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是朱光潜先生为写作《西方美学史》搜集和翻译的外文资料,是一部未完成的书稿,但其意义和重要性却是不容小视的。朱光潜先生在《编选凡例》中说:本书的“用意一方面是替《西方美学史》的论点提出根据,一方面是让读者接触到一些手资料,以便进行独立研究和思考”。作者花在本卷上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过《西方美学史》的编写工作,可见其注重原典,追求史有实据的严谨的治学精神。当时曾在一些刊物上发表了部分译文,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1962年编印的《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代表人物已有译著出版的,就不再选译,如柏拉图、莱辛和维柯,只在目录中标注。
本书是国内部从美学高度研究戏剧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全面论述戏剧美学特征的教材。它涵盖了戏剧的发生、范式、文体、结构、体裁、空间、形态、语言,并结合人类表演学、戏尉表演心理学、观众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对戏剧艺术的美学特征作全面论述。它不。是枯燥无味地阐述美学理论,而是紧密联系戏剧表导演和创作的经典作品、先锋新潮成果,对世界各种戏剧流派的许多佳作,用当代美学的眼光加以审视研究,从而使这部戏剧美学著作既有大学教程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又兼具现代性和可读性。
自20世纪伊始,审美经验成为西方美学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实用主义、阐释学、接受美学、现象学美学生活美学等,都不约而同把审美经验当作各自思想体系的重要范畴予以研究。各种多元的意见固然可以丰富审美经验的研究,却也造成了观念上的混乱。 针对审美经验观念上的混乱状况,本书梳理了西方审美经验观念的流变历史。作者认为,研究审美经验,不能只拘泥于审美态度、审美情感等具体要素的分析,更要注意这些要素与各个时期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据此,作者结合各个时期具体艺术实践,把西方审美经验观念的流变分为“抽象化”、“独立化”及“本体化”三个阶段,一方面为当代审美经验研究提供历史参照,另一方面说明,当代审美经验观念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它的本体论特征,即承认所有日常经验均具有审美经验的潜质。因此,审美经验向
本书是一本全面论述翻译美学理论的专著,其特点是以语际语言审美及表现为主轴展开翻译美学课题的理论描写,其中包括对汉语美与英语美的概括论述、中西方翻泽美学思想的发展概略、语言审美的方法沦和价值观论、语言审美与文化研究、语际语言审美表现对策论和方法论以及风格翻译研究等等,涵盖对不同文体语际转换的种种翻译美学理论基本课题的深入探讨。作者还在本书序言中力倡“翻译学回归美学研究”,认为这是提高翻译和翻译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
我们所谓经典美学,以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为代表,总是以“美”的本质论为起点或中心,由此推演出整个美学体系大厦:美—,审美形态—一审美意识—一艺术创造—一艺术品—一艺术接受—一艺术批评。这个体系里的每个环节在逻辑上都是环环相扣、步步相依的。因此,这种美学体系必然讲究总体性:有机、完整和系统。它自从20世纪初被引进以来,曾给予面对古典审美传统崩溃而力求重建新的审美规范的中国人以极大的总体性慰藉。甚至到十多年前的“美学热”中,当西方人早已放弃虚幻的经典美学体系而关注具体的语言组织时,中国美学学者还依然对这种经典美学体系满怀热诚和渴望,相信它能够帮助饱经政治困厄的中国人,实现“真正人性的生活”或“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解放”这一理想。换言之,人们带着“文化大革命”的惨痛记忆,心中充满启蒙主
《美现象的哲学思考》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解开了古希腊时代的哲学家们提出并折磨了历代大哲学家们数千年之久的“美学之谜”,尤为重要的是它在解开美学之谜的过程中引入的“感情认识”这一新概念。这一概念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中最重要的也是根本的概念。作者提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感情认识”这一新概念是对人类人文科学事业的重要贡献;与亚里士多德开创人类科学思维方式的《工具论》相类比,本书揭示了人类特有的另一种思维方式,它是研究社会现象不可或缺的工具。这一概念不仅引导我们解开了“美学之谜”,或将使人文社会科学产生突破性的进展;它将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类历史和各种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