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10万字的小书,是罗素的哲学导论性读本。罗素称它为"廉价本的惊险小说",这是因为其内容非常明确且引入了崭新的观点。书中对哲学的基础、范畴、和意义等问题,主要是哲学的领域,也就是认识论提出了自己的基本观点,他认为这个世界存在超越物理和心灵世界的共相,它也是一种实体,是普遍意义上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同时对笛卡尔、休谟、康德等哲学家的思想进行了相关分析。
尼采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影响深远,后世的萨特、海德格尔、柏格森等众多思想家莫不受其影响。 在本书中,尼采化身查拉图斯特拉,用散文诗体向世人宣讲他的学说。 上帝死了 超人学说 永恒回归 等尼采振聋发聩的观点颠覆了西方道德思想和传统的理性价值,也让本书成为哲学史上的不朽经典。 代表终极真理的上帝死了,而在上帝统治下的秩序也随之烟消云散。 生存的意义是什么? 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做出正确的选择? 现代人拥有的 自由选择 ,是否成了沉重的负担? 一百多年前,尼采就预见了现代人的种种精神困境。在本书中,他像一道闪电,在轰鸣声中发出强者之音,把超人的意志带到世间,向我们传授生存的意义
近代哲学之父 笛卡尔代表作, 我思故我在 初次登场! 《谈谈方法》是笛卡尔的思想自传,也是笛卡尔哲学体系方法论。本书作为笛卡尔shou部著作,他以半自传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浅出地论述自己探索总结的新哲学方法以及形成过程。在本书中,笛卡尔阐述了研究问题的方法步骤 排疑、分类、排序和全面,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形而上学、数学哲学、自然哲学和伦理学问题。本书被认为是近代哲学的宣言书,树起了理性主义认识论的大旗。
步入后现代社会以后,集体主义的宏大叙事逐渐被个人主义所解构。伴随着私有化不断扩大、消费主义不断深入,全新的自由意识形态与传统道德观念发生对撞。在推倒权威与规制之后,个性化的思潮却以享乐文化取代了义务,以 欲望机器 取代了英雄主义的历史。我们对伟大的理想、遥远的未来失去兴趣,只活在当下,只关注自我,心灵不可避免地落入虚无之中。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吉尔 利波维茨基试图从混乱复杂的现象中,澄清现代社会个体精神、文化、生活、未来面临的诸多问题,为 我们终将去往何方 找到答案。 全书从自恋、冷漠、诱惑、空虚、幽默、暴力等一系列元素入手,结合阶级、性别、代际等不同层面的理论研究,勾勒出了以多元化和个性化为演化脉络的当今制度与文化全景。同时采用大历史视野,将充满变革的现代社会放
本书是法国哲学家帕斯卡的经典著作。全书分为七个章节,《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从扣问自己的内心和人心,阐述人的本质开始,接下来的三章说到信仰的重要性,从而根据统计学来推导出信仰宗教与不信仰宗教的结论。洞悉宇宙的真相,窥见人类的奥秘。接着强调人的思考和社会意识对人的影响。这里强调了人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人就像芦苇一样脆弱,但因有思想而伟大。
本书是面向普通读者的柏拉图对话录,收录四部关于柏拉图爱情哲学的作品,即《会饮》《斐德若》《阿尔喀比亚德》《吕西斯》。柏拉图式的爱一直是社会精英和普通大众共同关注的话题,前者会发现爱中有推进道德进步的源头,后者会发现爱的调整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会饮》《斐德若》两部集中讲爱的本质和众多可能性,《阿尔喀比亚德》《吕西斯》集中讲哲学教育的可能性和友谊的真正意义。所选编的这四部作品全面勾勒了柏拉图爱的哲学的整体面貌,通过阅读符合汉语习惯的中译本,会引导大众思考我们究竟是否懂得友情、爱情和师友情的意义,是否懂得爱的深度和厚度。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录,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的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 哲学家 有着特殊的内涵。他认为哲学家是高尚、有学识的人,而这种贤人统治下的贤人政体就是好是政体。所以,只有建立以哲学家为国王的国家才是理想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存在于天上的模范国家。
哲学家与自然科学家同样痴迷并致力于解答自己认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后者迷醉于独立于自身的外部世界,而前者则惊异于自身。我们是生来合群,还是独立?一个行为的道德性取决于其结果,还是其它因素?人类追求卓越的标准应该是什么?知识来源于经验主义的感官知觉,还是理性主义的思考?逝者如斯,我们应更关注短暂时间中的永恒,还是永恒存在的光阴飞逝?这些几千年来一直处于哲学争论中心的问题至今仍引人深思。 本书以简单易读的语言为读者呈现了哲学界五个*基本问题的论辩,各章节分别围绕其中一个议题展开,勾勒出各议题核心论点的主线。在作者的带领下,阅读先哲们的著作选段,参与哲学命题的辩论,体会先哲的真知灼见穿越几千年历史对现世的启发。 在这里,你能看到卢梭与亚里士多德短兵相接、穆勒和康德的针锋相对、尼采和孔子
