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是中国社会大变动时期,其变动的规模、深度和速度,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没有哪一个世纪可以与之相比。社会大变动导致思想大变动,思想大变动的集中表现就是学术上的大论辩,而哲学论辩是其中最活跃的部分之一。由于哲学是全部社会实践经验的概括,是一切学科的概括,因此,哲学论辩实际上就是关于社会实践指导思想的论辩,是各个学科论辩的焦点,其意义无疑是非常重大和深远的。本卷的宗旨就是要把这一百年内哲学论辩的整体面貌和基本内容真实、全面、系统、简明扼要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下面说明一下我们编写《论辩?哲学卷》的一些想法。《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是一套熔资料性、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炉的大型系列书籍,是二十世纪关于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重要学术思想的汇要,共四卷四十册。本卷就是要把20世纪
本书突破传统编著思路,创新编著方法,把浩瀚无际的中西哲学体系转化为五个基本层面加以介绍和论述,具体包括:追溯中西哲学的思想渊源,探究中西哲学的演进历程,阐释中西哲学的主要流派或主题思想;求索中西哲学之于实践的价值:简介中西哲学的经典著作。其特点是系统而简明,从而给广大的哲学爱好者和需要哲学的人们提供了一条中西哲学入门的可能途径。
本书是由12篇专论续集而成,以这种由点及面的形式,试图从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学、伦理学、人性论、管理思想等多个层次和角度全面深入地展开中西哲学比较这一主题,以避免过去人们在这一问题的论述上所容易流于的泛泛和空疏。本书是《弘道中国古典哲学与现象学》一书的续篇。《弘道》是笔者六年前出版的一部关于中西哲学比较的专著。在该书里,笔者通过以消除主客对立为宗旨的西方现代现象学哲学与以天人合一为宗旨的中国古代哲学的比较研究,试图从中为人们揭示出二者基本精神的一致性,并基于对这种中西哲学从对立趋于同一的认识,提出了外的内化、内的外化这一“世界性”的文化和哲学的基本模式的构想。
《李卓吾两种阳明学》为“沟口雄三著作集”之一本。此书在中日两国各自的历史背景之下,试图揭示中日各自阳明学的特性:日本的阳明学产生于中国的阳明学,其后是如何走上自己的独特发展道路;同时,与日本阳明学的独特性相对,反过来又显示了中国阳明学的相对独特性。同时,通过讨论敬慕中国明末思想家李卓吾的日本江户幕府末期革命家吉田松阴的事迹,对于东亚阳明学的相似性与相异点进行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