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影响深远,后世的萨特、海德格尔、柏格森等众多思想家莫不受其影响。 在本书中,尼采化身查拉图斯特拉,用散文诗体向世人宣讲他的学说。 上帝死了 超人学说 永恒回归 等尼采振聋发聩的观点颠覆了西方道德思想和传统的理性价值,也让本书成为哲学史上的不朽经典。 代表终极真理的上帝死了,而在上帝统治下的秩序也随之烟消云散。 生存的意义是什么? 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做出正确的选择? 现代人拥有的 自由选择 ,是否成了沉重的负担? 一百多年前,尼采就预见了现代人的种种精神困境。在本书中,他像一道闪电,在轰鸣声中发出强者之音,把超人的意志带到世间,向我们传授生存的意义
全套9册图书,皮面包装,全部为哲学经典著作,包括:《沉思录》 《 智慧书》 《 Wan Neng Yao Shi》 《看哪这人》 《幸福之路》 《培根论人生》 《漫步遐想路》 《修养》 《快乐的知识》
本书曾经过文史专家周绍良增订,列入“文史知识文库”,1991年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2005年再版;2014年6月精装版本推出。该著作可以说是一印再印,一版再版,不断在售的国学经典。该著作首先是介绍寺庙殿堂佛像的一些基本知识,增加读者旅游和欣赏的文化趣味;增订内容包括佛教的胜迹、佛教文化艺术、漫谈汉族僧服等等,也均是艺术方面的,增加读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虽然取名“佛教基本知识”,但完全无关于佛教教义理论。此次收入“大家小书”,之所以沿用这个书名,因为该名称是周绍良先生亲自同意的,已经成为一个国学常识的小经典,被广大读者普遍接受。
怎样获得长寿和健康? 怎样培养福慧具足的子女? 怎样奠定家庭和睦、事业兴旺的根基? 一部人人受益、流布广远的经典! 印光一生极力倡印的书! 《寿康宝鉴》概成书于清代,原名《不可录》。分序题、警训、事证、立誓、求子、附录、增附等部分。既告诫青少年,气血未定之时,不要沉迷黄色书刊,以防摧残身体,消磨意志,荒废学业;也提醒夫妻生活应按照古德和经典的教诲而有所节制。既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劝告大家平居和应事时应正心诚意;又从生理健康的角度,告诫大家不合宜的行为的危害性,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伦理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终生保持健康生活;为人父母者更要做好家庭教育,以身作则,教给孩子必要的生活常识。
《大藏经精华:圣严讲佛经》是圣严讲 《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心经》、《地藏 菩萨本愿经》、《占察善恶业报经》、《佛遗教经》 、《四十二章經经》、《八大人觉经》、《华严经· 普贤菩薩行愿品》等的讲经记录,这些经典在佛教都 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大藏经精华(圣严讲佛经) 》中圣严通过浅显明白的语言,让人对佛教经典 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修生养性很有帮助,非常值得阅 读。
怎样获得长寿和健康? 怎样培养福慧具足的子女? 怎样奠定家庭和睦、事业兴旺的根基? 一部人人受益、流布广远的经典! 印光一生极力倡印的书! 《寿康宝鉴》概成书于清代,原名《不可录》。分序题、警训、事证、立誓、求子、附录、增附等部分。既告诫青少年,气血未定之时,不要沉迷黄色书刊,以防摧残身体,消磨意志,荒废学业;也提醒夫妻生活应按照古德和经典的教诲而有所节制。既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劝告大家平居和应事时应正心诚意;又从生理健康的角度,告诫大家不合宜的行为的危害性,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伦理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终生保持健康生活;为人父母者更要做好家庭教育,以身作则,教给孩子必要的生活常识。
