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傅佩荣教授首创中西比较视角解读老子思想的现代意义,详解老子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接中国传统,照见西方哲学。傅教授特别用心阐释了老子的三个关键词:道、德、圣人,以此展现其完整而完美的哲学系统。“道”不再是“人之道”,而是“道之本身”,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这个定义贯穿全书,使阅读者立即提升境界,领悟自己的生命也是有“来源与归宿”的。由此,可进一步理解老子的用心,他是要化解乱世之中的“存在上的虚无主义”。深度理解老子思想,修习《道德经》中的人生管理智慧和修养法则,成为自己生命的统治者。
《希腊哲学史》1-4卷,由著名哲学史家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等负责撰写、三代学人共同奋本书论述公元前5至前4世纪的希腊哲学,主要阐发智者、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此时已经开始进入希腊哲学的全盛时期,主要特征已从早期以研究自然为中心转变为以研究人和社会为中心,伦理问题和社会政治问题成为讨论的重点。但本书力图提示希腊哲学思想发展的逻辑,因此重点论述他们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思想;同时也关注他们的政治、伦理等思想,力图全面阐释他们尤其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思想体系。本书解决了三大国际希腊哲学研究界的难题:有关智者的史料问题,有关柏拉图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划分问题,有关柏拉图思想的发展变化问题。全书论述系统,阐释精微,对于加强希腊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加强西方哲学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
所谓“道统”,又称道统论或道统论,即中国儒家关于先王之道传承系统的学术理论。“道统”观念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由唐代韩愈*早提出,但却是孔孟以来的一贯思想。儒家“道统”从哲学上讲,具有认同意识、正统意识、弘道意识。 《中华道统思想发展史》是一部开拓性的中国文化与哲学史专著,是国内*部系统、全面、深入研究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在中国文化和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华道统思想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及其理论的学术著作。该书由绪论、道统溯源、先秦道论、儒家道统思想的发端、道统论的正式提出和确立、道统思想的流传与演变、现代新儒学的道统论等章节组成,系统梳理了从上古尧、舜,经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到现代冯友兰、牟宗三等的道统思想数千年产生发展演变的
本书是德国的古希腊哲学史家爱德华·策勒尔的著作之一,对前苏格拉底哲学、阿提刻哲学、希腊化哲学、罗马帝国哲学做了较详细的论述,本书在义理阐释方面,不仅透彻,而且颇富新意。既可供专家学者备之于案头,又可作为一般读者进入古希腊哲学殿堂的理想入门书。
内容简介 日本著名学者小野泽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先生主持编纂,户川芳郎等先生参加的《气的思想——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一书,是日本汉学界在中国文化研究中涌现出来的独具一格的论著。本书旨在从我国古代文明的整体进程出发,系统考察自先秦以至近代的经典文献,借此分析和展现在我国古代思想传统中,作为自然和人的基本构成的哲学概念——“气”的生发流变过程,从而归纳我国自然观和人的观念的演变之路。本书把中国思想史上出现的“气”的概念作为“点”,来考究自然观和人的观念这个“面”,它沟通了哲学概念和中国古代文化各个领域的联系,阐发了凝聚在抽象概念中现实的内涵,是一部文化思想史领域的名著。
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非一个卓越的人做的孤立思考”,罗素对哲学史的论述使这部书成为每个人案头的哲学读本。 本书作为西方哲学史的教科书,按照我们约定俗成的划分方式,讲述的是从公元前6世纪以 后到公元20世纪之前的2500多年间,西方哲学产生、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作为中国哲学思想核心的关键词,一般称之为“范畴”和“概念”。这里使用的“观念”,其意义要比概念和范畴广些。因此,此书除了选择比较重要的有关中国哲学概念的讨论外,还适当选择了更具一般性的中国文化观念方面的讨论。在中国观念史中,有的观念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意义演变过程,有的则是一个时期比较注重的。此书所选观念,兼顾这两个方面但更多的则属于后者,以显示观念的时代性。有关中国观念,海内外已经进行了许多研究。此书所选择的讨论,力求能够反映20世纪末期有关这方面研究的新的重要成果。在注重思想史研究与文化史和社会史紧密结合的情势下,继续强调观念史的研究似乎不合时宜,但编者相信,观念史的研究方式,仍然是重要的。因为观念确实具有自身的逻辑,它不只是对外部条件和关系的一种反映。
