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部专门研究清代学者焦循及其易学的专著。焦循以易学知名,而其易学由于涉及象数、数学相关知识,历来少有人研究。本书集中反映了作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焦循的易学体系作了完整的介绍,并将之放在整个清代学术发展史和焦循个人学术整体的脉络中,因而能够更为精准地认识焦循的易学特色。
作者的部英文论文集,以一种分析、描述的方式来检讨儒学思想模式的某些显著特征,集中反映了其60-70年代对儒家思想和精神层面的探索。作者从古典儒学、宋明儒学和现代儒学三个维度来讨论儒家思想的核心关切:仁与修身。在古典儒学部分,作者要论证的是,儒学象征着一个精神不断的自我转化的过程;在宋明儒学部分,作者通过对宋明儒学家生活方式“内在情境”的进一步探索,来说明个人成长的中心地位在宋明儒学的思考模式中具有无所不包的意义。而通过对以熊十力为代表的现代儒家思想转化的诠释,来论证一种悠久的思想传统是如何不断地发扬光大,从而形成它新的象征和实质。
《比经推例(汉唐经学导论)》内容介绍:部分:从春秋三传到舍传言经唐前春秋三传各为专门之学,注家多至数十,唯公羊何休、左传杜预、穀梁范甯三书完帙具在。何、杜、范注解本传,往往兼采二传为说:何氏解诂暗用左传,杜预集解颇取公穀,范注多本何杜。三家虽采摭他传,而能自守本传传义,不相扰乱。解诂犹能发明条例,前后相贯,最为精密。集解亦能据左氏以正公穀,辨旧史而章新义。孔、徐、杨疏,更能左右撷取,补苴罅漏(章)。经解称“属辞比事,春秋教也”,谓夫子比次事理,发义于经文异同、详略、有无之间。左传举事以明春秋,公穀比辞以明褒贬。春秋之所以书写结撰,即三传之所以传经,何杜范之所以注经、传,孔徐杨之所以疏经、传、注。(第二章)。“舍传言经”起于中唐而滥觞于何郑。究其根本,春秋一经,本有文同而事异,事类而
本书研究王阳明的青年时代,即1472-1509年,也就是截止到王阳明龙场“大悟”后形成“知行合一”观的时期。“这是一个认真探寻和痛苦经验的时期”,包涵了大量的精神和学术的游历。作者以人物思想传记的方式,从考察王阳明的生平经历和明朝的历史与社会出发,探究早期王阳明各个时期思想轨迹的外在影响和内在心理动因,也就是其经历与学说之间的“动态机制”。作者从发展过程的角度来考察他思想形成的岁月,这个发展过程的高潮,是几次内心经验的大跃进。作者认为,阳明提倡生活与学说的统一,故其思想的一体性不同于思辨构造或认识论体系的统一性,而是建立在他的生活经验之上的。如家族尤其是父亲的巨大成就对他青年时期反叛精神的影响,尤其是他与佛教和道教的关系,他在阳明山隐修中从难以割舍的亲情的深刻体验中回转儒家,又在政治上
《尚書正讀》是讀《尚書》的一部上選佳作,以"通訓詁,審詞氣"為能事。作者憑藉其深厚的樸學功力,通解今文《尚書》二十八篇,不欲令其有一字之隔。於經文糾結難明處,則剖肌析理,能道其所以,勝義紛披,卓絕一時,能使向稱詰屈聱牙之《尚書》,以較為平易之面目示人,無怪乎楊樹達序此書時深加推許。本書舊有中華書局本,僅加斷句,引文起訖難以辨明,未免美中不足,此本則繁體豎排一存舊貌,新式標點取便讀者,可謂出藍之本。 本書是近代最重要的尚書注本,楊樹達對其有很高的評價,認為是幫助讀通尚書的最重要參考之一,現在予以校點出版,以供學者參考利用。
蔡尚思,号中睿,福建德化县人。当代历史学家、思想文化史专家。早年受教于王国维、梁启超、陈垣等名家,平生治学,以古典文学为基础,以史哲结合为专业,以中国思想史、学术史、文化史为重点,成就卓著,著作等身。《孔子思想体系孔子哲学之真面目(蔡尚思著作集)》收录了这位学者的两部分《孔子思想体系》、《孔子哲学之真面目》。 作为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一种统治思想,孔子思想体系无疑属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大课题。《孔子思想体系孔子哲学之真面目(蔡尚思著作集)》是这位我国当代学术界研究孔子历年已久、著述甚丰的老一辈学者的研究心得。
本书共收论文十三篇,其中十二篇原是“儒学的气论与工夫论国际研讨会”的会议论文,会后经作者修订后,集结出版。 本书的标题包含“气论”与“工夫论”两个子题,在大会的原始构想中,这两个子题原是联在一起的。“气论”是“工夫论”一语的修饰词,亦即是一种带着气学意涵的2r-夫论。因此,本次大会的主题应当是“儒学的气之工夫论”或是“儒学的气学之工夫论”。“工夫论”一词上面加上“气”或“气学”的修饰词。这是个限定的用法,它意味着儒学的工夫论离不开气论,或者至少有这么重要的一个向度。 本书的十三篇文章,除了郑毓瑜教授的大作是从文学的角度入手,作为本书的重要参考背景外,其余文章都放在东亚近世儒学,或者说“东亚理学史”的范围内讨论的。讨论的焦点不管是集中在工夫论或是气论,原则上都预设了另一个领域
《我读论语》按照孔子形象、理想人格、为政、教诲、仁学的内容分类,以小随笔或札记形式,把对原文文字和语法的诠释、内容和义理的阐述、对别人理解的批评,融为一体,以求得对《论语》恰切解释,达到对孔子原意的准确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