);二十世纪(下)
《审美意识形态》是一本比较艰深的书,它以20世纪德国美学的重要理论为对象,对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马克思、本杰明、阿多诺等对20世纪西方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美学思想家”的理论作了深入的意识形态剖析,对于深化意识形态的批评方法,反思阿尔都塞学派研究思路的局限性,都作出了非常富于启发性的分析论证。我相信,这本书的翻译出版对于我国当代美学的理论建设,能够起某种推动和促进作用。
对于西方现代思想而言,《美学意识形态》提供了一种美学史以及对美学概念的批判。开篇论述的对象为夏夫兹博里、休谟和伯克,尤其关注德国哲学传统,他对从黑格尔、马克思至本雅明、阿多诺、哈贝马斯的黑格尔学派以及从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尼采至海德格尔、福柯的反黑格尔学派尤为感兴趣。应该说,它是对西方现代哲学的一次考察,着重讨论了自启蒙运动以来至后现代主义期间美学、伦理学和政治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伊格尔顿对这些问题的探究是杰出的、发人深省的,可与其书中所论述到的康德、席勒、叔本华、克尔凯郭尔、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海德格尔、卢卡奇、阿多诺、哈贝马斯等人比肩。 在伊格尔顿多本论述文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作品中,本书视角独到,以思想明确和立场清晰而独具一格,是学术论述的典范。综观其研
收入本文集的是作者自2006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这三年间所写的论文。主要有王阳明与康德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我看20世纪中国美学——兼论我国美学的理论建设和发展方向、文艺本体论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在当代的发展和意义等。
对于西方现代思想而言,《美学意识形态》提供了一种美学史以及对美学概念的批判。开篇论述的对象为夏夫兹博里、休谟和伯克,尤其关注德国哲学传统,他对从黑格尔、马克思至本雅明、阿多诺、哈贝马斯的黑格尔学派以及从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尼采至海德格尔、福柯的反黑格尔学派尤为感兴趣。应该说,它是对西方现代哲学的一次考察,着重讨论了自启蒙运动以来至后现代主义期间美学、伦理学和政治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伊格尔顿对这些问题的探究是杰出的、发人深省的,可与其书中所论述到的康德、席勒、叔本华、克尔凯郭尔、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海德格尔、卢卡奇、阿多诺、哈贝马斯等人比肩。 在伊格尔顿多本论述文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作品中,本书视角独到,以思想明确和立场清晰而独具一格,是学术论述的典范。综观其研
当我们为一种美而屏住呼吸,或尖叫、或落泪的时刻,那打动我们的究竟是什么?在万物表面呈现给我们的样子之外,是否还存在着另外一种真实?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家?为什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美、离不开艺术的滋养?这本小书带给你的不单是美学的知识和常识,还有美的享受。从作者心泉泊泊流溢的文字 清新、蕴藉、隽永,带领你认识美、领略美、咏叹美,并在感受到美的那一刻体验到幸福!
本书站在中西文化交接处的香港文化背景上对女性主义美学和文化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次较为系统地把女性主义美学的基本观念、理论根源和文化背景展示给中国读者,力求以中西沟通的全球文化的视野,展开作者对女性主义美学的深度反思。全书分为哲学篇和经验篇,哲学重点在于用女性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分析,综合了女性主义运动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诸多美学概念,探讨了女性主义审美理论的各种可能性和现实意义;经验篇重点在于对现当代几位重要的女性艺术家的艺术变革和个人命运的考察,这些具体经验的探讨不仅充实了女性主义文化理论和美学主张的论述,而且也从实践的角度表达了作者对女性主义的深刻同情和理解。本书作者文洁华博士长期从事20世纪女性主义理论与文化实践的研究在这部著作中,她特别注重将女性主义理论主张及其实践状况结合起
本书是一项教育学和美学深层交叉研究的理论成果。作者从对中国德育“功利主义症候群”的分析开始,对于如何深层次借鉴审美精神改造中国德育的观念与实践都作出了深入、具体的阐释。其“审美育德论”、“立美德育论”、“至境德育论”,完成了从美育的育德功能分析到德育过程本身的审美化改造、德育生活至高境界追求的完整论述。德育美学观不仅是一种德育的观念与境界,而且也是一种德育实践模式的理论基础。对于关注中国德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人来说,《德育美学观》实际上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实践性的道德教育哲学。
