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释迦牟尼亲口所传的禅法,四念处以佛教特有的智慧观照身、受、心、法,使心住正住,并进而求证三乘诸圣果,是大小乘佛教都极为重视的一种修行方法,曾流行于印度、中亚、中国等广大地域,至今仍是南传佛教最为重要的修行方法,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广泛的适应性。本书共三篇,九章,用文献学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依时代演进的次第,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上篇)、印度大乘佛教中观与唯识二系(中篇)以及中国早期佛教禅学至天台宗(下篇)等各时期四念处禅法的经典依据、修习方法、禅法传承及各自的特点诸多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与研究。同时也对以身、受、心、法为核心的诸多佛教概念的演变、各宗派理论结构、经典要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百法明门论讲析》是研习唯识学的基础读物,为大乘佛教对宇宙万有之分类,明乎此则知“万法唯识”之理,可得正确的宇宙人生观,所述“五位百法”是唯识学的名相提纲;亦为瑜伽行学派对心理学的简要说明,从而探涉心理活动及心理现象的体性、作用,乃至对善心理的提倡,对恶心理的对治,以达到净化社会和完善人格。《百法明门论讲析》不仅为唯识学之敲门砖,亦是进入中观学派的奠基石。
本生故事作为佛教经典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散见于佛教的三藏——经律论中。虽然其数量很多,类型不同,取材各异,但其主旨多为弃恶扬善、鞭挞丑陋、倡导美好之类。《汉译佛经中的本生故事》在日本学者干泻龙祥《本生经典思想史研究》及台湾学者释依纯硕士论文《本生经的起源及其开展》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搜集与比对,最终归纳和整理出了《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等六十三部汉译佛经中的四百多则本生故事,并对其出处及背景一一做了详解。所编原文注重原貌,解题语言生动流畅,是新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汉译佛经中的本生故事的专题著作。对于学界研究佛教思想、佛教艺术、印度民间文学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选题由两部分组成,部分是作者在博士论文《天?人?际:对王船山的形而上学阐明》基础上进行的改写,第二部分是作者进一步研究王夫之思想的文章。两部分在思想内涵和逻辑关系上存在递进关系,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精神分析与佛学的比较研究》是将中国佛教传统心灵体验与现代精神分析对深层心理的研究进行对比、沟通的一种尝试,着重讨论了无意识、性、语言、自我等基本问题,并对二者在实践中的结合进行了初步探索。
本辑主旨是海德格尔现象学思想的希腊渊源,包括2014年10月召开的"现象学与古希腊哲学"年会论文中挑选的部分文章,几篇国外发表的现象学研究的前沿文章,以及首次发表的现象学研究文献等。所选稿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