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哲学史》1-4卷,由著名哲学史家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等负责撰写、三代学人共同奋斗28载完成的皇皇巨著,总计近400万字。该书主要论述了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六世纪长达1200年希腊哲学的发展演变,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二部多卷本希腊哲学史著作,既体现了我国学者对古希腊哲学研究所作出的独特的理论贡献,标志着我国学者研究西方哲学的视野与深度都有了大大的拓展,也是我国学术研究走向世界、可与国际一流水平进行互动对话的优秀成果。该书是中国学者以中国学术视野对古希腊哲学进行断代史研究的鸿篇巨制,对于加强希腊哲学史特别是晚期希腊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对于加强西方哲学史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卷全部论述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学说,并简述早期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历史。现在保存的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篇幅浩大,内容
《希腊哲学史》1-4卷,共近400万字,是汪子嵩先生负责主持,由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撰写,三代学人共同奋斗28载撰写而成皇皇巨著;主要论述了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六世纪长达1200年的希腊哲学史,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二部多卷本希腊哲学史著作,是中国学者以中国学术视野对古希腊哲学进行断代史研究的鸿篇巨制,体现了中国学者对古希腊哲学研究所作出的独特的理论贡献。《希腊哲学史》(第四卷上下) 在搜集和钻研了大量的原著资料(包括希腊文、拉丁文资料)和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眼于史论结合,从伊壁鸠鲁学派、斯多亚学派、怀疑派、普罗提诺与新柏拉图主义、希腊哲学与早期基督教五编,展开对晚期希腊哲学的各流派思想演变及其发展脉络的深入探讨,并注重梳理晚期希腊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在一个新的高度上重新审视希腊哲
《西方哲学史》是一部讲述西方哲学发展历程的著作,其雏形为梯利教授在大学任教时的讲义。全书分中英文两册,具体分为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三编。往下又划分为自然哲学、知识和行为问题、重建时期、伦理运动、宗教运动、基督教和中世纪哲学的古典来源、经院哲学的形成期、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英国经验主义的开端、欧洲大陆的唯理论、启蒙运动哲学、康德的批判哲学、德国的唯心主义、黑格尔之后的德国哲学、法国和英国的哲学、法对理性主义和唯心主义等二十篇。篇下设章,讲述更为具体。文后附原书索引,便于读者检索细目。中文字数接近七十万,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哲学史著作。此次中英文对照出版,规模浩大,出版方特意延请业内的哲学博士、博士后共同翻译打造校准,力求让此选题更加精准、完善,让更多学人、哲学爱好者,一
本书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大手印心性修炼的诸多窍诀,并进行了通俗地诠释。作者依托对香巴噶举大手印文化的研究,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打破教派局限,不管显密大小,汲取其心性修炼的滋养,并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扬弃、消化和实践,重新整合,独成体系,并命之为“瑜伽心性学”。 本书侧重两个方面: 一是关于心性的修养与训练。本书拒绝长篇大论,拒绝生僻深奥,拒绝考据训诂,借鉴古代印度诸佛学大师的谒颂体,去其枝蔓,直达本体。它试图“直指人心”,既具备世界观意义,又具备实践论和方法论的价值。 二是系统地介绍了少为人知的人类文化瑰
20世纪20年代,胡适以半部《中国哲学史》暴得大名。起而批评者有陆懋德与钟泰。陆著《周秦哲学史》,反对胡以西式知识论与逻辑法肢解先秦哲学;钟则著《中国哲学史》,反对胡以西方哲学术语“强为比附”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在近代已成为中国哲学之”镜”。有以此”镜”照出”中同于西”者,如谢无量、胡适、冯友兰;有以此“镜”照出”中异于西”者,如张东荪、张岱年;亦有根本不照此“镜”者,如陈黼宸、陈汉章、钟泰。 本书初版于1929年,系作者执教杭州之江大学时所作。以宋代为界,分上下两卷,整体讲论中国古代哲学发展之历史,是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之前最为全面详尽、体系庞大之、“中国哲学史”著述。
