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客观上反映了上古社会的多种情况,抒写出作者片段的思想认识,含有极简单的哲学因素;且常用形象化的语句,带有朴素的文学色彩。因而这部书是有一定价值的上古史料。
作者预测,本书在内容上可能会遭遇一些学者的反对,因为许多处,尤其在一些大问题上,是不合于传统说法的,但不合传统之处并非由于作者太“主观”,乃由于太“客观”之故。以前易学家因不论易学史,多以现代思想去理解古圣思想,是以失去了时代思想递变的理路,弄得古今混淆。以前易学家讨论易学问题,多以《周易》一书中的字句为范围,是以各人紧紧地抱着几句话或几个字,官司打不清。作者现在是设身处地运思,尽量求做到以历史上伏羲氏的时代论伏羲氏的思想,以历史上周文王的时代论周文王的思想,以历史上孔子的时代论孔子的思想。《周易》一书中的字句当然是主要根据,同样主要的,是大的历史思潮的演变,将《周易》中所言投入历史思潮的演变中,印证出它的出处渊源。这样一来,就旁涉到当时的政治、社会、信仰等方面,也由此产生
解读周易古经,开发先贤智慧! 继承传统,光大中华文化!《重读周易智慧》从对中华元典——《周易》的认识入手,集中介绍了《周易》中的崇尚自然、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发明创造、彰往察来、循序渐进、革故鼎新、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等哲理。《重读周易智慧》作者刘明武从微小处入手,阐发出做人、做事的道理,具前人所未见,道前人所未道,是当今人们认识中华文化、学习中华经典时的入门之书。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又非常幸运地发现:考古挖掘出土的在湖北云梦睡虎地与甘肃天水放马滩两地秦墓出 土的竹简日书中,记载着完全相同于彝族文化的许多内容,如:彝文古书《占卜》、《占母》、《玄通大书》、《西南彝志》等有相同的建除、择吉凶、禁忌日、筮法等内容。尤其是彝、汉两个民族的天文历法,特别是对二十八宿和十二属相的记载和运用有着惊人的相同。由此也进一步证明,彝汉两个民族的文化是同源的。 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是中华各兄弟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主席曾指出:“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汉族人口多,也是长时期内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还有许多学者也认为,不仅汉朝以后有许多的少数民族融入汉族,而且在汉代以前的几千年中定当有更多的兄弟民族,以各种方式结合而成华夏民族的大家庭。汉族既为古代各族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又非常幸运地发现:考古挖掘出土的在湖北云梦睡虎地与甘肃天水放马滩两地秦墓出 土的竹简日书中,记载着完全相同于彝族文化的许多内容,如:彝文古书《占卜》、《占母》、《玄通大书》、《西南彝志》等有相同的建除、择吉凶、禁忌日、筮法等内容。尤其是彝、汉两个民族的天文历法,特别是对二十八宿和十二属相的记载和运用有着惊人的相同。由此也进一步证明,彝汉两个民族的文化是同源的。 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是中华各兄弟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主席曾指出:“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汉族人口多,也是长时期内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还有许多学者也认为,不仅汉朝以后有许多的少数民族融入汉族,而且在汉代以前的几千年中定当有更多的兄弟民族,以各种方式结合而成华夏民族的大家庭。汉族既为古代各族
这本书的写作缘起,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90年代。天骥师为博士生开设“古代典籍选读”课程,精读过《老子》、《庄子》、《论语》,也逐字逐句地释读过《周易》。对于《周易》,天骥师别有会心,每每有一得之见,备课时写在书上,课间讨论,偶有生发,也随手笔录,愈积愈多,稍具规模。有时候,道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发前人所未发,那一种兴奋劲儿难以掩饰;有时候,反复思量,瞻前顾后,未免犹豫再三,战战兢兢。一晃多年过去,热处理之后冷处理,冷处理之后又热处理,天了切入口.静下心来,以古稀之年安坐在电脑之前,幕上跳出来的一个个方块字,然后选字、换字,组成成段落,还要时不时地左查查,右翻翻,找字源,注得不亦乐乎。
《周易》跨越时空的永恒智慧,对于人的自身发展、对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都具有非凡的启迪和指导意义。作者长期潜心于《周易》的学习与研究,经过多年摸索,近来终有所悟,不仅找到了六十四卦的变卦规律,还初步掌握了一套新的解卦方法。依据这一方法,从文本主体入手,对《周易》卦、爻、象辞进行了全新解读,不仅将原作省略部分给予了补充,还尽可能详尽地指出了一些重点词、句的来源或出处。
本书系作者经过二十年研究,彻悟易学原委后对《周易》做的白话注解。作者指出《周易》以奇卦为经、偶卦为纬,每两卦为一对,编织了一个立体章回式结构,是周公旦借卜辞形式记录文武二王开国事迹,用来教诲后世的著作。其中,上经是写周武王的业绩,下经是写周文王的故事,乾坤既济未济四卦分别为上下经的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