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有如穿越历史长廊,对中国之美所做的一场鸟瞰式的巡礼。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谈起,一路走过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程,触摸青铜器 狞厉的美 ,感受楚辞汉赋的 气势与古拙 ,聆听 盛唐之音 ,融入宋元山水的 无我之境 与 有我之境 ,感受明清文艺的市民气息与 浪漫洪流 在短短十几万字里,李泽厚娓娓道来,梳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脉络,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艺术形式,既大气磅礴,又细腻深刻。本书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产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勾画出中国历史与文艺的整体轮廓,堪称一部极简中华文明史。
中国艺术重视生命境界的创造,追求形式之外的意趣,要在变化表相中表现不变的精神,时间性超越便是艺术家最为重视的途径之一。 四时之外 四字,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灵魂,也是造成中西艺术内在差异的本质方面。朱良志教授这本新著主要是从时间和历史入手,来讨论中国艺术的发展和核心观念的形成,发掘中国艺术在时间超越中所体现的独特的历史感、人生感和宇宙感。 朱良志教授在本社出版的《真水无香》,主要讨论 天趣 问题;《南画十六观》,以 真性 为线索,追踪文人画的发展;《一花一世界》,围绕 量 对传统艺术观念展开思考;《四时之外》,则是传统艺术中 时间 问题的探讨。四本书都是对中国艺术基础观念的研究,抉发新意,见解独到。
《中国美学十五讲(第二版)》是作者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课的讲稿,讲述的是中国美学的基本内涵。他尝试通过中国美学发展自身的逻辑,去接触其核心问题,理出一个初步线索,着重敷陈中国美学的 生命超越 特性。全书分为三个意义单元:前五讲分别从道、禅、儒、骚以及气化哲学五个方面,追踪生命超越美学产生的根源及其流变,这是根源论;中间五讲集中讨论中国美学在知识之外、空间之外、时间之外、自身之外、色相世界之外追求美,体现出独特的超越美学旨趣,这是形态论;后五讲则是对境界、和谐、妙悟、形神和养气五个基本美学范畴的讨论,这是范畴论。书稿深具学理,高屋建瓴且探幽烛微,颇见学术功力,兼之行文畅达优美,颇富情致和文采,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美学著作。本次修订吸收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
王国维一生著作等身,思想深邃,无数文人学者为之仰止。作为后人,我们编辑《王国维:一个人的书房》一方面是为了纪念先生对中国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贡献,另一方面是为了启迪读者,让读者通过文字走进王国维的心灵世界,与大师做时空对话,从而提升个人的修养与自身素质。在编辑过程中,分述、讲、品、写、作、抒六大部分,对遴选出的作品进行分类,比如 抒 中,记录王国维所写的诗词,这些诗词虽然短小,但字字如玑珠、句句赛环佩,读之沁人心脾、回味无穷,有绕梁三日之余韵。通过这些诗词,我们不难看出,大师严谨治学的同时,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及细腻的人文情怀。当然,为了尊重这位殿堂级的人物,我们保留了先生生前文章的原貌,比如文章中 [] , () 等符号,以及那个时代所用的文字(文字规范后,现在看来有些字是错别字)和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收录了《谈美》和《谈美书简》两部作品。书中谈了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本质等问题。作者认为艺术化的生活,既是个人修养、快乐的源泉,也是净化人生、美化心灵、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良方。
本书有如穿越历史长廊,对中国之美所做的一场鸟瞰式的巡礼。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谈起,一路走过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程,触摸青铜器“狞厉的美”,感受楚辞汉赋的“气势与古拙”,聆听“盛唐之音”,融入宋元山水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感受明清文艺的市民气息与“浪漫洪流”……在短短十几万字里,李泽厚娓娓道来,梳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脉络,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艺术形式,既大气磅礴,又细腻深刻。本书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产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勾画出中国历史与文艺的整体轮廓,堪称一部极简中华文明史。
《中国美学文脉史》是一部以文化人类学角度研究中国美学的学术著作。作者引入文化哲学这一概念,以 文脉 这一范畴与思想贯通全书,连缀起中国美学历史的四大阶段:史前至秦汉的 前美学 时期;魏晋至宋元中国美学的 建构 时期;明清中国美学的 完成 时期;1911年至今的中国美学文脉的继承与开新时期。本书遵循 历史优先 的原则,将中国美学文脉分为 巫史文化 诸子百家 经学一统 玄佛儒 理学与实学 等章目,以其独特的学术视角和丰赡的学术资料,呈现了中国美学的初始、奠基、建构、深入、综合等不同阶段的面貌。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哲学基础,适应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和文化繁荣发展的需要,着力发掘和弘扬中国自古以来美学和美育思想传统,打通中西与古今,融合美学、教育学和艺术学知识,用美育本体论、审美发展论(美育心理学)和美育方法论三个板块建构中国自己的美育学理论体系,是中国传统美育思想当代转化的一项成果。本书对美育的性质和特点、美育与德智体劳的关系、美育的形态、人的审美发展、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和培养、美育的途径和方法、美育教师核心素养等作了全面的阐述,既有厚重的学术性,又有鲜明的实践指向。 本书是国家社科重大项目 当代中国美育话语体系建构研究 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6ZDA110),更是作者40年坚持美育基础理论研究的结晶。
