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系列丛书,把庄子与禅宗一起讲,庄子思想与佛教思想交融在一起,互为映照,十分有趣。《庄子》共三十三篇,本丛书以篇为单位进行讲解。不论是庄子、道家还是禅宗,都强调绝圣弃智,或者是不立文字。这应该是他们所共有的大原则。如果我们不弃智,不绝圣,就会陷入“以有涯随无涯”的尴尬境地。只有绝圣弃智,我们才能够从这种尴尬中转过身、回过头来。
《先秦诸子注研究:兼及先秦老学思想研究》主要研究先秦诸子中的庄子、慎到、尹文子、鹖冠子、韩非子、《黄帝四经》的作者、《管子》四篇的作者、《吕氏春秋》的作者等对《老子》文本的注解、注解《老子》所使用的《老子》版本、注解《老子》所表达的老学思想以及他们自己的思想与老子思想的内在关联,同时,兼及先秦儒家、名家、墨家以及商鞅思想中的老学因素。由此也可以看出,《老子》版本的复杂性,《老子》对先秦诸子思想的深刻影响。
《全真正韵集》是作者花了将近10年时间收集整理而成。为了学习经韵,作者曾到湖北武当山、甘肃兰州、陕西西安、浙江杭州等地拜师多位道人、老师,收集当地流传的韵谱,细心整理而成本书稿,并对韵谱进行了多次修改,尽量做到全面。全真正韵是全真道斋醮科仪所用的道乐,属十方韵。书中收录了112首韵谱,是学习、研究全真正韵的重要资料。
晚清重臣曾国藩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重要代表,也是近代经世思潮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其思想言行体现出以道补儒的鲜明特征。《曾国藩与道家思想》在从政、治军、处世、为文和养生五个方面,彰显曾国藩以道补儒的努力,揭示道家思想在曾国藩思想中的地位,分析曾国藩接受和践行道家思想对近代经世思潮形成的价值,发掘以道补儒对近代中国士大夫的意义。
本书解读了《道经》的主要内容:“恒道”总论(本体论),大道“谷神”论(灵魂论),大道“上善”论(灵魂论),大道“一”论(宇宙论),“玄德”论(造物论),总结了道性的功能和作用。如果说老子哲学体系是一棵智慧树,那么《道经》就是这棵智慧树的根本。
晚清重臣曾国藩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重要代表,也是近代经世思潮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其思想言行体现出以道补儒的鲜明特征。《曾国藩与道家思想》在从政、治军、处世、为文和养生五个方面,彰显曾国藩以道补儒的努力,揭示道家思想在曾国藩思想中的地位,分析曾国藩接受和践行道家思想对近代经世思潮形成的价值,发掘以道补儒对近代中国士大夫的意义。
《先秦道家天命鬼神思想研究》考察了先秦道家的天命鬼神思想,针对不少研究者提出的先秦道家不相信天命和鬼神的观点,用大量的具体论据进行了批驳,认为道家相信上帝,也相信天命,道家所言天、命依然具有神性义。道家并没有否认鬼神,也有灵魂不死的观念,但对鬼神的表现出一种思想。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一些与天命鬼神相关的迷信行为,道家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进行了批评和揭露。《先秦道家天命鬼神思想研究》由张海英编著。
《国学百家讲坛·道学分卷》系统地对道家的思想精髓进行梳理和筛选,在深入挖掘、精细研究、严格提纯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现代诠释和现代语体转换,为读者阅读和汲取道家思想文化打开一扇通亮的窗口。该套图书选出道家12个核心命题,每册一个命题,依循道家思想的主要发展时期,围绕道家创立人及代表人物、重要典籍,以古鉴今,深入浅出,全方位地讲解十二大核心命题。本册命题是《坐忘》。
《中国历代导引图谱》中涉及的中国古代导引图谱,上起西汉下迄晚清,既有近世新出考古资料,更有大量传世珍本文献。对每组导引图谱,《中国历代导引图谱》先以简介形式介绍其来龙去脉,再依次列出图像及文字。简介部分是在充分吸纳其他学者及本人多年研究成果基础上撰写而成,以期能帮助读者对某些来源扑朔迷离的导引功法形成较清醒的认识。对所列图像文字,《中国历代导引图谱》在尽量尊重原始文献的同时,对其中的一些疏漏、错乱等问题,在参考多种版本的基础上,也做了一些必要的校正、补充等工作,力避以讹传讹。因此,部分图下的文字与图中文字并不接近吻合。
本书为国家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由全国社科规划办指定我社出版。本书运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抱朴子内篇》等早期道教经典做了解读,揭示了早期道教作为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生存方式的神仙信仰的发展历程。
本书采用的《道德经》原文是现代通行的版本,原文的注释和译文也大量借鉴《道德经》的现代研究成果,力图达到准确、易读。对于王弼和苏辙的注释,采用了比较灵活的意译,以求文字和表意的流畅,和原注释存在部分出入,还请谅解。另外王弼和苏辙的注释中有一些公认的误解与曲解,在本书中都予以保留,以求反映原作风貌,保全其思想的完整性。
《先秦诸子注研究:兼及先秦老学思想研究》主要研究先秦诸子中的庄子、慎到、尹文子、鹖冠子、韩非子、《黄帝四经》的作者、《管子》四篇的作者、《吕氏春秋》的作者等对《老子》文本的注解、注解《老子》所使用的《老子》版本、注解《老子》所表达的老学思想以及他们自己的思想与老子思想的内在关联,同时,兼及先秦儒家、名家、墨家以及商鞅思想中的老学因素。由此也可以看出,《老子》版本的复杂性,《老子》对先秦诸子思想的深刻影响。
《中国历代导引图谱》中涉及的中国古代导引图谱,上起西汉下迄晚清,既有近世新出考古资料,更有大量传世珍本文献。对每组导引图谱,《中国历代导引图谱》先以简介形式介绍其来龙去脉,再依次列出图像及文字。简介部分是在充分吸纳其他学者及本人多年研究成果基础上撰写而成,以期能帮助读者对某些来源扑朔迷离的导引功法形成较清醒的认识。对所列图像文字,《中国历代导引图谱》在尽量尊重原始文献的同时,对其中的一些疏漏、错乱等问题,在参考多种版本的基础上,也做了一些必要的校正、补充等工作,力避以讹传讹。因此,部分图下的文字与图中文字并不接近吻合。
傅凤英的这本《理学与道家道教》主要从思想理论方面,对儒家和道家、道教的学术关系在一些节点上做些梳理,重在探讨在几个重要的理论焦点上,二者的思想观点和处理问题的理论方法。比如,在本原论上对于“道”、“理”、“太极”的阐释以及对其关系的处理;在气化论上道家的道气论与理学的理气论之间的关联;在天人观上二者对天人合一关系问题的处理;在心性修养论方面二者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