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库”主要收选20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著作。这些著作,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大凡名著,均是每一时代震撼智慧的学论、启迪民智的典籍、打动心灵的作品,是时代和民族文化的瑰宝,均应功在当时、利在千秋、传之久远。“中国文库”收集百余年来的名著分类出版,便是以新世纪的历史视野和现实视角,对20世纪出版业绩的宏观回顾,对未来出版事业的积极开拓,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大凡名著,总是生命不老,且历久弥新、常温常新的好书。中国人有“万卷藏书宜子弟”的优良传统,更有当前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要求,中华大地读书热潮空前
《儒家道统说新探》首先从清华简《保训》切入,以长篇论文形式探讨儒家之“中”,内容涉及先秦儒家的“弘道”意识、宋代儒家学者道统说辨疑、中道思想溯源等,在此基础上,作者重新思考儒家道统论,认为儒家道统既非朱熹等宋儒构造的“仁义—中”,亦非历史上曾经存在的“礼义—中”,而是二者的结合,是仁学与礼学的结合。 然后梳理了两种道统言说方式:即“道”言“统”、即“统”言“道”,展现了从孔子到孟荀的思想进程中,凸显了全面客观了解子思思想的重要性。通过回溯先秦儒学,尤其是“回到子思”,回到儒学思想丰富的时代,统合孟荀,以恢复根源文化生命的丰富性。
本书以记录商朝故事的《尚书?商书》为基本素材,带您一起返回商朝。这里,我们将观摩次大革命的风云澎湃,辨析名臣伊尹与商王的关系,了解大商屡屡迁都的秘密,目睹商贵族试图挽救江山社稷的政变密谋……威名赫赫的武丁大王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伐灭黎邦的究竟是周文王还是周武王?商纣王为什么不反击近在天子之都掖下的周军?微子是真的想出逃吗?本书将为您一一破译。
这是一部研究胡适《说儒》创作缘起、意旨及其所引发的儒学问题论争的专著,列入陈平原主编“学术史丛书”中。《说儒》是胡适较长的一篇文章,近五万字,发表于抗日战争前夕。《胡适之〈说儒〉内外:学术史和思想史的研究》试图重新将《说儒》放置在近现代的政治现实和学术史的大语境中考察,从日记、书信、文章著作中挖掘史料并进行再评估,探究胡适对儒学认识的变化轨迹,解释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战酝酿到爆发过程中所持立场与其思想根源的关系。
现代古典学的以西解中之方法,究竟是否有效?以西解中的意思是:现代古典学的基本特征是用西方的概念、思想来解释中国古典。而本书质疑的是:这种方法是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能否达到现代古典学的目的?本书通过论证,认为现代古典学的以西解中之法完全无效,甚至南辕北辙(即负效)
《儒家伦理学:规则与美德的统一》批判了近几十年间一些西方哲学家把儒家伦理视为美德伦理学的观点,把儒家伦理视为一种实现了规则与美德统一的独特伦理学类型。笔者期望利用当代西方伦理学的理论成果对儒家伦理进行重新解读,以促进中外伦理学的比较与交流。同时,《儒家伦理学:规则与美德的统一》还关注了在同一伦理学体系中实现规则与美德的统一问题,这将有助于我们理解美德与规则统一的重要性,从而也为当代西方规则伦理学与美德伦理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儒学是东亚文明的主流思想,必然在文明对话的新时代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发挥巨大的作用。本书标示着编者复兴儒学传统,弘扬中华文化理想的初步实践。希望在21世纪文明对话新时代中,深入发掘东亚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东亚经典与文化研究上推陈出新,开创新局。
