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摩衍那》全诗共分七篇,约有24000多颂,主要描写英雄罗摩和他妻子悉多一生的故事,是一篇颂扬战胜艰苦和强暴的英雄颂歌。其中, 童年篇 叙述罗摩王的诞生、成长、降魔、与悉多结婚的过程。 阿逾陀篇 叙述十车王的宫廷斗争和罗摩继承王位的故事。 森林篇 描写罗摩在森林中寻找和营救悉多的过程。 猴国篇 描述罗摩与猴王互相帮助,解救危难,后结盟的经过。 美妙篇 写猴王哈奴曼过海侦察,寻找悉多,大闹楞加城的斗争。 战斗篇 描绘罗摩率猴兵与魔兵搏斗的情景,后夫妻团圆,得胜回国。 本书是一部以梵文写就的伟大史诗,被誉为印度国宝ji文化遗产,是印度文化的源头,对整个东方文明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崇高的地位。
密宗系依理事观行,修习三宗瑜伽(相应)而获得悉地(成就),因此称为密宗,或瑜伽密教。由于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一行等高僧大德的弘传,遂形成中国佛教中以修持密法为主的一个宗派——密宗,一时之盛,与禅、净二宗形成中国佛教文化的三大特色。为了让人们了解和学习佛教密宗文化,作者从佛教典籍中编辑整理了《密宗经典精华》
唯识学这门出于古印度又在中国继续得到传扬的古老的学问,素以艰涩深奥著称,以至于有人认为,如能搞通唯识学,则自可进入佛学的殿堂。而唯识学之难,一是名相繁复,二是典籍众多,且又各有系统,从而时学人难以理出头绪、把握脉络。《觉群佛学译丛:万法唯识·唯识论的哲学与教理分析》作者取唯识学两部重要典籍《唯识二十论》与《成唯识论》,并参考其他诸类唯识学重要文献及今人的学术成果,结合西方哲学的理路,诠释概念,解读文本,并进而勾勒出唯识学的结构体系,揭示其在整个瑜伽行派中的性质地位。《觉群佛学译丛:万法唯识·唯识论的哲学与教理分析》是一部思辨性强,又极研究的学术著作。
常空,生于1968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1993年在四川依果忍披剃出家。承任四川省佛学院任监学,现为河南濮阳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永嘉证道歌》为禅宗的经典名著,本书加以详解,可作为传统文化爱好者案头读物。
常空,生于1968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1993年在四川依果忍披剃出家。承任四川省佛学院任监学,现为河南濮阳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永嘉证道歌》为禅宗的经典名著,本书加以详解,可作为传统文化爱好者案头读物。
《唯识要义探究》是一本以佛教瑜伽行派重要思想为专题的学术论著。它比较系统全面深刻地分析研究了唯识学中的基本问题,并且以纯哲学维度进行了逻辑论证,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与学术观点。《唯识要义探究》是一本较有价值的佛教学术专著。
《布顿佛教史/现代世界佛学文库》是论述印度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史书。其所记显密教乘,诸学史实,多属扼要,后来学者多引以为据,较之其他佛教史书更显重要。
《中国佛菩萨罗汉大典》是作者集多年研究成果而著的一部关于中国佛教人物的大型工具书。《中国佛菩萨罗汉大典》将佛教崇拜、供奉的诸多神灵偶像以及历史上的僧人、祖师的图像汇集在一起,并祥加文字说明,涉及佛教的历史、教理、教义、派别、文化艺术、文化影响等诸多方面。《中国佛菩萨罗汉大典》作者援引大量典籍和史料,图片多为古版。《中国佛菩萨罗汉大典》所收人物之丰,所据资料之广,均居同类书前列,因而极具研究、收藏和欣赏价值。