本书主要叙述从南宋朱熹到明末的思想发展,五十余万字。作者通过充分掌握手资料,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本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精神,试图将中国古代社会史与思想史的研究熔为一体,对南宋朱熹至明末这一时期的思想历程展开系统梳理和考察,比较全面而深入地阐释了这一时期所有重要的思潮和理学家的思想,如朱熹、陆象山、陈亮、叶适、黄震、邓牧、王阳明、王廷相、黄绾、吕坤、王艮、何心隐、李贽、方以智等。
本书是《中国思想通史》系列之一,本书主要包括:汉代社会与汉代思想、汉初百家子学的余绪及其庸俗化的倾向、董仲舒功羊春秋学的中世纪神学正宗思想、司马迁的思想及其史学、西汉中叶的社会危机和社会批判的思想、两汉之际的思想、汉代白虎观宗教会议与神学思想、王充的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两汉经今古文学之争论、汉末统治阶级的内江与清议思想等内容。
本书通过充分掌握手资料,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本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精神,试图将中国古代社会史与思想史的研究熔为一体,对隋唐至北宋这一时期的思想历程展开系统梳理和考察,特别是紧扣学术思潮中的学派及其代表人物思想如玄装、法藏、惠能、刘知几、韩愈、李翱、柳宗元、刘禹锡、王安石、司马光、邵雍、周敦颐、张载、二程、苏氏父子等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和辨析。
潘晓的一声呐喊,如空谷足音,在迷茫的心灵中引发了巨大的回声,它形成的是一场集体的心灵反叛,是对那个尚未完全逝去的、对人的尊严视而不见的时代的彻底反叛!它曾让当年的千百万青年为它哭为它笑为它激动为它争辩为它深思;也让千百万的中年频频回首没齿不忘……有人说它掀开了八十年代中国的扉页,是整整一代中国青年的精神象征;还有人干脆说它是中国市场经济的真正的思想启蒙;它曾一度被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成功范例广为
《思想史中的日本与中国》是一本讨论思想史认识论的书:部讨论了沟口雄三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整体结构,特别是他在经验研究中折射出来的原理性假说;第二部讨论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生在日本的昭和史论争。《思想史中的日本与中国》通过对这两个个案的研究,提出了关于如何破除静态的知识感觉,建立把握动态过程的认识论课题。在形而下层面建立多元的普遍性,关键在于如何通过相似性进入差异,并进而在差异状态中理解差异。为此,不仅需要哲学认识论的翻转,而且需要对经验的重新认知。破除旧形而上学的干扰,把世界视为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事物的集合体,这个恩格斯留下的思想课题,通过对形而下之理的探讨激发出新的理论能量。
《百年中国哲学革命》提出和论证了近代以来百 年中国哲学进行了三次革命,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 中国传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主要哲学家做了中肯 的评析,对为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和构建中国现代哲 学做出重要贡献的代表性哲学家进行了实事求是的独 到评论,对百年中国哲学革命研究中的诸多问题进行 了富有启发性的探讨与争鸣。作者许全兴立足于当代 中国和世界大变革的现实,对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若 干重大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疾呼“马列责我开生面 ”的创新精神。本书所论问题既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成果,又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有益于推进思想文 化革命及社会变革。
本书从剖析孔子仁学开始,提出中国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问题,认为血缘、心理、人道、人格为因素,孟、荀从内、外两方展升为光辉的个体人格和的人类特征,而以实用理性、乐感文化为部精神。本书并以此贯穿论说了自先秦至明清的各种主要思潮、派别和人物。其中着重论证了中国的辩证法是“行动的”,而非“思辩的”,论说了秦汉时期所形成具有机反馈机制的“天人感应”宇宙观流传至今,庄子、禅宗的哲学是对人生作形上追求的美学,宋明理学作为道德形而上学仍具有重要价值,以及在明清时期思想中“内圣”与“治法”已出现分离,标志着中国式的政教合一将逐动摇,认为这是走向近代的重要趋向等等。
《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论(精)》收入何炳棣先生有关思想制度史方面的论文十五篇。这十五篇论文除了《北魏洛阳城郭规划》和《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两篇外,其他十三篇都发表或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反映了何炳棣先生自明清经济制度史向中国思想史的治学志趣的转向。何先生认为,经济制度史是龙的骨架,思想史是龙的眼睛,何先生很后二十多年,就是在完成“画龙点睛”的学术转向。书中所收每篇论文都反映了何炳棣先生以扎实考据见长的学术功力。
本书是德国的古希腊哲学史家爱德华·策勒尔的著作之一,对前苏格拉底哲学、阿提刻哲学、希腊化哲学、罗马帝国哲学做了较详细的论述,本书在义理阐释方面,不仅透彻,而且颇富新意。既可供专家学者备之于案头,又可作为一般读者进入古希腊哲学殿堂的理想入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