《周敦颐理学美学思想研究》在概述周敦颐理学思想体系的基础上,阐释了“太极”的化生之德及其蕴含的动静美、和谐美、圆融美,分析了高洁、洒落的君子人格和“孔颜乐处”的审美意蕴,论述了《太极图》之“象”与“意”、诗文中的“文”与“道”、礼乐论中的“乐”与“礼”所体现的文艺美学思想,从而全面、系统地把握了周敦颐理学美学思想。
本书共分六章,主要介绍了郭沫若的生平与创作、郭沫若研究状况述评、郭沫若美学思想的理论来源、郭沫若的文艺美学的思想等。本书对郭沫若美学思想的讨论,首先着眼于实事求是地解读郭沫若的相关论著,抱着“同情的理解”去寻找郭沫若美学思想或隐或显的理论线索,条分缕析地把这些线索如实地、明晰地梳理出来,甚至在他表述形式前后不一致的地方还要加以深入的分析解剖,替他“把话说圆”,逐步展现郭沫若美学思想自身的内在逻辑。本书在研究时尤其注意了郭沫若本人有关学史的大量论述,尤其是他对中西美学的具体阐释。
美的本质是什么?美从哪里来?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一代美学宗师宗白华用洋溢着艺术灵性与激情的生动文笔,揭示出诗歌、音乐、绘画、雕塑、戏剧以及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中所隐藏的美,在我们面前铺开一段绚丽多姿的寻美历程。达到这样深入的美感,发现这样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矿石商人只看到矿石的货币价值,而看不见矿石的美的特性。我们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了小己的私欲和世俗的利害计较,把整个情绪和思想移动一下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在被钢筋水泥、电脑网络折磨得疲惫不堪的现代社会里,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灵魂的转向么?
海德格尔美学思想分为早、中、晚三期,它分别对应于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三个阶段:世界性、历史性和语言性。总体而言,海德格尔晚期思想的核心问题仍是存在,具体的表现为语言问题。而以美学的视角来看,这一问题也可以表述为:“诗意地居住”。由此,有必要对海德格尔晚期美学思想进行如下挖掘:探讨科技、诗意与居住的本性,从而追问还乡如何可能?海德格尔的晚期美学思想属于现代思想,这是海德格尔的意义所在,也是海德格尔的局限所在。现代思想关注的存在问题实际上是为人找到家园,但此家园不是现在的,而是未来的,因此它成为了现在人的规定。如前所述,海德格尔关于科学技术、艺术和家园的思考无疑给我们指出了问题以及方向,但在当前技术、艺术和家园的边界何在?这正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在此,海德格尔晚期美学的
《王明居文集(第2卷):通俗美学?徽派建筑艺术》由王明居所著,在这书中,作者扼要地介绍了不少中外的美学理论知识,生动地描述了一些自己的审美体验,对争论中的某些美学问题,也坦率地发表了个人的意见。书的内容,是比较丰富而通俗的。
列维——斯特劳斯是的人类学家和结构主义者,曾被誉为20世纪法国最扣的思想家之一。正如斯特劳斯认为艺术是对睦实实体的压缩一样,作者对斯特劳斯美学思想也进行了压缩。其中启发意义的是以“不稳定能指”及象征系统来分析原始萨满教、神话、艺术等,又令人信服地分析了象征与寓言的民同。斯特劳首先是个人类学家,他从人类学的历史维度,使得他的美学思想在“共时”研究的同时,也经予了“历时”研究以相当的地位。
《从庄子到僧肇:论大乘中观学对中国美学精神的拓展》主要内容包括僧肇佛学及其美学意义,自然之物,性空之色,空寂之我,涅槃之境,从僧肇到禅宗,参考文献。
《情感美学-论美和美感》,本书是作者继《运动哲学》之后在他的美学方面的代表作。作者历经三十余年对情感的研究,在批判和继承中外古今美学理论的基础之上,以情感为中心,从美的本质分析、美的范畴分析、形式美分析、艺术美分析等四个方面进行全面论证分析。
诗人纳乔姆·希克梅曾经深情说道:“人的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永远不会忘记,这就是母亲的脸庞和城市的面貌。”可见城市在市民心目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位置!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市民而言,城市堪称为他们魂牵梦绕的家园胡同生活的点滴、街头小巷里漫步的闲情雅致,抑或市郊踏青时的欢声笑语……所有这些都真实地诠释出市民真挚的情感与体验。然而现今,城市却又出现诸多不和谐之音:为了城市发展,承载情感与历史印记的老房子被无情拆除,城市的自然山水也因有碍交通可肆意铲平。试问,在如此情形之下,城市除了经济价值之外,还能留下些什么?本书从自然、历史、家园与个性这四个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美学问题入手,通过详尽论证,辅以丰富的图片,剖析现今城市发展所出现的问题,寻找现今城市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的应对之策,重塑城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