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史为序,分别梳理了服饰、建筑、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电视、网络和广告等审美文化具体门类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近60年的发展历程,内容丰富、材料翔实、图文并茂、剖析深刻、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本书视野宽阔,提出了一系列极富有创见的学术命题,尤其是有关“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和“文化也是一种资源”的相关论述深化了人们对审美文化之性质、功能的认识、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本书具有鲜明的建设意图,始终立足于审美文化发展实际,对如何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如何正视商品经济和意识形态对审美文化的影响。以及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理想与现实等对立范畴之间探寻审美文化的健康发展之路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建议。
本书紧扣“道家治道”这一主题,依循其历史发展顺序,不仅梳理了“道家治道”产生、发展、沿革、转换的历史脉络,而且吸收现代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的观点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分析和提升。依据作者的体认,作者将“道家治道”的特点概括为如下几点:一、“尊道”、“顺道”的理性原则;二、“无为无事”的限权意识;三、“物各自任”的自主精神;四、“各得其正”的自由理念;第五,“物无贵贱”的平等诉求;第六,“俭啬养生”的防腐机制;第七,“常善救人”的宽容胸怀。本书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观点新颖,论证系统,多处分析独到、别开生面,对学界甚有助益。
《老子章句浅释》,刘瑞符先生著。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是道家,道家的代表作即为《老子》,故历代注释、解读、研究《老子》之作,不绝如缕。尽管如此,本书亦有其独到之处。它把《老子》的内容概括为两大项:一为讲自然之道者,一为讲人为何法此自然之道。作者据此体例,加以撰述,对于读者认识自然之道及其可以其为法之义,当能有所助益。作者研读《老子》多年,取精用弘,功力颇深,是一部较好的学术著作。
本书不仅指出了气场的修习要领,更是将道的智慧与之结合,并采用生动的事例和典故来详细地做出说明、给出指示,让你在修炼气场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将道的各种智慧融会贯通。
《章太炎道家思想研究》对章太炎的道家思想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梳理了章太炎的道家思想和现实、佛学以及儒学的关系,分析了章太炎如何诠释道家并服务于现实社会。从章太炎丰富的思想中勾画出其道家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并考察了道家哲学在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章太炎因其济世情怀而研究道家,不断调整学术重心以适应经世济民的需要,因此其道家思想对于近代社会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本书从逻辑的角度,将《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由独立的原通行本第40章和重新整理后的《道经》和《德经》组成。《道经》和《德经》各40章,40章《道经》和40章《德经》之间在内容上形成一一逻辑对应关系。经过重新组合后的《道经》和《德经》,不仅可以独立成章,而且可以“以德注道”:《道经》中的每一章每一句,都能在《德经》的对应章节中找到内容完全对应的句子。
这是一本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著作。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从多个角度,论证了道家与海德格尔相互解释的可能性,并作了精彩论述。作者认为,这种相互解释,恰恰可以帮助双方走出先前的理论困境,达至新的理论境界。本书文学晓畅、深入浅出,堪供雅俗共赏。
赵保佑、高秀昌主编的《老子思想与现代管理》系2012首届老子文化天津论坛暨天津市周口商会成立典礼的文集。围绕“老子思想与现代管理”这一主题,对老子哲学与现代管理哲学“老子的辩证智慧与现代管理”,老子“以人为本”的管理之道,“老子之道与商道”“老子的柔性管理思想”老子“道法自然”的管理智慧等分议题,展开了深入系统的研讨。《老子思想与现代管理》对老子管理之道的深入探究及其现代价值的深刻阐释一对于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哲学,推进和提升中国企业管理水平,构建和谐企业文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紧扣“道家治道”这一主题,依循其历史发展顺序,不仅梳理了“道家治道”产生、发展、沿革、转换的历史脉络,而且吸收现代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的观点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分析和提升。依据作者的体认,作者将“道家治道”的特点概括为如下几点:一、“尊道”、“顺道”的理性原则;二、“无为无事”的限权意识;三、“物各自任”的自主精神;四、“各得其正”的自由理念;第五,“物无贵贱”的平等诉求;第六,“俭啬养生”的防腐机制;第七,“常善救人”的宽容胸怀。本书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观点新颖,论证系统,多处分析独到、别开生面,对学界甚有助益。
