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大的信息(戴维·霍克尼谈艺录)(精)》编著者马丁·盖福特。《更大的信息一戴维·霍克尼谈艺录》是这位艺术家与艺术批评家马丁·盖福特对话的记录,这一对话历时十多年,涉及他从事艺术的方方面面,他的生活和艺术经历,他的艺术激情的来源,他对历史上许多经典大师和现代艺术家的认识和分析,谈话随意自由,诙谐幽默,妙语横生,始终围绕艺术的价值,艺术的生命力和人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展开。
在中国美学界,古希腊罗马美学作为西方古代美学的开端,德国古典美学作为西方古代美学的终结得到了深入研究,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作为其中介却被忽视,但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思维方式和学科方法却被20世纪西方美学继承下来,对当代中国美学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书以问题为纲,从美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入手切入对象,站在当代人文逻辑的立场审视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研究视阈及其阐释限度,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基本精神就得以呈现。如何面对古典学术,如何既不勉强古人又要在视阈融合中让古典学术焕发新的生命,本书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本书是一本全面论述翻译美学理论的专著,其特点是以语际语言审美及表现为主轴展开翻译美学课题的理论描写,其中包括对汉语美与英语美的概括论述、中西方翻泽美学思想的发展概略、语言审美的方法沦和价值观论、语言审美与文化研究、语际语言审美表现对策论和方法论以及风格翻译研究等等,涵盖对不同文体语际转换的种种翻译美学理论基本课题的深入探讨。作者还在本书序言中力倡“翻译学回归美学研究”,认为这是提高翻译和翻译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各种工程不断涌现,人们在追求工程使用功能的同时,也在追求工程的造型美。因此可以说,工程美是科技、工程与美学的交融与结合。本书概述了美学一般原理和法则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本书共七章,分别阐述了美学与科技、美学与工程的关系、工程美学基础和理论依据、工程造型美的规律和表现、工程美的实例及工程美所常用的材料、工程美的设计方法和展望等内容。 本书可作为高校工科专业相关学科的教学用书,亦可供从事该领域的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形式美学元论》的“主论一”回答了马克思的一个重要美学问题“形式美三问”,试图通过哲学、心理学以及对自然美、艺术美的形式分析,揭示美的本质;为了有助于读者掌握形式规律,提出了“黄金律美学密码”。“主论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数律化美学模型和形式美学体系框架”的尝试;并发现了DNA外形的黄金律,初步讨论了“美的发生学”。“主论三”是对“主论二”的重要补充,该文用一百多个黄金比新数据论证了DNA的内部结构与基因运行机制都是由“黄金密码的互补配对”规律决定的,重新解析了美的起源和本质问题。《形式美学元论》的“辅论”在技术美学、形式美学和实践美学三方面为《形式美学元论》主论的完善提供了作者历年发表的论文。这些文章的创新思想在中国艺术向现代艺术转型期曾产生过相当影响,有些美学观点甚至过时
泌阳是河南省十二个革命老苏区县之一。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鄂豫边省委开创的以泌阳、确山、信阳、桐柏为中心区域的鄂豫边游击区(又称桐柏山革命根据地),是南方八省十五块儿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在中国革命历目前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泌阳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系统地记述了老区人民近百年来特别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的革命斗争历史,再现了老区人民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辉煌成就。全书资料翔实,图文并茂,编章结构布局较为合理,文笔简繁有序,是一册的的历史资料书。
《生活在景观中:走向一种环境美学》探索了在环绕我们的环境之中人们怎样生活以及能如何生活这一问题。通过“美学参与”与“环境连续性”的概念,作者提出了研究环境和生活意义的新整体方法的范例。尽管环境美学在通常观念中是与引人注目的、有纪念意义的景色相联系的,例如大峡谷,但是伯林特更加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环境。他认为在我们居住的环境中,对家庭生活、工作、本土施行和娱乐的审美参与能帮助我们发现潜在的延续性、愉悦和意义。《生活在景观中:走向一种环境美学》提出用体验的种类、意义和其特有的价值来定位环境美学的研究。回顾了环境美学的历史、形态和内容并分析了新兴学科——环境美学的根源和分支。用迪斯尼作为例子,分析了美学批评如何用于指导特定的环境。对正面的和负面的美学价值作了综合性研究,并提出了负
本书对艺术的本体进行了全面的综合研究。全书分两大部分,部分从人的角度观照艺术本体,即艺术本体和存在本体的关系如何?第二部分作者考察了当代美学的几种本体论形态:现代艺术的本体;写作本体;语言本体;人类学美学本体;反本体的本体等。作者强调这些艺术本体论,都必须有精神。作者论证严密,达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分析和对话的统一,反思与批判的统一。
唯美主义最初在“别求新声于异邦”的现代性思想文化启蒙浪潮之中被引介至中国,几经误读与改造,最终湮没于抗日救亡的革命洪流之中。《审美现代性与都市唯美风——海派唯美主义思想研究》不同于以往对唯美主义的意识形态解读与道德价值判定,试图从中国的审美现代性建构与现代都市文化视角出发,聚焦1937年之前的“老上海”这一特定文化场域中的“都市漫游者”和唯美文人共同体,多维阐发“海派唯美主义”的发生缘由与诗学品格,分析唯美主义和中国“世纪初唯美主义”、“海派唯美主义”内在的家族相似性,揭示其对于五四以来过多强调理性启蒙而相对轻忽感性审美的“结构性缺损”的弥补之功,由此展开对中国现代唯美主义的价值重估。《审美现代性与都市唯美风——海派唯美主义思想研究》由李雷著。
中国的审美精神研究,是一个古老的课题,曾经有过很多的论文和著作,但它们大多都在形而上的抽象概念上纠缠,要不就是在形而下的范围谈一些美学常识,很少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味。本书选取了一个新的角度,把世界还原为一个“有形的图像时代”,在人与人以及人与物的关系中抓住了欲望这个主线,着重分析和阐释在欲望得到充分释放以后的千姿百态的生活现象,并将这种分析和研究方称为:形而放学。全书从审美的角度,透视了政治、经济、道德、艺术,因为在这领域,人的欲望表现得尤其充分;同时,这领域也几乎涵盖人类社会生活,它们既不是单纯的形而上,也不简单属于形而下的日常生活。此书是美学研究领域的新收获,读来颇有冲击力和感染力。
获得北京大学光彩著作基金资助。《诗可以兴:古代宗教、伦理、哲学与艺术的美学阐释》介绍了中国美学的方法论意义,兴的问题的提出,兴的三种含义,兴在古典艺术中的具体表现,审美活动的存在论基础以及新的审美问题等。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却非人人晓之。本书对古今中外林林总总的美学研究方法进行了反思,又从生物起源、动物演进、人类进化,来探究爱美之心的生理心理之源,再从文明洗礼、艺术升华、审美泛化探析爱美之心各种社会意识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对日常生活中自觉、不自觉的审美心理予以全方位、多角度的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