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一本记载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语录体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分20篇,492章。两千多年来,它教导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学习、交际、处世、修身、为政。可以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规范、风骨性格、道德智慧,都蕴藏在这本书里。 由于此书年代久远,文字又缺少历史背景,故歧义颇多。现代人常常缺乏历史知识与古文功底,想要读懂读透,活学活用,颇为不易。但若参照前辈学者的解读,必能事半功倍。 唐翼明出身书香世家,一生致力于中国文学研究。《论语》一书,他从总角之年读到耄耋之年,历经几十年积淀,方著成这一集注释、译文、导读于一体的《论语》读本。 本书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论语》卷为底本,原文近16000字悉数收录,精心编校。注释详尽,兼顾梳理相关历史人物背景
本书是唐翼明先生《论语新诠》全本注解。 与其他版本《论语》的不同点: 《论语》对每段的解读氛围三个部分,分别是解释、大意、导读。 【解释】这一部分是对字、词、句的疏解,需要时也做一些背景交代。为了帮助一般读者真正读懂《论语》,不采用只对重点字词单独解释的方式,而改采逐句串讲的办法,尽可能让解释清楚、明白而又好读,避免繁琐炫博的考证。同时考虑到今天大部分读者都缺乏古文基础,所以会连带讲一点文言语法。在读《论语》的同时,也就提高了自己的古文修养。 【大意】的目的是用流畅的白话文把本段的意思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完解释之后对全段有一个完整的印象。不追求严格的直译,只注重意思的表达。 【导读】的目的在于引导读者更全面、更深一层理解本段的内涵,所以注重此段跟孔子整体思想的关联,以
《论语译注》系名家力作,杨伯峻先生在精研《论语》的基础上,对《论语》二十篇进行了精准细致的注释和翻译。每章分为原文、注释、译文三部分,注释精准,译文流畅明白,是当代很好的《论语》读本之一,在学术界和读
儒,就是东方的学者,是千百年来研究并推崇孔孟之道的仁人志士。传统儒生都非常注重人格上“超我”结构的建立,即将个体融入社会整体结构中,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世理想。 儒家精神以仁、义、礼、智、信五德为精要,历史上,曾造就了无数既能安身立命,又能兴邦治国的人世巨儒。儒家文化在修身、立世等方面,永远笃信加法和乘法。这种不断进取的精神,对当今天下士子仍然是养其决泱气度的现实支柱。 为了让读者了解中华儒家的全貌,领悟其光鉴照人的不配形神,本书在梳理儒家思想发展史的同时 ,对儒家的思想精要及代表性儒生作了详细介绍。200多幅插图,不仅加强了该书的视觉美感,而且也对全书内容进行了强化和延展,是一部全面介绍儒家文化的历史,又适于当代阅读的全彩读本
本书从宏观的角度介绍了儒家及其思想,解释了何为“儒”,何为“儒家”;指出了儒家的重要性,儒家与封建礼教的不同;概要总结了儒家文化的特点,儒家的治国安邦之道,儒家的修身之道;分析了儒家的人性论及其发展,提炼出了儒家的核心思想;解说了儒学由书斋进入现实的条件和过程;揭示出儒家与君主的对立,也指出了儒家之不足。 本书内容由作者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党校、长江商学院和许多大中型企业进行过数百次演讲,说理深入浅出,用语雅俗皆宜。
《大学》、《中庸》的内容涉及为人处世的道理,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重要特征,是儒家的代表性经典。《止于至善:傅佩荣谈大学中庸》是作者傅佩荣集多年研学中西哲学和古典文献的心得,通过授课讲解的形式,引述故事、案例、个人经验与心得,使枯燥的原典变得较为活泼有趣,帮助读者跨越时代的差异,去领会古代先贤的理想和价值观念,以其智慧和教诲来指导当代的人生。
西方哲学东渐开启了儒学的近代化进程,也使得中西哲学的“碰撞”成为整个中国近现代儒学史的重要特征。为了展现中国近现代儒学的主要内容和发展线索,本书将十九位思想家置于“儒学三期说”的历史脉络和中西哲学“碰撞”的学术背景之下,着眼于本土化理解和“哲学地”诠解儒学的“内在诠释”理路,不仅诠解了每一位思想家的主要儒学思想,而且透显了思想家之间在问题意识、主要观点和体系结构方面的关联与转型。
本书是“中国哲学青年学术文库”之一,全书共分5个章节,主要对荀子思想作了再一次的探讨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荀子的儒家身份、儒家人性论问题及荀子的解决方案、儒家的政治教义与荀子的贡献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作者八十年代数次来大陆,与大陆学人就儒学传统、儒家精神、中国文化等议题做过多次深入的研讨和对谈,本书即是这些思想交流和交锋的记录,其中关于儒家的“创造的转化”、“而内在”,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及“士的自觉”等的讨论,代表了作者在八十年代的核心思考,和作为第三代新儒家在思想领域的创造性的贡献。
本书是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蒋庆先生的代表作,十多年来,“政治儒学”一词因此书而为中国思想界所熟悉,本次修订了若干细节问题,并增补了盛洪先生所作的序言。全书论述了政治儒学的各个问题,对西方自由主义、中国民族主义等提出了深刻的批评。
今《书》中的部分篇章,尤其是《虞书》、《夏书》中,有不少是后人追记或经过后人改写的。儒家尊《书》为经,主要是因为《书》中蕴涵着“先王之道”。所以,《尚书》又有特殊的文化价值。
传统中国号称礼义之邦,传统文明也常被称为礼乐文明,礼是理解传统社会的关键词。无论是学术层面上的礼学,还是实践层面上的礼制,都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时迁移,因以损益的。周公制礼作乐,强调人间的德行,主张明德慎罚、敬天保民,并使这种思路体现在周初施行的种种制度上。孔子仰慕周公,又将礼与仨、义络合,并通过诗、书、礼、乐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使儒家礼学具备中正刚健的特征同时,礼成为一种人人皆须面对并生活于其中的人间秩序,而知书达礼的君子也成为中国人心向往之的人间典范。下及儒门后学,在长期关于经与权、常与变的讨论与实践中,礼学逐渐形成完整的体系,成为传统中国固定的价值核心。可以说,儒家礼学始终关注的是对人世生活的合理安排,而这种关注又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从而在思想、制度与社会之间形成
本书以荀子为切入点,借以透视儒家社会理想学说的逻辑与历史内涵;也可以说是从社会理想的角度,对荀子学说的内在结构与外在功能进行定位。这样的题旨,限定了本书的范围,那就是既无意于儒家社会理想之不同形态的历史学考察,也无意于荀子学说之依照现代知识分类框架的概论性介绍;但由于社会理想范畴在儒学中的核心位置,及荀子在儒学从先秦到汉代转型过程中的枢纽地位,本书叙述范围在严格限定的前提下,又不能不表现出高度的开发性。 本书是中国孔子基金会文库中的《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分册,主要征集孔子,儒学以及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的作品,总结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动当代人文学术与社会的发展进步。 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论述详实,分析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性,科学性,理论性,适合各学术爱好者参
《经学博采录》,清桂文灿著。全书记载和评述了乾嘉道咸间各经学家的生平及其学术成就,收罗甚博。此次整理本以《辛巳丛编》6卷本为底本,以《续修四库全书》影印的光绪八年《敬跻堂丛书》12卷本对校,并以广雅书局校抄本参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