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并不是面面俱到地罗列苏轼的美学理论见解,而是紧密结合苏轼的审美创造实践,机敏地从道家思想与苏轼美学思想的关系这一切面入手,竭力理清苏轼美学思想的主轴,再探求道家思想在其美学思想中的主要体现。全书高屋建瓴,首先论述了道家特别是庄学在中国美学史上的特殊地位、苏轼的人生哲学及其如何以审美态度对待社会人生和万事万物,从而有力地说明道家思想已渗透到苏轼的血液里、俏髓中,进而体现到他的创作和美学理论上。在艺术创作上,就客体方面说,他崇尚自然;从主体方面说,则突出真性情;在思维方法上,他以道家为主体融合诸家,充满着朴素的辩证色彩。著作的逻辑框架完整,分析细密,论证谨严,浑然一体。作者学术界长期以来关于苏轼思想的儒道之争,经过辩析水到渠成地得出了自己具有说服力的结论,成一家之言。由于他
中华道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伏羲、神农、黄帝,及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脉相传,而后历经以孔、孟、荀、董仲舒、韩愈、二程、朱熹及王阳明等为代表的古圣先贤的丰富与完善,并吸收融合儒、道、佛、名、法、墨等各家各派以及西学的思想,发展蔚为大观。道统思想在中国哲学和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儒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促进了儒学的发展,丰富了儒学的内涵,亦是中国哲学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发展与演变对中国哲学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深入探讨道统思想与中国哲学、思想文化及现代社会的关系,借鉴其中的积极因素,加强外学术文化交流,中华朱子研究会、四川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张浚张栻思想研究会联合,于2016年10月21-23日在四川成都召开的“道统思想
老子洞悉了世人的思维模式,发现人们反复把自己卷进痛苦、矛盾和灾祸之中而不自知,却在向外投射,造成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之间混乱不堪的动荡局面。人类为自己建造了一所坚固的思维模式监狱,你是想从牢狱中解脱逃离出来,还是想把它打造得更牢不可破,全凭你的思维模式而定。 解读老子《道德经》的真谛启示,使我们解放了思想,改变了对世界的认知,放弃了千百年来沿袭下来的许多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做事不给自己和社会遗留后患。从二元论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站在一体同观的全视角看世界,才有真正的恒常快乐,才是真正的全然自由,才能实现真正的世界和平。 《大道至简:《道德经》真谛启示》能让人们学习到老子的智慧,对解决当代人道德缺失的困惑有的帮助。
本书梳理并探讨了唐朝前期李唐统治者和道教内部人士共同对中古道教要素进行整合及制度化的基本过程。本书从道教历史变迁的角度入手,将唐前期道教的整合和制度化运动视作中古道教的很终总结。全书以大量切实的考证和文献梳理为基础,综合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试图发掘中古道教变迁的内外理路,并提出分析和理解唐代道教史及中古道教史的新理论框架,回应小林正美等海内外学者近年来提出的有关中古道教变迁的重大问题。道教在唐朝是如何成为国教的?李世民与道教的关系如何?本书帮助您全面了解唐朝与道教的纠葛。
本书梳理并探讨了唐朝前期李唐统治者和道教内部人士共同对中古道教要素进行整合及制度化的基本过程。本书从道教历史变迁的角度入手,将唐前期道教的整合和制度化运动视作中古道教的很终总结。全书以大量切实的考证和文献梳理为基础,综合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试图发掘中古道教变迁的内外理路,并提出分析和理解唐代道教史及中古道教史的新理论框架,回应小林正美等海内外学者近年来提出的有关中古道教变迁的重大问题。道教在唐朝是如何成为国教的?李世民与道教的关系如何?本书帮助您全面了解唐朝与道教的纠葛。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胜人者力自胜者强《道德经》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权威的经典著作。含《道经》三十七章及《德经》四十四章。道家学说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虽经两千多年,《道德经》的深奥义理依然如清泉上涌,探之不绝。它似乎适用于任何情况,就像一个*公式,可以套用在任何你要解决的问题上,你一定能够从中获得圆满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