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疏解》以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乙本为底本,以帛书甲本、郭店楚墓出土竹简本、王弼注本为主校本,参校以易州景龙碑本、遂州龙兴观本、严遵本、河上公本、傅奕本、范应元本等七十余种传世本,对《老子》一书进行了审慎校勘,并依勘定文字对之做了自成一家之言的训释、翻译和疏解,可谓当代人所做《老子》释读方面不可多得的佳作。
构建当代新道家思想,是作者多年来都在思考的问题,并曾就此问题请教过张岱年先生。张先生主张不能仅在口头上提倡当代新道家,而应要真正地提出一套当代新道家的思想来。于是作者花费十多年时间进行构造与阐释,建立起了一个当代新道家的思想体系,并撰写成《当代新道家》一书。
本书根据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精读《老子》,研习帛书体,取法帛书的章法和意蕴,完整真实地再现汉初老子《道德经》的面貌,并配以个人的新解读。本书不仅为研究老子思想提供了较为有益的新见解,对某些重要节点纠编补正,同时,也为书法界做出了新贡献。
《老子疏解》以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乙本为底本,以帛书甲本、郭店楚墓出土竹简本、王弼注本为主校本,参校以易州景龙碑本、遂州龙兴观本、严遵本、河上公本、傅奕本、范应元本等七十余种传世本,对《老子》一书进行了审慎校勘,并依勘定文字对之做了自成一家之言的训释、翻译和疏解,可谓当代人所做《老子》释读方面不可多得的佳作。
鄢圣华解老,几乎为读者扫清了一切读《老子》文本的障碍,那些求知欲强的读者带着他们的疑问来求解某个字、某个词或某句话的意思及其所以然,或者求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老子旨归》都能满足他们的需要。熊十力曾说:“义理比字词更重要。”《老子旨归》以能清楚解读老学义理取胜。 将老子的每句话的意思及其所以然都讲得明明白白,而且几乎都是从《老子》文本的上下文中互相举证,这在老学作品中是难得一见的。 能“板凳坐得十年冷”的人,才能做学问。我总是这样勉励自己的弟子。鄢圣华做解老的工作,已不止一个“十年”。从《老子旨归》全书观之,可以发现作者对《老子》文本的研究花了绝大的精力。不是多年的潜心投入,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的作品的。鄢圣华在我门下读研究生时我常诲之以老子的话。他一直将解老作为他
本书是关于道家学说的观念史的研究作品,分上下两编。上编集中于对道家形而上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的探索,包括“道”、“德”、“有无之辨”、“自然”、“无为”、“天”“、命”、“人”、“化”等重要术语以及生死观。下编则主要探讨道家一些的基本思想,涉及的问题有关于道家政治思维的起源和奥义的,有关于道家诠释传统中的创造性转化和颠覆性改装的,也有关于道家心灵和精神世界新展开的。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中国哲学原论》共六卷,包括《导论篇》、《原性篇》、《原道篇》(三卷)和《原教篇》,不以个别哲学家为对象,而是以若干名辞与问题为研究中心,贯论中国哲学。重在探寻中国哲学问题与哲学名辞义训之原始,进而引绎其涵义,观其涵义演变,并以此彰显思想义理次第孳生之原。全书本哲学以言哲学史,又本哲学史以言哲学。本书是《中国哲学原论》之第三部,共三册,主要内容是对中国传统哲学中基本的、综摄性及关联性强的“道”进行历史与逻辑的论述,阐述自孔子起经先秦诸家哲学、隋唐佛学中“道”之涵义,并溯其始于人的生命心灵。大体顺时代顺序而论,类哲学史;但重辨析各种道之义理的异同及关联,则近乎纯哲学的论述。
《民国沪上初版书:荀子哲学(复制版)》通过介绍荀子传记、荀子之人格、荀子承受于儒家之产业、荀子之政治学说、荀子之心理学说、荀子之论理学说、荀子之教育学说,系统阐述了荀子的哲学思想。并由此对比了荀孟二人的异同点,得出结论:二人表面上看性善、性恶正相反对,实际上却更加反映了荀孟二人极为一致的儒家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