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客观上反映了上古社会的多种情况,抒写出作者片段的思想认识,含有极简单的哲学因素;且常用形象化的语句,带有朴素的文学色彩。因而这部书是有一定价值的上古史料。
解读周易古经,开发先贤智慧! 继承传统,光大中华文化!《重读周易智慧》从对中华元典——《周易》的认识入手,集中介绍了《周易》中的崇尚自然、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发明创造、彰往察来、循序渐进、革故鼎新、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等哲理。《重读周易智慧》作者刘明武从微小处入手,阐发出做人、做事的道理,具前人所未见,道前人所未道,是当今人们认识中华文化、学习中华经典时的入门之书。
闻晨植编著的《五行结构论》建立在有五千年历史的五行学说基础上,详细阐述了五行的结构关系,并以木火土金水德五行结构对事物进行了逻辑关系上的可能性设定解说,让读者了解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学说,意识到自然界的各种人和事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反映了中国古代先贤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书系统地揭示了“五行”这一古老的哲学概念的真实面貌。
知道谜底,才能真正读懂《周易》 市面上常见的白话《周易》版本,似乎都能看懂。但一合上书,思考一下,就不知所云了。这些书中的绝大部分,不能说它们有问题,但可以说它们不适合普通读者自学。因为《周易》犹如一本谜语,其卦辞、爻辞犹如谜面。大多数的书只教你读懂谜面的文字,让你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读者的智力是不能低估的!读者总是在读了白话解释后,还要在心里多问一些为什么。这一问,常常会把自己问糊涂,学不下去了! 《周易》这本“天书”的逻辑结构很复杂,解读的书汗牛充栋,各执一词又互相攻讦,欲言又止又遮遮掩掩,让人如入云里雾里。本书作者从30岁左右研究易学,至今已有20年。在本书中,他站在教师的角度,将自己在四川大学开授《周易》课程的讲记整理成书,十分适合年轻人自学。打开本书,你可以绕开陷阱,
历来的易学家多通过注释经文来表述自己的心得体会。笔者在《周易新义与日用》中采取了“韵文释义”,在《想象的智慧——周易想象学发微》中采取了“观象释义”。而今,我把《周易》的想象机理归结为意象思维,从而拥有了一个阐释《周易》的全新维度——意象释卦。其大致构架为:以卦爻为肌体,以精义为灵魂,以经文为血肉,以传言为骨骼,直观而又理性地析解六十四卦的生动情性与内蕴智慧,从中感悟人生真谛。就“说文解字”而言,意象释卦或非尽善尽美。但它对于会通卦爻经传,领悟经典要义,锻炼意象思维,乃至推进易学创新,当起别具一格的功效。
作者预测,本书在内容上可能会遭遇一些学者的反对,因为许多处,尤其在一些大问题上,是不合于传统说法的,但不合传统之处并非由于作者太“主观”,乃由于太“客观”之故。以前易学家因不论易学史,多以现代思想去理解古圣思想,是以失去了时代思想递变的理路,弄得古今混淆。以前易学家讨论易学问题,多以《周易》一书中的字句为范围,是以各人紧紧地抱着几句话或几个字,官司打不清。作者现在是设身处地运思,尽量求做到以历史上伏羲氏的时代论伏羲氏的思想,以历史上周文王的时代论周文王的思想,以历史上孔子的时代论孔子的思想。《周易》一书中的字句当然是主要根据,同样主要的,是大的历史思潮的演变,将《周易》中所言投入历史思潮的演变中,印证出它的出处渊源。这样一来,就旁涉到当时的政治、社会、信仰等方面,也由此产生
《易学象数论》,明末清初黄宗羲撰。黄宗羲(1610~1695),明末清初史学家、思想家。浙江余姚人。字太冲,号南雷,学者尊为梨洲先生。其为学领域极广,涉及史学、经学、地理、律历、数学、诗文等,成就宏富。黄宗羲于象数易学有独到的造诣,精于历法、地理、数学以及版本目录之学,多有卓见,影响及于整个清代。他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近千卷。研《易》专著,今存《易学象数论》六卷。
本书收录《周易易解》十卷,《周易示儿录》三编,《周易说余》一卷。清代沈竹礽撰,其子沈祖绵整理。 沈竹礽从象数派的角度解读《周易》,国学大师马一浮谓沈氏“称心而谈,尽廓汉末门户之见,独明先后天同位之义,推京氏世位以说卦序,皆能发前人所未发,盖有见于赜动而不失易简之旨”。所谓象数学,是中国古代把物象符号化数量化,用以推测事物关系与变化的一种学说。沈氏在书中注重卦象分析,着眼于卦的取象,以卦象为出发点,比拟宇宙万事万物,启发义理。他对爻位的分析,则着眼于爻的取数,爻位作为一种特殊的数,它的上下往来、变化进退代表了万事万物运动变化规律。沈氏在书中旁征博引,尽取象数理三家之长,而不坠于穿凿附会之弊。此书当为易学研究史上的又一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