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充分吸收外儒学研究的新理论、新观点,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外学者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新成果。全书以弘扬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出发点,紧扣儒学的基本精神,对各个时期儒家对儒学的发展和创新给予系统而又充分的论述,并结合时代背景,客观地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本书对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论语》作为儒学最重要的经典,是我们了解孔子思想乃至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基本的著作。《“论语”讲义》从读《论语》前要思考的几个问题、《论语》和孔子、孔子论为政、孔子论教与学、君子、修身、知命、中庸与和、关于若干问题的讨论、《论语》中的孔子十个专题,展开对《论语》的思想义理介绍和梳理,既比较全面地介绍和诠释了《论语》的主要内容,又讨论了儒学是什么、怎样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怎样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以及如何读《论语》及《论语》中若干争议较多的问题。全书语言流畅,轻松活泼,非常适合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论语”讲义》由钱逊编写。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自选集,是作者在思想上的一次阶段性小结,意在总结过去、面向未来。所谓总结过去,是说:作者怎样从一个中国古典文学、文献的研究者,转为一个中国哲学的研究者,最终成为一个儒者;又怎样从一个儒学、儒学的思考者,转为一个生活的思考者,最终形成自己的“生活儒学”思想。所谓面对未来,是说:作者不仅将继续坚持自己的“生活儒学”的思考,还将继续做一个生活的儒学,过一种儒者的生活。这就是说,这些事情其实绝不仅仅是思想的事情,而就是生活本身的事情。也就是说,对于作者自己来说,这本书的内容既标识着我以往的“去生活”之,而指向当前;也标识着作者当前的“在生活”之际遇,而指向未来。
西方学强调探索普遍真理,而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更注重人与社会的和谐,作者以数十年的心血,从善的历程的角度,推演儒家价值体系的形成和演变,并探究此体系在近现代社会所展现的新的生命力。此书无论是就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追本溯源而言,还是另眼看现代社会的发展,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作者贯通中西、往溯古今,理论上有不少非凡的见解和创新之处,研究深入,资料翔实。对于专业人员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参考书,对于普通哲学爱好者来说也是开卷有益的。本书是一部关于儒家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专著,内容涉及儒家价值体系的奠基、从孔子到孟子、演进中的折变、价值本体的建构及其内化、正统的形成、援道入儒的价值观意蕴、儒家价值体系在近代的历史命运等,适合儒家价值体系研究者。
本书是部专门研究清代学者焦循及其易学的专著。焦循以易学知名,而其易学由于涉及象数、数学相关知识,历来少有人研究。本书集中反映了作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焦循的易学体系作了完整的介绍,并将之放在整个清代学术发展史和焦循个人学术整体的脉络中,因而能够更为精准地认识焦循的易学特色。
易学和儒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有机体中最重要的部分,一个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大道之源”;一个是中华文明的主干,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中一直以正统的身份和地位活跃于历代政治文化舞台的中央。2005年在山东举行了“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代表除大陆、台湾、香港之外,还有来自韩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的,囊括了海内外易学与儒学研究的众多重量级学者。本书即为此次研讨会论文集的儒学卷。包括简帛儒学研究、先秦儒墨思想研究、经学研究、唐代哲学研究、宋明理学研究、清代儒学研究、现代新儒家与儒学现代价值研究、儒家哲学与文化综论、中国哲学综论、台湾儒学研究等十个方面的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当今国内和国际上儒学研究的现状和水平。
赵维森编著的这本《孔子的精神世界(论语思想的体系化解读)》对《论语》思想的解读,既突破了传统学者对字、词、句义的繁琐注疏考证,又突破了千篇一律的“原文+注释+译文”的机械分列式的现代教学模式,同时打破了《论语》篇章内容的自然顺序;而以专题思想介绍为总纲,以义理阐释为主体,注重对孔子师徒言论所针对的历史语境和问题情境的还原,注重对孔子真实心路历程的再现,突显孔子思想的实践性、体验性、鲜活性的品格特征。全书将孔子思想概括为15章70多个节次,各章各节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前后相续、环环相扣,是对孔子思想全面而体系化构建的一次尝试。该书的目的:一是期望现代普通读者既能轻松愉快地走进《论语》,通俗流畅地阅读《论语》,又能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孔门儒学的原始风貌。二是以《论语》教学研究为例,探索
《礼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儒家思想的总汇,是反映儒家思想的“百科全书”。《礼记通译》则通过简易、通俗的语言对《礼记》全文进行译注,可以对初学者提供阅读便利,为深入研究者提供借鉴。本书译注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更注重其对现实社会的指导意义。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本书,共二十篇,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之体。文章的性也发源于此(在时期与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是 、 和 。《论语》主要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记录的一部书。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以记言为主, 论 是论纂的意思, 语 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尽管儒家在今天的中国已呈回归之势,但人们对他们的所作所为知之甚少。《儒生文丛·辑·儒家回归:建言与声辩》对“大陆新儒家”参与当代文化建设的一些事件,如五十四位学者联署发布《以孔子诞辰为教师节建议书》、十名青年博士生《我们对“耶诞节”问题的看法》、五十多个儒家团体《致电影剧组人员公开函》、十学者《关于曲阜建造耶教大教堂的意见书》,以及参与讨论读经、国学、教师节、通识教育、国服、礼仪、节日等热点问题,予以集中展示和说明,必将对当代文化建设和国民道德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书以“东亚近世儒学文献与思想”为主题,共收论文十三篇,编辑旨趣,在于强调东亚儒学思想的研究,必须与东亚儒学文献研究同时并进、相须互用。综而言之,本书涵括了中、日、韩近世儒学课题,涉及板本目录学、思想史、经学、儒学史、经典诠释学等几个重要的领域,撰着人则包括了来自台湾、香港、中国大陆、韩国、日本和美国的学者。从东亚的视域看,本书涵括的议题较丰富;而因为邀请对象分布较广,反映的观点也较多元,但主要集中讨论儒学“文献”与“思想”的关系,是为本书比较突出的特色。
《儒学:历史、思想与信仰》主要介绍了学与儒教、儒学?儒教、儒学非宗教而起了宗教的作用、儒学:入世的人文的又具有宗教性品格的精神形态、关于儒学是“学”还是“教”的思考、教化之教就是宗教之教、“儒学的研究、普及与大众化”笔谈、有关儒家思想研究之普及问题之思考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