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试图初步阐明汉语言哲学的内涵及其与中国哲学研究的互动关系。汉语言哲学经由汉语言考察展开穷理尽性以至命的哲学思考。析而言之,其一,基于汉语的独特经验,考察中国思想关于语言的本质、语言的作用与限度、语言和思想、世界、人的存在之间的基本关系等方面的洞见;其二,基于汉语的独特经验,通过跨语际的比较研究,考察汉语语法结构和中国思想的基本特质之间的相关影响;其三,基于汉语的独特经验,通过对中国古代及现代思想关键词的现象学描述,反思中国思想的语言环境,探索元哲学、知识论、政治哲学等层面的基本问题。
在整个20世纪,语言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时髦,但仅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这些争议问题才开始获得高水平的解答。《当代语言哲学导论》是对语言哲学中的主要争议和理论的一个导引,特别专注于各种语言机制。具体阐述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唐奈兰关于指称性使用和归属性使用的区分、塞尔的簇摹状词理论和克里普克等人的因果历史理论,概述了几种意义理论,如观念论、命题论、维特根斯坦的“使用”论、证实论,心理学理论等,探讨了语用学和言语行为、语义的语用学、隐涵关系等,并考察了有关隐喻的四种理论。
日常言语哲学建立在拒绝心理化和意指神话的基础上,建立在始终关注自然语言的经验性的基础上。本书通过对“构成性规则”、“满足条件”等概念、对非言辞行为的精神维度学说、对语言与命题内容的区分、对形式化地位的批评分析,回答了维特根斯坦和奥斯汀提出的种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