圣严是国际知名的禅师、教育家、学者、作家,特别重视戒行的提倡、禅修的实践、知见的厘清,且以精湛的佛学义理,配合健康浅易的修持方法,指导禅修。他所推动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主张以教育完成关怀的任务,以关怀达到教育的目的。《人世间(纪念版)》是他的经典力作。《人世间(纪念版)》从禅的角度阐述道德伦理,推动心灵环保,提升身心品质,获得安心喜悦!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亲自执笔,首度向公众讲述自己与少林的深厚缘分。解读对当下少林寺及佛教生存环境的思考与探索,描绘他心中的少林。全彩印刷,近300幅珍贵图片,从另一个侧面理解少林文化,感知几代少林僧人为了传承少林文化所做的不懈努力。找寻出释永信的心路历程,对释永信及少林寺的所作所为有深入的了解。少林寺始建于北魏,迄今已1500多年,既是佛教重庙、禅宗祖庭,又是武学圣地;如今,少林寺更是走出国门,名播海外,“少林功夫”已经成为中华武术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但是,近些年来,一些媒体的断章取义、坊间的各种传闻使得少林寺处在舆论漩涡之中,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更是饱受争议。
《印度-西藏的佛教密宗》简明扼要地论述了印度-西藏密教的历史、教法基础、仪轨、象征物、修习与解脱之“受”。书中每一小节,均可以作为一部辞书的大条目。它对“密教”这一神秘的内容,做了深入浅出的论述,资料翔实,是一本难得的海外藏学著作。
《佛教格言精选(弘一编订)》收录了弘一所编订和标阅的格言集四种:《晚晴集》、《寒笳集》、《格言别录》和《〈永觉和尚广录〉摘要》。 弘一自号“晚晴老人”。1941年夏,掩关福林寺,录写佛经祖语警句102则,辑为《晚晴集》。《寒笳集》为明代高僧之一蕅益大师所著,经过弘一摘录编订。《格言别录》在《格言联璧》的基础上,汰其繁芜,录其精要,编订而成。《晚晴集》有净空的讲记,深入浅出,颇便读者。《寒笳集》和《〈永觉和尚广录〉摘要》文辞比较晦涩,以利阅读,特作注释。
魏晋南北朝汉译佛经以其较强的口语性而受到汉语史研究者的重视,利用它,可以作如下几方面的研究:1.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音。汉译佛经中有大量梵汉对音材料,而这些对音材料正是当时语音的较客观的记录,比较接近口语,利用它来研究当时的语音,应该更接近语音实际。在这方面做出较大贡献的学者有俞敏、刘广和、尉迟治平、李维琦、施向东、张福平、储泰松诸先生。由于受梵文语言系统的限制,这种研究有的局限性。如梵文齿音只有一套,而汉语有三套,用梵文的一套齿音分别对音汉语的三套齿音,就难以反映语音实际了。故利用对音材料要注意所对译语言的语音系统性。
释尊提供了我们道德行为的标准,他认为虽然我们生活在痛苦与不确定感中,但如果我们学习去区分成熟与幼稚的行为,仍然有可能体会到实质的幸福。 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的心灵必须先要有正确的观念。由达摩难陀所著的《无忧无惧过生活》从认清生命的贪婪本性及追逐感官喜乐的倾向启端,检讨人生变迁与贪婪的结局,以适当引导自己的生活,走向幸福之道。
