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一本记载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语录体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分20篇,492章。两千多年来,它教导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学习、交际、处世、修身、为政。可以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规范、风骨性格、道德智慧,都蕴藏在这本书里。 由于此书年代久远,文字又缺少历史背景,故歧义颇多。现代人常常缺乏历史知识与古文功底,想要读懂读透,活学活用,颇为不易。但若参照前辈学者的解读,必能事半功倍。 唐翼明出身书香世家,一生致力于中国文学研究。《论语》一书,他从总角之年读到耄耋之年,历经几十年积淀,方著成这一集注释、译文、导读于一体的《论语》读本。 本书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论语》卷为底本,原文近16000字悉数收录,精心编校。注释详尽,兼顾梳理相关历史人物背景
本书是唐翼明先生《论语新诠》全本注解。 与其他版本《论语》的不同点: 《论语》对每段的解读氛围三个部分,分别是解释、大意、导读。 【解释】这一部分是对字、词、句的疏解,需要时也做一些背景交代。为了帮助一般读者真正读懂《论语》,不采用只对重点字词单独解释的方式,而改采逐句串讲的办法,尽可能让解释清楚、明白而又好读,避免繁琐炫博的考证。同时考虑到今天大部分读者都缺乏古文基础,所以会连带讲一点文言语法。在读《论语》的同时,也就提高了自己的古文修养。 【大意】的目的是用流畅的白话文把本段的意思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完解释之后对全段有一个完整的印象。不追求严格的直译,只注重意思的表达。 【导读】的目的在于引导读者更全面、更深一层理解本段的内涵,所以注重此段跟孔子整体思想的关联,以
《论语译注》系名家力作,杨伯峻先生在精研《论语》的基础上,对《论语》二十篇进行了精准细致的注释和翻译。每章分为原文、注释、译文三部分,注释精准,译文流畅明白,是当代很好的《论语》读本之一,在学术界和读
儒,就是东方的学者,是千百年来研究并推崇孔孟之道的仁人志士。传统儒生都非常注重人格上“超我”结构的建立,即将个体融入社会整体结构中,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世理想。 儒家精神以仁、义、礼、智、信五德为精要,历史上,曾造就了无数既能安身立命,又能兴邦治国的人世巨儒。儒家文化在修身、立世等方面,永远笃信加法和乘法。这种不断进取的精神,对当今天下士子仍然是养其决泱气度的现实支柱。 为了让读者了解中华儒家的全貌,领悟其光鉴照人的不配形神,本书在梳理儒家思想发展史的同时 ,对儒家的思想精要及代表性儒生作了详细介绍。200多幅插图,不仅加强了该书的视觉美感,而且也对全书内容进行了强化和延展,是一部全面介绍儒家文化的历史,又适于当代阅读的全彩读本
《大学》、《中庸》的内容涉及为人处世的道理,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重要特征,是儒家的代表性经典。《止于至善:傅佩荣谈大学中庸》是作者傅佩荣集多年研学中西哲学和古典文献的心得,通过授课讲解的形式,引述故事、案例、个人经验与心得,使枯燥的原典变得较为活泼有趣,帮助读者跨越时代的差异,去领会古代先贤的理想和价值观念,以其智慧和教诲来指导当代的人生。
本书汇集了孔子做人做事智慧的精髓,对于如何提高个人修养,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如何协调人际关系,如何学习等问题都在书中进行了透彻的论述,并且还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读者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孔子言论中的智慧。
《儒家的智慧》:儒家智慧是鲜活的、生动的,在日常的洒扫应对与行居坐卧之间彰显智慧,在儒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也透露生活的真谛!这里不但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豪言壮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而且有“温良恭俭让”的儒雅,“关关雎鸠”的生趣,“兼济天下”的历练,“下笔如有神”的才情! 《儒家的智慧》由隋晓明主编。