本卷收入冯友兰所撰《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该书原名《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编》,1962年12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出版《三松堂全集》(版)第六卷时,冯友兰本人将此书定名为“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并略有修正、补充;《三松堂全集》(2001年第二版)出版时又重作校订。 本次校勘,以第二版《三松堂全集》为工作本,以上海人民版为对校本,“参考资料”部分又尽量核对了原文。
《牛津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具有性和综合性的单卷本哲学史,充分体现了牛津版思想史著作的特点。该书包括古代哲学、中世纪哲学、从笛卡儿到康德的近代哲学、康德之后的欧洲大陆哲学、从密尔到维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学以及西方政治哲学。其作者皆为的哲学史家,以清晰精练的文笔,深入浅出地勾勒了博大精深的西方哲学的历程和重要思想。与充斥着“柏拉图说……”、“康德说……”的常见叙事方式不同,本书着重严格而清晰的分析,对厌倦了教科书式的表述方式的读者来说是相当有益的读物。无论是对思想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还是学者,都会从中汲取到知识和灵感。
哲学史在很多方而就像史诗式的小说。可敬的先哲们为增慧后学,经过痛苦的思想砥砺,缔造了哲学传统。 在这巨大的哲学家族总会有一些 不安分子 (black sheep)频生事端、搅动倪墙,甚至触怒当政者。哲学流派之间也经常针锋相时、势同水火,但却从未真正分出胜负。这些对峙随着传奇一起代际相传,表现为一种发展的进程。旧论弃如敝屣,新凋登堂入室,尽管有时候只是风行一时而已。 因此,正像一个大哲所说的,哲学史是观念的历险。这本书就是试图勾勒出这出大戏的线索。
本书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大手印心性修炼的诸多窍诀,并进行了通俗地诠释。作者依托对香巴噶举大手印文化的研究,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打破教派局限,不管显密大小,汲取其心性修炼的滋养,并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扬弃、消化和实践,重新整合,独成体系,并命之为“瑜伽心性学”。 本书侧重两个方面: 一是关于心性的修养与训练。本书拒绝长篇大论,拒绝生僻深奥,拒绝考据训诂,借鉴古代印度诸佛学大师的谒颂体,去其枝蔓,直达本体。它试图“直指人心”,既具备世界观意义,又具备实践论和方法论的价值。 二是系统地介绍了少为人知的人类文化瑰
《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论(精)》收入何炳棣先生有关思想制度史方面的论文十五篇。这十五篇论文除了《北魏洛阳城郭规划》和《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两篇外,其他十三篇都发表或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反映了何炳棣先生自明清经济制度史向中国思想史的治学志趣的转向。何先生认为,经济制度史是龙的骨架,思想史是龙的眼睛,何先生很后二十多年,就是在完成“画龙点睛”的学术转向。书中所收每篇论文都反映了何炳棣先生以扎实考据见长的学术功力。
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思想,虽均重工业化、民主化、科学化这三大核心理念,也强调中国文化的现代复兴,但面对不同的历史情境,晚清与民国这两个时期又各有其独特性的一面。经济现代化方面,晚清强调“以商立国”、“商务”、“商战”、“自由经济”,民国则强调“以工立国”、发达国家资本、社会主义、统制经济计划经济;政治现代化方面,晚清强调“兴民权,开议院”、“君民共主”,民国则是国家主义、法西斯主义、新独裁论高涨;文化现代化方面,晚清强调“保教”、“以国粹激励种姓”、“古学复兴”等,民国则突出西化与苏化、现代化与世界化、科学与新道德等,展现出与晚清不同的特点。之所以如此,一则所学之典范欧西本身发生了历史与思潮的巨变,二则中国政局与思想脉络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历史的发展事实表明,任何一种现成的模
本书是法国知名学者程艾蓝关于中国思想史的著作。曾获1998年西方汉学优选奖儒莲奖。此书源于作者的大学讲课草纲,以既历史又主题的方法来叙述一个长达数千年的精神历程。其中重点凸现了复杂整体中几个惊人的时刻,可与钱穆、葛兆光等人的《中国思想史》互为补充。西方对中国思想传统的介绍往往集中于某个局部,或过于片面。本书作者程艾蓝凭借其法、中双重身份的先天优势,从中、西方双重视角审视中国思想,梳理了从商朝到五四运动间中国思想的演变。她既不依照预先确定的史学范式,也不试图论证某一特定的论题,而是用中国思想家自己的语言忠实呈现他们想说的话,再借汉学学者的阐释进行解读。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书不仅为西方读者打开了了解中国思想的大门,也向中国读者提供了一次反观本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