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思想,虽均重工业化、民主化、科学化这三大核心理念,也强调中国文化的现代复兴,但面对不同的历史情境,晚清与民国这两个时期又各有其独特性的一面。经济现代化方面,晚清强调“以商立国”、“商务”、“商战”、“自由经济”,民国则强调“以工立国”、发达国家资本、社会主义、统制经济计划经济;政治现代化方面,晚清强调“兴民权,开议院”、“君民共主”,民国则是国家主义、法西斯主义、新独裁论高涨;文化现代化方面,晚清强调“保教”、“以国粹激励种姓”、“古学复兴”等,民国则突出西化与苏化、现代化与世界化、科学与新道德等,展现出与晚清不同的特点。之所以如此,一则所学之典范欧西本身发生了历史与思潮的巨变,二则中国政局与思想脉络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历史的发展事实表明,任何一种现成的模式都
《明代哲学史(修订版)》是外部系统阐述明代哲学的专著,内容包括明代初年的朱子学,阳明心学的先驱,王阳明的良知之学,阳明各派弟子主要是浙中、江右、泰州对阳明学的发展,明代中后期的朱子学,明末东林、蕺山对朱子与阳明的融合,黄宗羲、方以智、王夫之等明清之际思想家对明朝学术的反省与总结,以及明代佛教、道教与儒学的会通,初传时期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与吸收等,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了明代哲学的发展脉络。在论述中,注意各家的独特性及其思想深度,各思想家在整个明代哲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相互影响。对明代哲学的独特问题如良知的有无、动静、中和及本体与功夫、先天与后天等有深入阐发。《明代哲学史(修订版)》版曾获得北京大学第八届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和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哲学二等奖。
在政治生活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作为反思政治生活深层本质的政治哲学,已日益成为理论界的一门显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也愈来愈成为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和题中应有之义。正是基于此,本书主要探究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历史逻辑、唯物史观中的正义理论的基本特征,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政治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中西哲学在起源阶段的根本不同,必然导致二者在哲学史的发展脉络中的差异性。中国哲学应该回归到原来的“天人合一”精神的性与经验性、神圣性与世俗性的有机统一,从西方哲学的哲学范式恢复到传统中国文化的有机统一。
本书所用的方法,是在全面阅读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先确定被研究、被描述的思想家的问题域,然后找出与这个问题相关的概念范畴;依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原则,以中心范畴为纲,构成一个概念范畴的框架;理出这个框架中的逻辑关系,然后将这个框架依照其逻辑顺序叙述出来;在这一程序中,重点对这个框架中主题概念的形成及与其他概念的关系加以说明。本书以揭示被研究者的思想本身为主要任务。本书有专章叙述佛教、道教哲学及传入时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碰撞。
本书是一部西方哲学的大观,全书详细地介绍了教父哲学、奥古斯丁的基督教哲学、黑暗时期的哲学、经院哲学的开端和兴盛、托马斯阿奎那的证明之路等,适合哲学研究者参考学习。本书讨论了哲学的反思活动在与基督教的信仰实践的相遇会通的历程中开显出来的基本原则。哲学的反思活动所开显出来的原则也就是理性自身的原则。而由于这些原则是在理欠妥基督教信仰的反思活动中被开展出来的,所以,我们这里把它们看做基督教的内在原则,也就是内在于理性因而符合理性的原则。这里要指出的是,基督教绝非只有上海所讨论的原则,对于哲学家来说,基督教永远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理解的仰系统统,就如哲学本身永远是一个开放的自由体系一样。我们这里之所以讨论上面的大三原则,只是因为在我们看来,它们在哲学中的确立对于塑造哲学本身来说具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