《中国佛菩萨罗汉大典》是作者集多年研究成果而著的一部关于中国佛教人物的大型工具书。《中国佛菩萨罗汉大典》将佛教崇拜、供奉的诸多神灵偶像以及历史上的僧人、祖师的图像汇集在一起,并祥加文字说明,涉及佛教的历史、教理、教义、派别、文化艺术、文化影响等诸多方面。《中国佛菩萨罗汉大典》作者援引大量典籍和史料,图片多为古版。《中国佛菩萨罗汉大典》所收人物之丰,所据资料之广,均居同类书前列,因而极具研究、收藏和欣赏价值。
《与:基于新发现梵文写本的文献学研究》是对“原民族宫藏梵文写本”(现藏拉萨西藏博物馆)之中新比定出的两部梵文贝叶残本所作的文本校勘和文献学研究。 《中论颂》是公元2、3世纪时印度论师龙树的代表作,是大乘佛教的义理基石。与其研习之盛形成反差的是,其梵本无存,只能从7世纪时月称所作《明句论》中的引文还原而得,而且目前《明句论》抄本的年代也无一早于12世纪。这一状况将由此次发现的两部写本而得到改观。新发现的《中论颂》梵本存有3叶,约为全本的四分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为学者所利用的单行偈颂梵本。《佛护释》是6世纪时印度论师佛护为《中论颂》所造注释,在中观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该文献以前仅存藏译,此次是其梵本的首次发现,留有11叶,约为全本的九分之一。根据字体学特征,两部写本很可能抄出于6世纪
《与:基于新发现梵文写本的文献学研究》是对“原民族宫藏梵文写本”(现藏拉萨西藏博物馆)之中新比定出的两部梵文贝叶残本所作的文本校勘和文献学研究。 《中论颂》是公元2、3世纪时印度论师龙树的代表作,是大乘佛教的义理基石。与其研习之盛形成反差的是,其梵本无存,只能从7世纪时月称所作《明句论》中的引文还原而得,而且目前《明句论》抄本的年代也无一早于12世纪。这一状况将由此次发现的两部写本而得到改观。新发现的《中论颂》梵本存有3叶,约为全本的四分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为学者所利用的单行偈颂梵本。《佛护释》是6世纪时印度论师佛护为《中论颂》所造注释,在中观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该文献以前仅存藏译,此次是其梵本的首次发现,留有11叶,约为全本的九分之一。根据字体学特征,两部写本很可能抄出于6世纪
《林光明佛教语文学论文集/汉藏佛学研究丛书》共收录论文9篇:《房山千句大悲咒拟声词初探》《悉昙经传的梵字现象略析》《之兰札梵字研究》《汉传陀罗尼经被续考》《慧琳地藏菩萨陀罗尼译音之探讨》《梵汉对音韵母之探讨》《入声韵尾的梵汉对音研究》《由房山地藏菩萨陀罗尼看华北佛教音译特色》《汉藏地藏十轮经咒语译音续探》,均为作者在相关刊物或研讨会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多为对佛教咒语和梵文字词的研究,主要从音韵学角度,重点探讨了大悲咒拟声词、兰札梵字、陀罗尼经被、梵汉对音等相关问题。
《《中观根本慧论的注释·正理海》论疏理路译释(藏汉合璧本)》采用“译释”的方法,即首先在阅读和理解藏文的基础上,按照藏文原典的论述逻辑对原文进行分解,并绘制了90多幅科判结构表,使人能够清晰的了解藏族佛教学者解释经典的理路方法,然后按照“时代同一性”、“意义对应性”、“语序一致性”原则,采取直接对译的方式对其汉译,以保证意义的对应性和真实性;接着从当前汉语习惯出发,在所译汉文的基础上充实、补充、完善原文中所省略的知识背景和内容,采取通俗的、适合现代人理解的汉语表述方式对之进行表述。这种方法既照顾了汉藏语之间的贯通关系,也比较合适的解决了翻译过程中的“意义的变迁”和“理解的困难”两个问题,比一般的翻译具有更好的优越性,值得不同语际间学术研究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