加缪(Camus,1913 1960)的哲学随笔集《西西弗神话》,1942年由法国Galimard出版,本次法文版影印1971年重印本;贾斯汀 奥布莱恩(Justin O'Brien,1906 1968)翻译的英文版1955年由美国Vintage出版,本次英文版即影印该版本,有加缪为英文版写的 序 ,另书后还收入了其他5篇文章的英译。
本书曾经过文史专家周绍良增订,列入“文史知识文库”,1991年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2005年再版;2014年6月精装版本推出。该著作可以说是一印再印,一版再版,不断在售的国学经典。该著作首先是介绍寺庙殿堂佛像的一些基本知识,增加读者旅游和欣赏的文化趣味;增订内容包括佛教的胜迹、佛教文化艺术、漫谈汉族僧服等等,也均是艺术方面的,增加读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虽然取名“佛教基本知识”,但完全无关于佛教教义理论。此次收入“大家小书”,之所以沿用这个书名,因为该名称是周绍良先生亲自同意的,已经成为一个国学常识的小经典,被广大读者普遍接受。
《沉思录》全书分十二卷共487则箴言,是奥勒留在二十多年的征战生涯中,在鞍马劳顿之余,写下的与自己心灵的对话录。毫无疑问,这是一部个人哲学思考录,是写给自己的书。也因此,作者并没有试图做哲学探讨,也没有藏诸名山、传之后世的奢望,甚至都不曾想给别人阅览的机会 作者只是在实践对道德的热忱。在书中,他记录下了被宫廷、被责任和义务所牵绊的自己,以及自身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思考了诸如道德、宗教、人生伦理、自然哲学等问题。《沉思录》不仅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整个西方历*为感人的伟大名著。 斯多葛学派是公元前300年前后,形成于古代希腊的一个哲学学派,因创始人芝诺经常在雅典集会广场的廊苑(希腊文stoa,原意是 门廊 )聚众讲学而得名。斯多葛学派认为世界是理性的,宇宙是美好、秩序和和谐的整体,人是
本辑 原典译注 主要译自希腊化各派的怀疑论思想,收录三篇对怀疑主义古典原典的编译文本,包括第欧根尼对皮浪主义怀疑论的评传,恩披里柯对希腊怀疑论重要的客观记录,以及西塞罗对中期学园派怀疑论思想的记录,较为完整、客观的展现了希腊罗马时期怀疑主义的哲学思想。对重要原典的直接编译弥补了中文学术界在这一研究上的空缺,提供了具有权威性的一手研究材料,有利于在中文学界推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 本辑 专题论文 栏目的主题为 情感与怀疑对希腊理性思想范围与效用的质疑 ,收录九篇论文包括两篇中文学者的研究成果和七篇西方学者研究的译文。前四篇论文分别研究了柏拉图、西塞罗到亚里士多德的一些重要情感,如快乐、痛苦、怜悯、恐惧等,及古希腊罗马时期其他学者对一些重要的情感理论的评价,研究文本集中在《理想国》《诗
《根敦群培书系·中观精要:龙树心庄严》收录了中观精要·龙树心庄严;根敦群培小传两部分内容。
本书重点解读了柏拉图的《法篇》,其内容包括文化语境、内容概要、逻辑结构、重大议题、法律条文、当代价值等,书后还附有拓展阅读书目。 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对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具有普遍意义。《法篇》共12卷,是柏拉图最后也是最长的一篇对话。其内容广泛,不仅是一套系统完整的法律制度,也是柏拉图的 第二理想国 。他晚年考虑国家问题,不是从抽象的原则出发,而是从现实的制度出发,突出了对法律的重视。在《法篇》中,柏拉图完成了从人治到法治的过渡,认识到无论什么样的统治者都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只有法律的权力高于统治者的权力时国家的治理才能走上正确的轨道。他在文中对法律问题做了深人的理论思考,从而使《法篇》成为西方法学史的开山之作。
“从此时此地起,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纪元已经开始,你可以说自己正处在它的起点。”这是《存在与时间》1927年出版后所获的一个评价。作者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是20世纪蕞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堪称哲人中的哲人。《存在与时间》是研读海德格尔的起点,也是其代表作,影响巨大而深广。此书的主要任务在于追问并解答两千年西方哲学目前遗忘了的根本问题——“存在”问题。 然而,这部经典之作却因部头大、文句过于艰涩,而让哲学爱好者望之生畏,难以终读。于是,便有了这个专为中文读者呈献的改写本。 编著者陈嘉映是我国著名哲学家,也是中文版《存在与时间》的译介者。他在改写过程中,力图尽量减少文字上人为的困难,而尽少伤及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只为达成一个非常简单的初衷——“为一本很值得读的书,提供一个读