本书分为两个主要部分:思想、学科。部分是“思想”,主要内容为近代经学研究的学者,在历史大转变中,对经学的态度的转变。第二部分是“学科”,主要分几个点:一是古文经学的历史化,二是从今文经学到古史辨派,三是宋学的哲学化,四是从经学角度对现代学科进行反思。由此整理出一条经学现代迁变的线索,并证明:现代以来的学术分科方式,无法真正囊括传统经学的精义,我们有必要回到经学研究中,去全面探讨传统经学的精神。
周予同先生是上世纪中国经学史的学术大师,他的著作代表了中国学术界研究经学史的水平。本书由周予同先生的学生当代著名学者朱维铮教授编校整理,收录了周予同先生的主要经学著作。包括:《经今古文学》、《纬书与经今古文学》、《“孝”与“生殖器崇拜”》、《经学史与经学之派别》、《康有为与章太炎》、《朱熹》、《群经概论》、《纬谶中的孔圣与他的门徒》等。
《我读论语》按照孔子形象、理想人格、为政、教诲、仁学的内容分类,以小随笔或札记形式,把对原文文字和语法的诠释、内容和义理的阐述、对别人理解的批评,融为一体,以求得对《论语》恰切解释,达到对孔子原意的准确把握。
《儒家道统说新探》首先从清华简《保训》切入,以长篇论文形式探讨儒家之“中”,内容涉及先秦儒家的“弘道”意识、宋代儒家学者道统说辨疑、中道思想溯源等,在此基础上,作者重新思考儒家道统论,认为儒家道统既非朱熹等宋儒构造的“仁义—中”,亦非历史上曾经存在的“礼义—中”,而是二者的结合,是仁学与礼学的结合。 然后梳理了两种道统言说方式:即“道”言“统”、即“统”言“道”,展现了从孔子到孟荀的思想进程中,凸显了全面客观了解子思思想的重要性。通过回溯先秦儒学,尤其是“回到子思”,回到儒学思想丰富的时代,统合孟荀,以恢复根源文化生命的丰富性。
《毓老师说论语》以1999年至2000年毓老师在奉元书院讲述《论语》的内容加以整理而成。《毓老师说论语》将《论语》《》《中庸》《春秋》等经籍打通开来,阐明中国古典思想的精髓;以平视的眼光解读孔子,还原了孔子活泼、生动的本来面貌,使读者如同面对一个德望、智慧、学识兼具的温厚师长,怡然领会儒家思想的美与智慧。 毓老认为,《论语》中孔子的思想发展分三个层次:一、“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二、“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矣!”三、“吾其为东周乎?”孔子的思想随着年龄、智慧的增长而发展变化。
本书以记录商朝故事的《尚书?商书》为基本素材,带您一起返回商朝。这里,我们将观摩次大革命的风云澎湃,辨析名臣伊尹与商王的关系,了解大商屡屡迁都的秘密,目睹商贵族试图挽救江山社稷的政变密谋……威名赫赫的武丁大王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伐灭黎邦的究竟是周文王还是周武王?商纣王为什么不反击近在天子之都掖下的周军?微子是真的想出逃吗?本书将为您一一破译。
《礼记》共49篇,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该书为西汉时期的戴圣所篡辑,是研究中国古代礼制或研究儒家学术思想史的书籍。其中有许多关于学习、教育、生活、修养身心和为人处世的道理,精辟深刻,对今人仍有教益。由于《礼记》内容驳杂,除少数篇外,大部分很少有突出的中心内容,而且缺乏逻辑联系,因此殊为难读。本书作者对之作精心注译和今译,使之判然明畅,为阅读这部典籍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对研究者亦有参考价值。
清代二百六十余年的学术界,特别是干嘉学者,都围绕着“许郑之学”努力用功。凡是探讨文字的,便以许慎的《说文解字》为依据;研究经学的’便奉郑玄的羣经注说为宗主。有的学者,甚至将毕生的心思才力,投入一部书的深入钻研。当时朴实治学的精神,形成了风气,各效所能,写出了不少专著,留下了丰富成果,给予后来研究古代文字和整理文献遗产的人们以莫大的方便。这种成绩,应该在中国学术史上大书特书而不容湮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