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谈人生:心灵的旅程》 健康的生命离不开身、心、灵整合,圆满的人生更需要身、心、灵整合。年轻时,也许侧重身(有形可见的外貌、财富、地位等)与心,注重“知、情、意”潜能的实现过程,具体展示于获取特定知识、发展人际情感以及培养个人志趣上。然而,有些抽象、往往被忽略的“灵”,其实起着主导作用。本书针对上述身、心、灵三个部分,提出各自的定位以及彼此间的适当关系,确立一套完整的价值观,给迷茫中的和即将迷茫的朋友提供一种思考方式,打开心眼看生命;给迷茫后和从没有迷茫的朋友展示另一种生活经验,张开双臂抱世界。
从希腊死亡之神桑那托斯之处学习死亡学,意味着“死亡”是一个与我们的核心体验有关联的重要问 题。因此,开始学习死亡和濒死知识的人们其实也是在探索自己的人生之旅,这个过程同时需要理智和情 感。在琳恩·安·德斯佩尔德、艾伯特·李·斯特里克兰编著的这本《最后的舞蹈--邂逅死亡与濒死(第 9版)》中,我们为学习死亡和濒死提供一个易于理解的、具有可读性的介绍,同时也揭示了这个领域的主 要问题。《最后的舞蹈--邂逅死亡与濒死(第9版)》充分体现了研究死亡和濒死的方法需要理智和情感 的结合、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结合,以及经验和学术的 结合。
《孔子的生命境界:儒学的反思与开展》分三卷,卷上为《生命境界》,卷中为《返本开新》,卷下为《理学新诠》。《生命境界》一卷收文七篇。前三文直接从生命说话。第一篇是孔子的生命境界,孔子一生,不厌不倦,下学上达,无论就人格发展、人生之路、人文精神来看,孔子都是上等的型范。第二篇也是顺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言,以说明生命活动与文化表现皆有所谓兴发、自立、圆成。因此,生命心灵需要“诗”,人文教化需要“礼”;宇宙人间需要“乐”。第三篇是就生命的三个本始:天地、祖先、圣贤,以反显现代人失落根土之后的贫血症。故提议在家庭安置“天地圣亲师”之神位,使只供住宿的家,转化为与祖先同在,与天地、圣贤同在的安身立命之所。
精益求精是一种健康而积极的态度,高标准总是好的。然而,有些时候我们倾向于给自己树立不现实的高标准,不管怎样,就是难以达到。这种高度的主义,通常是由低自尊引起的,会成为我们成功的阻碍,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和进食障碍。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CBT)是对治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罗兹·沙夫曼、莎拉·伊根、特蕾西·韦德著的《克服主义》描述了临床上“消极主义”的特征,针对性地提供了有效的自助手段和练习策略,以帮助人们打破总认为自己“还不够好”的消极主义倾向。
《哲学与人生》是傅佩荣教授的代表作,本书在旧版基础上新增50%内容,十余万字,并对全书进行了全新修订。全书以西方哲学为经,以东方哲学为纬,辅以宗教、艺术、教育与文化视野,拓展生命格局。本书的前半部分探讨哲学的思考方法、人性的真相、神话与悲剧、苏格拉底、西方伦理学、存在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提供由人生省思走向哲学的途径。本书的后半部分则探索中国哲学的起源、深入浅出介绍各家学说、讨论善恶与正义、变化与永恒、安身与立命,强调人的生命要设法实现各种价值。西方将哲学界定为“爱好智慧”,哲学的爱好智慧,不仅仅是理性的追求,更重要的是自我的修炼,慢慢摆脱本能的冲动和欲望的困扰。学习哲学,正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价值,明辨是非,指引人生方向,带领我们步入快乐的生活。
精益求精是一种健康而积极的态度,高标准总是好的。然而,有些时候我们倾向于给自己树立不现实的高标准,不管怎样,就是难以达到。这种高度的主义,通常是由低自尊引起的,会成为我们成功的阻碍,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和进食障碍。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uralTherapy,CBT)是对治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罗兹·沙夫曼、莎拉·伊根、特蕾西·韦德著的《克服主义》描述了临床上“消极主义”的特征,针对性地提供了有效的自助手段和练习策略,以帮助人们打破总认为自己“还不够好”的消极主义倾向。
与人的身体一样,一个人的人生境界总是伴随着他(她)的一生,而无论容颜如何改变,人生道路如何坎坷,人生命运如何波折。无论在何种境遇下一个人始终能够拥有和自主把握的是他(她)的人生境界,即他(她)心灵感通的意义域和价值世界,以及他(她)对于人生的态度,乃至他(她)的外在气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