《中论颂:梵藏汉合校·导读·译注》主要内容:《中论颂》是公元二三世纪时印度论师龙树的代表作,是大乘佛教的义理基石。该论上承般若经,下启中观派,阐述“一切皆空”的思想体系,主张一切存在唯是名言而无对应自体。这一思想不仅影响了后世所有的佛教宗派,在人类思想史上也独树一帜。 5世纪初鸠摩罗什将青目释《中论》译汉,对中国佛教的义理研习和宗派沿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龙树由此被誉为“八宗共祖”。 《中论颂:梵藏汉合校·导读·译注》梵藏本以及什译于一处,力求汇校善本并吸取学界研究成果。书中附上笔者直接译自梵文的现代汉语译注,并在每一品的开头添设“导读”以疏通文义,希望能为有志研习《中论》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河西佛教史》:古代“河西”泛指黄河以西之地,与“河东”(约今山西)相对而言,其地理范围大致为今陕北、宁夏、甘肃大部分地区。汉武帝设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五郡,史称“河西五郡”,其地理范围不出今甘肃中西部地区。今人又称甘肃境内的乌鞘岭以西地区为“河西走廊”,地理范围更小。《河西佛教史》所涉及的范围不仅限于“河西走廊”,有些章节的内容涵盖了今甘肃的大部分地区,甚至涉及今宁夏、青海以及新疆东部地区。
《职场智慧38则》是圣严法师从佛法修行的角度阐述工作职场智慧的心灵作品之一。三十八则短篇分别从工作的意义与薪水、做事的艺术、人际相处、团队合作四方面,重新解释我们关心的诸多话题的内涵,并以佛法修行的解读给出这类问题的应对方法与策略,从而解决了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困惑,对个人与社会的成长发展而言,皆有极大的助益作用。 用心体会这38则职场智慧,你会惊喜地发现:不仅工作好修行,修行也已在工作中。
本书收录了国际知名学者汉娜·阿伦特等人的16篇文章。书中内容涵盖面很广。在政治与社会方面:如以塞亚·伯林的《爱因斯坦和以色列》,W.H.奥登的《偏头疼》,加布里埃尔·安南的《马勒的重现》,以及汉娜·阿伦特的《关于暴力的思考》。这本文选中还有其他一些文章,分别出自约瑟夫·布罗茨基、布鲁斯·查特温以及安德列·萨哈罗夫。这些文章在知识界和思想界都曾引起了极大的影响;在文学与艺术方面收录了诸如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以及琼·迪迪安的《在萨尔瓦多》。罗伯特·洛威尔的《两个诗人》,斯特拉文斯基的《生命之泉》以及罗伯特·休斯的《安迪·沃荷的崛起》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最后,世界著名漫画家大卫·列文的肖像漫画,为本书增添了极大的阅读乐趣。
据我个人的看法,人一死就是涅架,不用你苦苦去追求。那种追求是“可怜无补费工夫”。在亿万年地球存在的期间,一个人只能有一次生命。这一次生命是万分难得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切不可掉以轻心。尽管人的寿天不同;这是人们自己无能为力的。不管寿长寿短,都要尽力实现这的一次生命的价值。多体会民胞物与的意义,使人类和动植物都能在的一生中过得愉快,过得幸福,过得美满,过得祥和。 众所周知,禅学虽然号称来自天竺,实际上几乎是完全中国化了的佛学。在所有的中国佛教宗派中,独有禅宗流行时间最长,流行地域最广。个中消息,不难参透。 我国学者季羡林先生,用自己的人生阅历来向我们解读那些深奥的禅心佛语。
奉化是弥勒化身布袋和尚的成长、出家、圆寂、埋骨之地。自宋以来,布袋和尚代替印度传入的天冠弥勒供奉于佛教寺院。
《六祖坛经》记载了一位觉悟者的开示,惠能觉悟了本来具足的佛性,释迦牟尼在觉悟之后,感叹原来众生都有这个佛性。对不再满足于富华人生、发愿了生死的修行者来说,这是直指人心、言下顿悟的教法。 众生皆有佛性,只是无知而已。认知到自己的无知,才能放下无知。如同点灯照明,原有黑暗并非躲别处,黑暗只是没有灯光的状态。
《李叔同说佛》主要收集了弘一法师一生开示佛徒的讲稿,和其晚年整理、辑录的处事格言。忠实地体现出弘一法师的佛学思想体系:以华严为境,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他平生重践履,讲谈要言不烦,而其慈悲的心怀则处处溢于言表。梁实秋曾称誉其讲稿“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堪称最能启悟世人的大德讲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