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为2019年国家出版基金立项项目。对道教神学、道教神系、道教图像、道教文化以及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历史的研究,通过对有关资料、图像的搜集,充分利用田野调查的成果,运用考古学、人类学、宗教学、历史学、社会学、图像学等多种研究方法,全面系统考察、研究道教的神仙谱系。本项目的研究重点是要从历史存在和学界认知的比较分析中,梳理出中国道教的根本,把握道教的真精神,肯定道教的信仰,揭示了道教与中国文化是同源同根同本,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与主体,从而构建一部完整的中国道教信仰史,一部完整的中华民族信仰史。
《中国哲学原论》共六卷,包括《导论篇》、《原性篇》、《原道篇》(三卷)和《原教篇》,不以个别哲学家为对象,而是以若干名辞与问题为研究中心,贯论中国哲学。重在探寻中国哲学问题与哲学名辞义训之原始,进而引绎其涵义,观其涵义演变,并以此彰显思想义理次第孳生之原。全书本哲学以言哲学史,又本哲学史以言哲学。本书是《中国哲学原论》之第三部,共三册,主要内容是对中国传统哲学中基本的、综摄性及关联性强的 道 进行历史与逻辑的论述,阐述自孔子起经先秦诸家哲学、隋唐佛学中 道 之涵义,并溯其始于人的生命心灵。大体顺时代顺序而论,类哲学史;但重辨析各种道之义理的异同及关联,则近乎纯哲学的论述。
本项目为2019年国家出版基金立项项目。对道教神学、道教神系、道教图像、道教文化以及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历史的研究,通过对有关资料、图像的搜集,充分利用田野调查的成果,运用考古学、人类学、宗教学、历史学、社会学、图像学等多种研究方法,全面系统考察、研究道教的神仙谱系。本项目的研究重点是要从历史存在和学界认知的比较分析中,梳理出中国道教的根本,把握道教的真精神,肯定道教的信仰,揭示了道教与中国文化是同源同根同本,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与主体,从而构建一部完整的中国道教信仰史,一部完整的中华民族信仰史。
《老子古本道德经集注直解》分上下二卷。范氏《直解》广泛征引当时能见到的各种版本,互为参证,辨析同异,所据古本音辩外凡三十余家,附以范氏本人的见解。近代张元济主持编务的上海商务印书馆涵芬楼影印江安傅氏双鉴楼藏宋本《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列为其编印的《续古逸丛书》之十七。卷首钤 李氏藏书 冬涵阅过 陈印汝言 等诸印,卷末有缪荃孙、沈曾植、杨守敬、邓邦述、王闿运等名人题跋。流传有绪,弥足珍贵。此次,我社据涵芬楼影宋本影印出版,宣纸线装,双色套印,再现原书面貌,极具版本及收藏价值。
《清静经》以“清静”二字为全经之主轴。清静与浊动相反,清静道,浊动应物;清属阳,却由静而生;静属阴,却以浊为根。此经在哲理上,是承《老子》、 《文子》、 《庄子》等道家“道”、 “物”说之理论而来道为本体,物为现象;本体永常不变;现象有相有用,而有生灭终始。经中说明现象间物之阴阳、清浊、动静等关系,以及入如何由物而返道的修炼方式。经文虽391宇,却是《老》、《庄》以后重要的哲理陸道经。
本书梳理并探讨了唐朝前期李唐统治者和道教内部人士共同对中古道教要素进行整合及制度化的基本过程。本书从道教历史变迁的角度入手,将唐前期道教的整合和制度化运动视作中古道教的很终总结。全书以大量切实的考证和文献梳理为基础,综合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试图发掘中古道教变迁的内外理路,并提出分析和理解唐代道教史及中古道教史的新理论框架,回应小林正美等海内外学者近年来提出的有关中古道教变迁的重大问题。道教在唐朝是如何成为国教的?李世民与道教的关系如何?本书帮助您全面了解唐朝与道教的纠葛。
《有无“之间”:庄子道论释读》开创性地从有无“之间”的维度,以另一种视角解读庄子之道,提出了“有无‘之间’”、“未始之境”、“大心之境”、“本原空间”等范畴,揭示了庄子之道是宇宙论、存在论,又是人的精神境界的属性,并从道论、物论、语言论的角度,将庄子的思想从文本中抽象出来并加以贯通,使之成为一个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的整体。
本书并不是面面俱到地罗列苏轼的美学理论见解,而是紧密结合苏轼的审美创造实践,机敏地从道家思想与苏轼美学思想的关系这一切面入手,竭力理清苏轼美学思想的主轴,再探求道家思想在其美学思想中的主要体现。全书高屋建瓴,首先论述了道家特别是庄学在中国美学史上的特殊地位、苏轼的人生哲学及其如何以审美态度对待社会人生和万事万物,从而有力地说明道家思想已渗透到苏轼的血液里、俏髓中,进而体现到他的创作和美学理论上。在艺术创作上,就客体方面说,他崇尚自然;从主体方面说,则突出真性情;在思维方法上,他以道家为主体融合诸家,充满着朴素的辩证色彩。著作的逻辑框架完整,分析细密,论证谨严,浑然一体。作者学术界长期以来关于苏轼思想的儒道之争,经过辩析水到渠成地得出了自己具有说服力的结论,成一家之言。由于他
《有无“之间”:庄子道论释读》开创性地从有无“之间”的维度,以另一种视角解读庄子之道,提出了“有无‘之间’”、“未始之境”、“大心之境”、“本原空间”等范畴,揭示了庄子之道是宇宙论、存在论,又是人的精神境界的属性,并从道论、物论、语言论的角度,将庄子的思想从文本中抽象出来并加以贯通,使之成为一个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的整体。
本书是“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系列之“方以智集”的一种。《庄子·天下》篇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的滥觞,是研究周秦学术思想的关津。系统而专精地对《庄子·天下》篇注疏者,以五家最为卓出,即顾实《庄子天下篇讲疏》、钱基博《读庄子天下篇疏记》、高亨《庄子天下篇笺证》、马叙伦《庄子天下篇述义》、谭戒甫先生《庄子天下篇校释》。本书将前四部合编一册,重排付梓,以四部注疏出版的时间为序,各书目录一仍其旧。另收录严灵峰先生《庄子天下篇的作者问题》及张恒寿先生《论庄子天下篇的作者和时代》两篇专文作为附录。
本书是是除了当下通行王弼、帛书甲本、郭店楚简本外的另一版本,备受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推崇。姬氏版通过姬氏祖上代代口耳相传至今。不同于通行版的81章结构分法,姬氏版本“道、德、理、政、法、术”为卷宗的六卷,每卷分初、中、上三节。
《茅山宗师陶弘景的道与术》对其道术,包括医药、养生、炼丹、房中、避邪、梦通进行了细致的解析,对了解道教的文化内涵及教派的演变源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道士,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的开创者,历史上独享“山中宰相”之美誉。他以道教兼容儒释,对道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曾云:“万物森罗,不离两仪所育;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