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读者罕有知道,王阳明原是一个被翻案的奸佞。《明实录》里的王阳明不但奸邪,还很有几分色厉内荏的丑态,是一个墙头草一般的投机分子。他纵兵屠城,窃夺他人战功,散布异端邪说蛊惑人心,以邪教教主的姿态享受着信徒的阿谀与供奉。 乃至清朝编修《明史》,才算是以新一代的官修正史为王阳明做了正式的翻案。而在王阳明弟子们谦卑写就的私史里,他又仿佛头顶光环的圣徒,有神鬼莫测之能,每每还有灵异的奇遇。 于是我们每个人对王阳明的态度,往往取决于自己对史料的采信方式以及认知误区之有无或多寡。是的,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很耐人寻味的事情。
在中西法文化不同背景下,作者侧重研究先秦诸子各家法思想的比较,积累数十年完成本书,本书是法史领域的一部扛鼎之作。从中国古代思想体系宏观层面出发,系统梳理孔子、孟子、荀子的法律思想,揭示儒家法律思想的特质、历史变迁,以及联系中华法系的当代使命,回溯儒家法的历史源泉,从而一气呵成,材料梳理至晚清,是一部中国本土法律文化的经典。 全书共九章。前三章相当于总论,着力突破西方法价值一元论思维束缚。第四、五、六章分别阐析孔、孟、荀的法思想,是研究的重心、全书的主体。第七、八、九章相当于余论,讨论儒家法思想在秦汉以后的演变、影响及其在今天的地位。 1994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获第三届桂版优秀图书一等奖和中南地区人民出版社优秀图书奖。 1995年获首届全国高校人文社
杜维明先生是一位有着极高国际声望的哲学家,其在“文化中国”“文明对话”“启蒙反思”“世界伦理”等方面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儒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全球化发展,为促进各文明间的对话与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2019年恰逢杜维明先生八十华诞。陈来先生担任主编,编选了49位知名学者的相关文章组成《儒学第三期的人文精神——杜维明先生八十寿庆文集》作为送给杜先生的贺礼。全书分“儒学第三期的人文精神与精神人文主义”“文化中国与根源意识”“启蒙反思与全球视野”“文明对话与对话的文明”“儒家伦理的现代转化”以及“祝寿诗文”等八个部分,论及的内容基本涵盖了杜先生学思历程中的主要关怀。同时,这些内容也都是当今中国哲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入选文章的作者,囊括了海
《中庸》是儒家传统中的重要经典,既是五经之一《礼记》中的重要篇章,后又被宋代新儒家尊为“四书”之一,地位和影响与《论语》、《孟子》、《大学》同列。作者用诠释学的方法,,把中庸作为一种人文主义构想的展开、而非一个原教旨主义的立场来进行研究,其目的在于清楚地说明《中庸》中存在着一个深层次的和完整的结构,而且只有通过对文本作出整体性的解读,才能透过它的表层语义达到对其内在意义的理解。 通过对文本的三个核心概念——君子、政、诚——进行诠释学分析,作者希望破除所谓儒学主要是一种社会哲学或伦理体系的习俗偏见,认为儒家思想作为哲学人类学的一种形式,充满了深刻的伦理宗教的意蕴,它对人的宗教性的唤起和它对人的理性的表达一样充分。所谓信仰与理性,或理性与启示的二分,对于儒家的思想方式来说,是
我们要了解传统文化,首先必须了解儒家的学术思想。要讲儒家的思想,首先便要研究孔孟的学术。要讲孔子的思想学术,必须先要了解《论语》。《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言语行事的重要儒家经典,相关章句注疏累代不绝。南怀瑾先生曾于1962年至1975年间三次讲述《论语》。第三次讲记结集出版时,南先生定名为“别裁”,意谓其讲述是个人所见,别裁于正宗儒者经学之外。南先生认为历来对《论语》的讲解,错误之处,屡见不鲜,主要问题在于所讲的义理不对,内容的讲法不合科学。他讲述《论语》,“别裁于正宗儒者经学之外”,重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地体验”。
儒道佛系列 十位国学大师说儒、论道、谈佛一套共3册,即:《十位国学大师说儒》《十位国学大师论道》《十位国学大师谈佛》。 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欲知传统文化,必从儒、道、佛入手。本系列精选近现代十多位国学大师对儒、道、佛的专题论述,可代表近现代学界对儒、道、佛的认知与反思。书中所选篇目,首次予以详注,不仅可供学术研究,更是普通读者的理想读物。 本系列精选近现代十多位国学大师对儒、道、佛的专题论述。虽然各位大师对儒学的看法各不相同,但均有独到见地,合在一起,可代表近现代学界对儒道佛的认知与反思。书中所选篇目,首次予以详注,不仅可供学术研究,更是普通读者的理想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