本书是李泽厚先生告别美学30年后,*推出的一部美学论著。摘录了李泽厚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的重要美学观点,如美感两重性、美是自由的形式、理性的神秘、美学是*哲学等论述,显现了作者所拥有历史纵深度的哲学美学的轮廓面貌。本书可与著名的《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俗称 美学三书 )一起,构成李泽厚先生的 美学四书 。
中国艺术重视生命境界的创造,追求形式之外的意趣,要在变化表相中表现不变的精神,时间性超越便是艺术家最为重视的途径之一。“四时之外”四字,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灵魂,也是造成中西艺术内在差异的本质方面。朱良志教授这本新著主要是从时间和历史入手,来讨论中国艺术的发展和核心观念的形成,发掘中国艺术在时间超越中所体现的独特的历史感、人生感和宇宙感。朱良志教授在本社出版的《真水无香》,主要讨论“天趣”问题;《南画十六观》,以“真性”为线索,追踪文人画的发展;《一花一世界》,围绕“量”对传统艺术观念展开思考;《四时之外》,则是传统艺术中“时间”问题的探讨。四本书都是对中国艺术基础观念的研究,抉发新意,见解独到。
美学一贯重视术语,有鉴于此,本书通过对影响力深远的德国美学传统及其关键术语和概念的介绍,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进入哲学美学关键问题和论争的入口。出自德国美学传统的概念对其他语言的相关领域研究以及欧陆哲学和艺术理论的多样视角都产生了广泛影响,因此,本书既促进了德国学界的相关研究,也 了德国学术的疆界。
本书是骆冬青教授给大学生开设的《美学智慧》课程讲稿整理而成,以生动鲜活的语言讲述抽象深奥的概念 艺术哲学自有一种智慧,即美学智慧。 马克斯 韦伯为何发出 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 的痛斥?为什么人会厌恶人而亲近机器?在科学的挤压下,美学如何寻回一点尊严? 翻开本书,跟随作者的思维,遨游美学的课堂,去寻访答案吧!
张世英主编的《美在自由——中欧美学思想比较研究》从审美意识的哲学基础、审美与语言、美与真善、欧洲审美意识与人的主体性、美与人生境界五个维度对中欧美学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比较研究。欧洲文化传统长期以”主客二分”占主导地位,其美学思想亦长期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之上,故重典型美——理性美,其流弊在脱离生活与现实;直至现当代或所谓“后现代”,才转而倡导“人与世界融合”的“在世结构”。但欧洲人背负“主客二分”——非此即彼的传统包袱过重,欲达到人与世界一体之真正的、深切的领悟与玩味,却非易事。《美在自由——中欧美学思想比较研究》作者为此而用相当篇幅论述了中国美学思想中建立在“天人合一”基础上的”意象说”,认为欧洲人应吸收中国此种美学思想的优点,从中学习如何体悟和玩味彼此融通的意
在作者看来,中国唐宋之际的禅宗变革,就类似西方的文艺复兴。慧能的《六祖坛经》也堪称 西天 的佛教思想与中国的佛教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结晶。但是,这一思想结晶的走出庙宇并逐渐向哲学、美学渗透的过程,却相当漫长。尤其是美学,直到明清之际,才有了初步的成果,并且再直到20世纪初,才有了最终的完成 这也就是中国现代美学的诞生 生命美学的诞生。 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 ,这,就是 中华民族三百年来的美学追求 。无疑,在这当中, 美的冲突 正是恢弘壮阔的美学主旋律,其变化和展开,则体现为五个巨大的问号:为什么东方的中国能独立产生雄踞同期世界美学峰巅的古典美学?为什么逐渐进入近代的中国未能相应地在美学启蒙中逐渐独立产生自己的美学?为什么近代的中国借助西方近代美学的理论武器,却未能建树自己的完整的近代
本导读,结合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平、哲学思想基础、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认识论美学的批判、以及对其中核心关键词 生活 翻译中的俄汉差异进行重新解读,发掘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理论价值,使我们更为准确而深刻地理解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对前人阅读这篇论文产生的误解和误读提出了有理有据的纠补意见,还车尔尼雪夫斯基应有的历史地位。对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建设特别是 生命美学 的建设,有较高的借鉴指导意义。本导读也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思想存在的历史局限性作出了中肯的分析,但认为,不影响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思想的根本正确性和伟大。
本书是生命美学理论专著,是生命美学创始人潘知常教授关于审美活动的本体论内涵及其现代阐释的专著。本书关注美学的当代问题,即 美学何为 ,作者从审美活动的历史发生、逻辑发生、外在辨析、内在描述、历史形态、逻辑形态等诸多方面,对审美活动古今形态与拓展形式进行审视、阐述。具有较高的美学研究价值。对于当代中国美学来说,生命美学的兴起及不断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思想史意义与价值。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语境看,生命美学彰显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尤其是彰显人之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实质上是为了在回归本真的诉求中焕发生命的感性力量,使之充盈艺术审美的生动气韵。
内容简介 宗白华先生一生著述不多,而《美学散步》则几乎汇集了其*精要的美学篇章,是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的一部美学著作。全书文辞典雅,富于诗情画意,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娓娓道来,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鲜活起来,让每一位为俗务所纷扰的现代读者,每一个渴望自由宁静的现代心灵,都能在先生灵动的文字里,充分感受人间的诗意和对生命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