本书对儒家解释学发展史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以系统论、结构论、唯物史观为基础,详尽剖析并建构其内在结构、发展理路,揭示其理论范式,在中西比较、古今比较的基础上,为儒家解释学探寻现代进路等问题,便具有了理论与实践上的多重意义。完善儒家解释学体系结构,丰富相应思想论说,也正是本书核心价值所在。
《礼记·中庸》说:“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到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而崇礼。”意思是说,君子既要尊重德性,又要讲求学问:既要情趣广大,又要穷尽细致;既要有高明的理想,又要有合乎中庸的行为;既要温习旧知识,又要认识新事物;既要笃实厚道,又要崇尚礼仪。要想成为君子,首先要思考何谓君子?君子的标准有哪些?怎样培养君子的人格?孔子为何强调君子的三达德(即仁、智、勇)?怎样辨别君子与小人?为何说君子没有忧愁?君子如何看待义利?怎样才算是一个谦谦君子?古人为何把梅、兰、竹、菊称之为“四君子’’?它们又具备怎样的君子之风……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曼迪专著的《君子尊德性--一本书通晓儒家君子文化》的阅读中获得启迪
本集子围绕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编选了16篇文章,按其内容分,前9篇大体可归可“儒学与现代社会”,后7篇大体可归为“儒学在近代中国”,它基本上反映了20世纪80末、90年代初以来,我学习和研究的重点学术领域,以及主要研究成果。由于受内容和字数的限制,其他方面的论文未能收入。 一个儒家文化如何走向世界,以及在世界多元文化中的地位问题。对儒学在21世纪的历史命运许多中外学者持乐观态度,他们充满信心地认为:“21世纪将是东方文化的世纪。”但也有另一种声音,即儒家思想威胁论。美国政治学家享廷顿曾提出“文明冲突”论,他认为,今后世界中,将是西方文化与非西方文化的对抗,儒家思想对西方有威胁性。
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探寻儒家社会哲学的真义与价值是本书的宗旨。本书在循着天道-人道-治道的内在逻辑,梳理儒家社会哲学基本观念的真义、本义及其演变历程和特质的基础上,反思它的历史命运与功能,以及在回应西学冲击与近现代化挑战的内部批判中呈现出的真精神。通过理论自身的返本开新、揭示儒家社会哲学与时代互动共进的契机。
《儒家之道:中国哲学之探讨》收集了美国汉学大家倪德卫数十年的代表之作,集中体现了其研究中国哲学的成果。在这些成果中,最值得中国读者注意的是三方面:道德哲学研究成果、孟学研究成果、明清哲学研究成果。倪氏通过研究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汉字(甲骨文)来探讨“德”的原始含义,并以点带面地对中西道德哲学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作为西方出色的孟学研究专家,倪氏对孟子的唯意志论倾向的分析、对孟子之墨家思想来源的考辩、对孟荀关系的探讨等都显示出了过硬的功夫。另外,《儒家之道:中国哲学之探讨》对王阳明、戴震、章学诚等明清哲人的研究,也别具一格,尤其是在追溯戴、章之荀学渊源上令人叹为观止。
《王阳明与明末儒学》以宋、元、明时期的思想文化为背景,特别是儒学发展史为背景,在简明生动地概述宋明思想文化发展的脉络和特点的基础上,不仅系统而深刻地论述了阳明心学产生的历史原因及其内容、特点、社会影响、历史作用,而且系统和细致地论述了阳明心学的分化、演变和明代中后期王门各派各家的离合同异、学术宗旨,并以阳明学、阳明后学与朱、陆之学,特别是明末其他儒学流派做了具体而微的对比。 《王阳明与明末儒学》不仅能使读者宏观而系统地了解明代儒学,特别是阳明心学的发展史、演变史,而且能给读者以很大的思想启迪,深入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
《礼记》中有一些制度通论类型的文章,如《王制》、《文王世子》、《礼运》、《郊特牲》、《大传》、《学记》、《乐记》、《祭法》、《祭义》、《祭统》、《经解》、《哀公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坊记》、《中庸》、《表记》、《缁衣》、《儒行》、《大学》等,类似于孔子所说的“君子儒”的作品。研究战国秦汉儒家思想,《礼记》是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这些“君子儒”们“立于礼”、“约之以礼”,以礼为人情之节文,将礼作为一种物质与精神、道德生活的仪轨来自我践履,博学笃行,将仁义礼智信和谐同一。孔门后学如曾子、子夏、子贡、子路、冉有、有若、子游、子皋、公孙尼子以及再传弟子乐正子春、子思等,无不是从古礼中发现仁义之心,体味礼义,在丧祭之类的各种仪式中恪守着礼仪成规,逐渐发掘出古礼的真精神,对