《老子章句浅释》,刘瑞符先生著。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是道家,道家的代表作即为《老子》,故历代注释、解读、研究《老子》之作,不绝如缕。尽管如此,本书亦有其独到之处。它把《老子》的内容概括为两大项:一为讲自然之道者,一为讲人为何法此自然之道。作者据此体例,加以撰述,对于读者认识自然之道及其可以其为法之义,当能有所助益。作者研读《老子》多年,取精用弘,功力颇深,是一部较好的学术著作。
本书为学术类图书。道教音乐研究是中国音乐史研究的一个分支。由于起步较晚,因而研究中存在诸多问题。本书按编年体例对典型道教音乐文献进行编排,同时梳理这些音乐资料的发展线索,对于促进本领域研究有重要作用。
《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的作者李耳上承中华文明初祖黄帝的思想,在群雄并峙、百家争鸣的春秋末叶倡导“清虚”、“无为”,从而开启了东方特色的、辉煌的“道一元论”的道家学说,在政治、哲学、思想、文化乃至文学、艺术诸多领域留下丰富的宝贵的思想资源,印行量在世界上仅次于《》,位居第二,亦足以说明《老子》其书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影响之深之巨。本书以王弼《老子解》、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为经,兼采历代注老、解老各家之说,并吸纳近年出土的帛书各本之长,辨正析理,融会贯通,重在破除当前学界虚浮躁进、不务实证的不良风尚,以及两千多年来在老子研究领域歧见纷呈、莫衷一是的混乱局面,以注释、串讲、今译、评议等形式完整、准确地阐释老子思想。在对《老子》原文的训释上,作者尤其注重参酌宋人林希
道家思想的千年不衰在于它帮助人们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既取得了世俗的成功,又不失去自我的精神家园。然而无论是《道德经》还是《庄子》都太过玄妙深奥,艰涩难懂。本书将《道德经》和《庄子》辑录在一起,总结了道家的智慧精华。从生死、机心、名利、养生、自由等几个方面,以理论和事例相结合的形式将老子和庄子的智慧阐述出来。希望以此来安顿人们的心灵,启发人们超脱现实世界的物欲之海、名利之场,过上一种合理节欲、有利身心的生活,提高大家的生命质量。
道家与汉代士人关系所涉内容极为繁杂,《道家与汉代士人思想心态及文学》由陈斯怀所著,选取了无为、自然、自由、隐处、戒慎、“游”之精神、奇谲宏肆之风等具有代表性和涵盖力的几个论题,进行纵贯式的专题讨论,既追溯相关的思想文化渊源,又着重梳理、辨析各论题在两汉的演变,希望由此为理解道家与汉代士人的政治思想、生命意识、人生态度、文学创作等关系提供一些有意义的看法。
本书是一部解析道德经的学术著作。全书以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道德经》为蓝本,将《道德经》的各章节内容重新划分为7个章节:释道、释德、释无为、释惜身、处人与行事、用人与用兵、呐喊与警告,并重新进行了编排。以简单、通俗的语言对《道德经》进行了全面、
这本书是学术类图书。本书考察了中土佛理诗从魏晋六朝到唐宋的发展演变历程,总结了不同历史时期佛理诗的类型和特征,探讨了中土佛教发展状况及本土诗歌传统对佛理诗创作的影响,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作者认为,《道德经》是中华文明代表性的杰作,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个思想体系。本书按照道、天、地、人四大范畴的内在逻辑联系,遵循道论、德论、人性论、社会历史论、修养论的思辨次序,对《道德经》思想予以全新的解构和探讨,化深远简奥为平易晓畅,遂使玄之又玄的千古大道焕然一新,入目则有默契神会之乐,用于调适身心尤觉大道之妙用难穷。
老子洞悉了世人的思维模式,发现人们反复把自己卷进痛苦、矛盾和灾祸之中而不自知,却在向外投射,造成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之间混乱不堪的动荡局面。人类为自己建造了一所坚固的思维模式监狱,你是想从牢狱中解脱逃离出来,还是想把它打造得更牢不可破,全凭你的思维模式而定。解读老子《道德经》的真谛启示,使我们解放了思想,改变了对世界的认知,放弃了千百年来沿袭下来的许多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做事不给自己和社会遗留后患。从二元论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站在一体同观的全视角看世界,才有真正的恒常快乐,才是真正的全然自由,才能实现真正的世界和平。《大道至简:《道德经》真谛启示》能让人们学习到老子的智慧,对解决当代人道德缺失的困惑有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