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生故事作为佛教经典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散见于佛教的三藏——经律论中。虽然其数量很多,类型不同,取材各异,但其主旨多为弃恶扬善、鞭挞丑陋、倡导美好之类。《汉译佛经中的本生故事》在日本学者干泻龙祥《本生经典思想史研究》及台湾学者释依纯硕士论文《本生经的起源及其开展》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搜集与比对,最终归纳和整理出了《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等六十三部汉译佛经中的四百多则本生故事,并对其出处及背景一一做了详解。所编原文注重原貌,解题语言生动流畅,是新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汉译佛经中的本生故事的专题著作。对于学界研究佛教思想、佛教艺术、印度民间文学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自从康德在1787年出版了第2版《纯粹理性批判》,其中的“先验演绎”部分就因为其复杂的论证结构以及所包含的诸多重要概念而引起人们的广泛争论。就其结构而言,董滨宇编著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先验演绎结构研究》主要根据康德哲学研究专家亨利希所提出的“一个证明、两个步骤”的观点展开讨论,同时重点兼及另一位学者阿利森的相关意见。基于这两种主要立场,在分析其各自得失之后,本书指出,亨利希与阿利森的理解虽然存在分歧,但是,各自都有的合理性。然而,要真正地发现这些合理性并进而调和二者之间的矛盾,就需要我们暂时抛弃被普遍接受的“一个证明、两个步骤”的观点。以“概念一直观的关系”为线索,本书提出了更为细致的“一个证明、三个步骤”的主张。正是凭借这一视角,围绕“先验演绎”的结构以及其中诸多概念所产生的
裴晓军编著的《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研究读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读本)》内容分为四个部分。部分为历史考证。在谈写作背景时,笔者侧重对当时德国社会现状,尤其是对拉萨尔派和爱森纳赫派在一系列理论和政治问题上存在的原则分歧进行对比和分析,侧重于从历史维度解释清楚《哥达纲领批判》写作的必要性和暂缓面世的必然性。第二部分为研究状况。在这一部分里,笔者选取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度、不同学派的具有代表性的五篇文章。第三部分为当代解读。在这里,笔者就《哥达纲领批判》的基本内容作了较为全面的解读。第四部分为经典著作选编。该部分除了包含恩格斯写的序言、给威·白拉克的信与《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等原著的三个篇章外,同时还附上了恩格斯写的与《哥达纲领批判》直接相关的十一封信件以及《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纲
佛教大护法赵朴初“小题大做”成就的佛学经典,印行迄今已达数十万册,被译成日文、英文、韩文等多国文字,海内外。学习佛教知识的通俗读本,了解佛教文化的入门书。赵朴初是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一生著有大量的诗、词、曲作品,但同时他也是佛教大护法、享誉海内外的佛学大师。 《佛教常识答问/大家小书》作者起初写《佛教常识答问/大家小书》只是为人们了解佛教知识提供方便,并非想写一本佛学专著。但就是这样一本小书,却证明了作者是一位佛学大家。 《佛教常识答问/大家小书》自1988年初版以来,在已印行数十万册,并拥有日文、英文、韩文等多个版本。《佛教常识答问》早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佛学经典著作。正如赵朴初本人所说,这是本“小题大做”而成的书。在书中,作者将佛教的深刻学说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加以阐释,深入浅出
天台宗是隋代智者大师居天台山时所开创,所以称为天台宗。《中华天台学系列丛书·天台学与净土思想:天台山文化交流中心重点研究课题》本宗的教义,主要依《法华经》,所以也称为法华宗,唐代中期传到日本,被尊为天台学。“天台学”不仅仅是指“天台佛学”,而是涵括了与“天台山”有关的儒道各种学说。《中华天台学系列丛书·天台学与净土思想:天台山文化交流中心重点研究课题》介绍了天台学的发展及历史、修持止观修持法门、主要教义及与净土思想的关系等内容。
《佛教尼泊尔与中国的文化联系》的12篇论文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尼泊尔、印度与中国佛教的文化往来,探讨了尼泊尔佛教与中国汉传、藏传佛教以及古印度佛教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希望通过《佛教尼泊尔与中国的文化联系》,读者可以感受、梳理中国、尼泊尔、古印度等国数千年的佛教文化友好交流。
《琉璃明镜:藏文大藏经之源流特点版本暨对勘出版》较全面地介绍了藏文《大藏经》的内容。书中章是介绍佛语部的产生背景及过程。第二章是介绍显密佛语经典与其论典在印度产生的情况。第三章是介绍佛教显密经典与其论典翻译成藏文,以及藏文《大藏经》各种手抄本和刻印本产生的情况。第四章介绍藏文《大藏经》的内容、分类、编序、法部数和函数等。第五章介绍藏文《大藏经》对勘出版的概况。第六章分析藏文《大藏经》的特点。第七章是介绍关于未编人藏文《大藏经》中的《前译宁玛密续》与《前译佛语密续》等其他前译密续之经典和论典。附录是有关苯教《大藏经》简况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