《儒家之道:中国哲学之探讨》收集了美国汉学大家倪德卫数十年的代表之作,集中体现了其研究中国哲学的成果。在这些成果中,最值得中国读者注意的是三方面:道德哲学研究成果、孟学研究成果、明清哲学研究成果。倪氏通过研究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汉字(甲骨文)来探讨“德”的原始含义,并以点带面地对中西道德哲学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作为西方出色的孟学研究专家,倪氏对孟子的唯意志论倾向的分析、对孟子之墨家思想来源的考辩、对孟荀关系的探讨等都显示出了过硬的功夫。另外,《儒家之道:中国哲学之探讨》对王阳明、戴震、章学诚等明清哲人的研究,也别具一格,尤其是在追溯戴、章之荀学渊源上令人叹为观止。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学术积累的结果,虽然距离完成苗力田先生1990。年首译《尼各马科伦理学》时所提出的将中庸与中道进行比较的哲学课题为时尚早,但毕竟开了一个好头,在比较伦理这一领域迈出了一大步,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使得这一研究继续深入下去,这也是本书的积极意义之所在。
本书论文十九篇,主要是关于明代经世诸儒的一系列个案研究,书中前三篇为明代思想史研究一般通论、后三篇涉及清初思想。深入讨论真德秀《大学衍义》和丘濬《大学衍义补》,是对经世之学做理论层面的思考,之后展开湛若水、叶春及、吕坤、项乔诸儒的专题,是论述经世之学从中枢到地方再到乡里展开的具体情况
备受年轻人欢迎的国学导师,傅佩荣教授全新力作!中国四哲经典系列新书,部重磅作品《傅佩荣讲孔子》。 孔子身处乱世,礼坏乐崩,但他仍知其不可而为之,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希望能获得各国国君的重用,以行仁政,恢复社会秩序。另一方面,他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强调全人教育,教化弟子无数,影响中国后代数千年的思想及学养。本书以浅显易懂的文字,探究孔子的思想内涵与理念。期望藉由全人的典范,形塑自身的样貌。
《长江中游儒学研究丛书:宋明时期湖北的儒学研究》共分为十一章,具体内容包括:洛学、湖湘学、闽学与荆楚之地;谢良佐与洛学南传;郭雍的易学思想;陈士元的经学思想;李承箕兄弟的思想;郝敬哲学思想探析;胡承诺的实学思想等。
春秋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动荡时期,旧的社会秩序遇到极大的危机。从社会根源来说,这是由于当时出现了新的生产力的代表——地主阶级,这些社会新贵经济上有着极强的实力,他们不满于与自己的经济势力不相适应的政治地位,要求更多的政治权利,向旧制度、旧秩序发难。各种政治势力纷纷走上社会舞台,提出自己的利益和要求,形成了许多政治文化中心,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学说。儒家学派就在这一社会历史背景中产生。 首先,建立在小农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血缘家庭和宗法等级制度,是儒家学派产生的社会基础。中国古代是由氏族部落进入国家社会的,从国家的发生来看,它与血缘家庭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在夏商时期,政权的嬗递尚无严格的规范性,到了周代,随着宗法制度的完善与加强,它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近人王国维
《华杉讲透论语》作者华杉,综合了朱熹、王阳明、曾国藩等先贤的经典阐释,用409篇轻松畅快的解读文章,带你回到2500年前孔子讲道理、的教学现场,平白如话,亲切有味,读起来毫不费劲。 即使你对文言敬而远之,也完全不了解先秦历史,但只要跟着华杉的解读,《论语》就字字明明白白。华杉钻研《论语》三十年,吃透了贯穿始终的“仁”的价值,融汇了历代注家刘宝楠、朱熹、王阳明、曾国藩对《论语》原意的不同解释。正本清源、深入浅出,把《论语》从春秋传承至今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智慧,讲得让你豁然开朗。 翻开本书,无比顺畅地逐字逐句读懂《论语》原文,切身体会两千五百多年来,中国人得以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智慧箴言。
《论语中的名言》一书是从先生的《论语别裁》中精选出来的,共119篇,大都是《论语》中的名言警句。读者可以通过南先生对《论语》名言深入浅出充满睿智的解释,轻松喜悦地进入《论语》的境界,深入领会《论语》的真义,对增长处世智慧,提高自身的人生价值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